张晓旭
当今社会,创新正在成为时代的强音和主旋律,正在成为国家的中心工作,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而创新精神正在成为21世纪国家、企业及个人发展能力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本质就是创新,时代已将其变成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大学生作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承载了中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富强的历史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学术科研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以及必备途径。这类竞赛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以更好的完善“金课”建设;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尝试,能够深化大学生劳动教育思维;还更是对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种尝试。
一、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创业潮流,“教育业”是201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领域,集中在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设计、体育等方面。大学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零售业”创业的比例也较高,从主要从事工作岗位来看,大学生到文体娱乐领域创业主要是做摄影师、自由写作等,做零售主要是从事销售、电子商务等方面工作。
同时,根据全国部分重点大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关注毕业生的四种能力之一。面对高校学生日渐强烈的创业意愿以及社会增加的创新人才需求,应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郁,多数只停留于理论或口号中,大量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目的也是为了给自己积累阅历而非是真正的研究。事实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或模式不明确、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与课程不系统、缺乏顶层设计与环境支持,竞赛成绩不显著与赛后激励力度不足等,正是因为这些潜在的问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低等诸多问题时常显现。
(三)“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将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新的征程
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组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双创新锐大军,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国情和思政大课,孵化了一大批高质量创业项目,奉献了一场惊艳非凡的双创盛会。这种落地生根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
二、如何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开展思政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新的教育实践,但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发展滞后于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才能把握方向、突破“瓶颈性”问题、达成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主导作用,才能在建设过程中深入予以推进。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有效地传导到教育的各个要素中,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还是价值教育,需要思政教育對其进行价值引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远大目标和精神动力,激发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新创业理想,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高尚的创新创业道德,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前大学生群体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成为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新形式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拓展上的全新阐释。
(二)借力竞赛动能,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当前“互联网+”竞赛在全国所有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大学生在参与“互联网+”竞赛时,诸如前期引导参赛、中期指导竞赛和竞赛成果巩固应用等环节仍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有效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力参与竞赛产生的动能,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创新。
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类的生活、思维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去探索、去发现。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凝聚起来,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创业,可加速推动“互联网+”遍地开花。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两个新变化。一是实现了从就业从业教育模式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历史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须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逻辑起点,展开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创新路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充分利用关键机会,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时代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在“互联网+”等竞赛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新命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价值引领开启了全新的思路。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并引入专业团队和指导教师对创业实践项目进行指导,给大学生创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得大学生能够借助于互联网思维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局面,进一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尤其是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回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大赛推向了新高度,使大赛成为国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旨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打造一堂全国最大的思政“金课”。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离不开社会的鼎力支持和大力宣传,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又进一步形成了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明日风尚,2018(10)
[2]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2016(11)
[3]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J],文存阅刊,2017(20)
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