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

2021-09-10 07:22孙玲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孙玲

摘  要: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不论历史如何变迁更迭,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都未曾改变。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铸就了中华儿女坚实的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变迁补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指引着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88-0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由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实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也是包含民族区域自治、港澳台高度自治在内的统一中国国家结构这一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反过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顺应历史潮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基础

(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推动各国文化流通发展的国家,汉朝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有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人在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国外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思想技术等带到了中国,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融合,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芒。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让中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别样光彩。这样的中国存在着强烈辩证关系,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现在的民族共同体[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演变成一体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先秦历史就是炎黄部族与商部族、姬姓部族交流融合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吞并了四川的蜀国与巴国,秦王嬴政灭楚,秦国成为由华夏嬴氏、巴蜀多个部族及荆楚地区本是多元部族融合的楚族等多民族共存的中央集权国家。随后秦汉大一统国家政权、“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大一统国策为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统一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环境。隋唐、北宋、元朝都是建立在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夏金各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权更迭、各民族不断组合、融合基础上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与中央王朝,明清进一步促进多民族的组合与融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载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内,五十六个民族虽然各自拥有不同的历史渊源、聚居区域、语言文化、风俗与心理素质等民族特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但五十六个民族又包含共同的民族特征,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这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精神,这对于中国这个大集体而言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如此多的不同却促进了同样的政治、精神、文化、利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特征。这是不同的民族在互相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所必然会形成的,中华文化的内核究其根本是不同的民族在一起凝结的中华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单纯地等同于汉族文化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少数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和中国一直所提倡的民族平等的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外来文化的说法和做法同样也是错误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中国也正是有了这五十六个民族才有了现在的模样[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必然所造就的客观社会存在,必然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社会意识现象,并成为其应有的理论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五十六个民族的命运早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所有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的组成部分,是血浓于水融为一体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或是割裂的存在,而是互相帮助、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跟随着党的领导和号召,不给任何外来分裂势力可乘之机。分裂國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企图和行径都必然遭到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的抵抗。

二、统一的国家结构与体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探索实践的一项国家基本制度,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等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实现了民族团结,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民族区域自治也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央多次肯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制度优势,强调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颠覆性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观点[3],不可偏废。失去了国家统一的前提,民族区域自治不可能长期维持。

统一的国家结构与体制,必然有统一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其制度、统一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统一的语言文化、统一的精神文明等,在这一系列统一的体制框架下再谈各民族的自治以及个别地区的特殊制度、各民族文化风俗等差异。因此统一的国家结构与体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基础,决定了各族人民要主动自觉维护、统一于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的最高的、共同的利益。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中华民族在主观上认同才能发挥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证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发展的,不论是好的社会意识还是不好的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社会存在需要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情感上与行动上的认同与践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共同体,需要各族人民从历史角度去了解、在现实中体认、在思想中认同。

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认同各民族共同的伟大祖国,认同各民族的共同体即中华民族,认同各民族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共同的领导与核心即中国共产党,认同在近现代艰难奋斗的历史中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五个认同”是中国各个民族的正确认识与意识,起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正确的社会意识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首要任务与核心所在。“五个认同”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工作纲领,贯彻和落实“五个认同”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中华人民对于建设共同体的意识[4]。

四、积极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多元的民族结构、共同的民族实体、统一国家及政权的客观现实存在,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是为实现各民族最大的共同利益。

首先,党的正确领导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根本原因之一,国内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还是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还是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与繁荣,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实现[5]。

其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够铸就更加坚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统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医疗等全面发展繁荣,采取针对性的精准扶持政策,实现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基础[5]。

再次,必须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传。“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和“五个认同”不是生而有之自我习得的,需要营造社会环境,系统地组织学习培育、渗透灌输。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新闻媒体等各行各业都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相关讲座与宣传,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每位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

中华民族的共体意识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的必然。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信仰,也是支持着中华儿女的“定海神针”,是每一个中国人在成功路上坚实的信仰基石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着中国向前发展,也维系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感情,让中国百花齐放、民族融合[5]。

參考文献:

[1] 费孝通,方李莉.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

[2] 沈桂萍.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N].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8(04).

[3] 习近平.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N].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9-09-28.

[4] 孟荣涛. 新时代,深刻认识“五个认同”的重要内涵[N]. 中国民族报,2018-08-10(07).

[5] 牟强. 夯实五大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中国民族报,2019-11-12.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主题
谨以此歌献给伟大祖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助人为乐的小牛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新著
季札挂剑
热热闹闹过大年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