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民 阎晓东
摘 要: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艺术工学作为部分设计类大学提出的一种学科概念,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艺术工学体系。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是从环境艺术专业转型升级设置的,为了寻找从艺术教育向环境工学教育转型的经验,本文以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为调查对象,针对中日各四所艺术设计类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基础造型、感性科学等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对教学成效进行反思,发现日本艺术工学教育使学生拥有了较高艺术素养又具备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创建了设计艺术大学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艺术工学;环境艺术;环境设计;感性工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39-07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设计专业成了艺术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从环境艺术专业转型升级为环境设计专业。新的专业调整有力地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与工学技术相结合。从艺术教育与研究领域向环境工学与技术延伸,成为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变化的新动向。
日本最早提出“艺术工学”概念的是九州艺术工科大学(现九州大学)第一代校长小池新二先生,他提出“技术的人格化”的艺术工学理念,为实现“技术的人格化”,基于分析人的生理及心理特性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实现最适于人类的科学设计。
日本设有艺术工学的大学有: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名古屋市立大学艺术工学部、东海大学艺术工学部[1]。虽然开设艺术工科大学院校并不多,但是,2019年10月,由九州大学牵头召开了日本第一回国立设计大学会议,与会成员由22所国立设计大学组成[2]。国立设计大学年会搭建交流平台,扩大了艺术工学的影响力,构成了艺术工学的体系框架。
本文选取国内两所重点美院、一所省属美院、一所综合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及学部选取了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名古屋市立大学艺术工学部四所院校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日本四所艺术工学大学、学部的专业定位、研究方向
九州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下设建筑、都市、景观三个研究领域,主要开设设计素养科目(基础造型、设计论、案例研究等)、专业基础科目、专业专门科目、专业联系科目、毕业设计研究、深化展开科目相关课程(见表1)[3]。
神户艺术工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下设都市、建筑、景观、建筑改造四个研究方向,主要开设基础技能、专业领域共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毕业研究四类课程,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根据兴趣选择研究方向深入学习(见表1)[4]。
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建筑环境专业下设建筑、室内、建筑改造、生态环境、景观五个研究方向,主要开设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领域内关联性的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毕业设计研究(见表1)[5]。
名古屋市立大学艺术工学部建筑都市设计专业下设情报环境设计、产业技术、建筑城市设计三个研究方向,主要开设通识科目及实习(艺术工学概论、美术、造型类课程)、基础科目、展开科目、实习、毕业设计研究(见表1)[6]。
二、中日四所大學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比较
国内艺术设计学生生源大多数为艺术生,入学后的文化基础课程基本是学习文科知识,强调的是人文素质教育。
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基础课教育分为理系、文系课程,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选修理系、文系课程,修满规定单位(学分)准予毕业。理系课程分为线性代数、微积分、数理统计学、基础物理学等;文系课程包括哲学思想、历史学、文学和语言学、艺术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学科学分规定为例,文化基础课科目为48学分。其中语言文化科目12学分,文系4学分,理系18.5学分,还有其他科目学分限定等。专业教育科目80学分,获得128学分准予毕业。从学分划分来看,以理系教育科目为主要教育内容[7],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见表2)。
三、我国设计类院校基础造型课程
本研究结合国内四所艺术设计类大学及相关专业基础造型课进行调查,认为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造型逐渐脱离了绘画的桎梏,将基础造型训练中获得的形式与审美经验和艺术设计联系起来,主要开设基础造型、设计思维两类课程,训练学生的眼睛、手和身体以及空间表达能力。
基础造型课程一般分为素描、色彩、数字造型等。在基础造型(素描)课程中,从结构素描到精细素描,强调从心理和思维方面获得独立的体验。在基础造型(色彩)课程中,强调从色彩现象判断过渡到色彩的知性分析,强调从色彩的物理属性与视觉心理的实验,在感性与表象的基础上解决色彩的逻辑认知,有序规范实验练习,使学生获得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基础造型(数字造型)课程中,引导学生从实体造型走向虚拟空间造型、虚拟空间创作,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或静态数字形象的创作。
四、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基础造型课程
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在1年级(基础期)致力于通过通识性教育和基础造型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艺术风格和现代设计的趋势,通过课程训练提高艺术审美和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形式运用能力,使学生进入专业(发展期、综合期)之后,能够以艺术的方法融合科学技术从事专业设计,贯彻艺术工学理念。
基础造型Ⅰ课程中,强调引导学生理解以平面为主的美术基础知识,以自己的视点加以审视,培养实践的能力,加深对素描、色彩、构成等方面的造诣,创作优秀的平面作品,能对创作的作品进行准确的评价。教学内容包括素描初步、素描、速写、着彩(对印象派,新印象主义的理解)、着彩(对野兽派的理解)、着彩(对抽象的理解)、构想画(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依据主题进行构想和创作。
基础造型Ⅱ课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所需的构思方法和绘画的表现方法,以独特的观点进行美术史和理论的学习,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和他人作品的个性。
基础造型Ⅲ课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会从造型美术的角度、了解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对创作材料进行思考,特别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意识和对三维空间的感性,使其以创作者的立场观察自然和社会的现状,能够使用石头、木头、金属等材料进行创造。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用钢筋和木头制作60cm的魔方、完成后的立方体可以堆叠组合,也可以作为座位、储物箱等,使其具有发展的可能性[8]。
重新设计课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物品进行“重新设计”,探索形成新的造型和设计。
平面和空间课程中,强调引导学生从某个平面信息中想象出立体空间并表现出来[3]。
经过基础造型相关课程训练,培养学生艺术感性能力和美学的眼光,为学生艺术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创造适于人类生活需要的科学设计打好了基础。
五、我国设计类院校感性工学课程
在我国,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较早地开设了与人的感知和认知、人的生理相关课程。从国内四所设计类大学来看,开设以“感性工学”命名的课程较少,感性工学的相关内容融入人因工程学、人机工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思维、美学等课程之中。在国内重点美院中已经开始设有感性工学实验室,利用感性测试设备对人的感性进行测试,逐渐运用于设计开发活动。
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围绕感性科学设置了感性学专业,开发了新的教育课程,将在设计开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感性科学课程
感性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捕捉人的感性和情感,教学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感性,需要从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获取指标来探求感性。因此,课程介绍有关感性的最新学术发现和研究成果,以供讨论感性科学的必要性。尽管感性是安全、安心、丰富心灵的生活所必需的心理机能,但由于其复杂性,被排除在探索心理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在感性科学课程中,应探索作为感性的价值基准,从感性的观点进行人的生理、心理的测定、分析、评价,培养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中活用感性科学能力的人才。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
感性科学教学内容包括感性原理;感性科学为什么是必要的;人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的路径和进化特征;脑神经传输物质、传输路径、好感;促进血清素分泌的设计;自律神经活动评价法、 自律神经与情感变化;脑活动评价法;难以控制的自律神经系统和脑电图;印象与男女生理差异;性格与遗传的关系;灾难避难所设计。
感性科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医学揭示对人体感觉器官的新发现。课程以本科1~2年级学生为对象,首先集中讲授感性工学的“战略”,把感性编入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之中。讲授内容从日用品、广告、包装、电子产品、汽车、电器、建筑等感性工学应用的领域选取案例,向学生传达感性工学操作的魅力和效果,收集和解析用户的喜好,分析用户的感觉数据。
(二)新开设的感性科学课程
九州大学用户科学机构经过5年的建设,于2009年开设感性科学学科,在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四个领域开设课程:在医学领域开设了感性人类学、人类发展学课程;在心理学领域开设心理物理学、感性生理学及练习、感性心理学及练习课程;在行为学领域开设适应行动论课程;在美学领域开设美学、感性哲学课程(见表3)[9]。
以上感性科学教育内容,并不是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但是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感性科学教育的概况,各艺术设计类大学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条件进行开设。
感性是指感受性、印象、感觉、感情、灵敏度等具有广泛的概念,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获得共识、熟悉其概念,掌握感性操作的方法与技术。感性具有直觉性、暧昧性及不确定性,而现代科学是以分析和逻辑推理为基础,所以感性难以成为学术验证及科学验证的对象。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群众价值观的变化,在人的认知、行为、创造、消费等方面,感性都产生着影响,因此,日本艺术工学开始注重感性教育研究。
感性工学是介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我国设计类大学可以根据各自办学资源和条件,开设感性科学类课程,加强感性测试实验室建设,运用感性测试设备,对人的感觉系统的测试,学习各种统计方法,达到对人的感性认识的目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感性工学原理与应用课程,使用Tobii眼动仪测试,运用Captiv Neurolab软件进行统计,选择大阪西梅田站广场“COOOL”四周作为图片视线关注点及轨迹实验。“COOOL”雕像成为视觉中心,充分证明了景观中主对象的作用。另外,水面、叠水以及水声等内容也受到关注,通过感性测试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使学生体验从感性直观到知性分析的过程。
七、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一)多元的专业背景
日本艺术工学大学以工科教师为主,以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为例,19名专职教师学历背景和研究方向为:绿地景观1人,绿地保全学1人,建筑计划、建筑设计3人,都市计划1人,社会系统设计、地域品牌创建、项目管理1人,文化人类学、环境人类学1人,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社会思想史1人,哲学、伦理学、美学、设计论、环境心理学3人,建筑构造1人,环境风险管理1人,日本建筑史1人,环境化学1人,建筑材料1人,文化遗产保存1人,建筑、都市环境工学1人[10]。19名专职教师都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较为独立的研究教育方向,组建了学缘结构广泛的师资队伍。
(二)课程轮讲制度
课程轮讲制度是指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讲授、辅导。通过轮讲使学生接受各专业教师的讲授和指導,从各种切入点、多角度,对一个项目展开思考,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课内知识的衔接关系。比如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就是由五位教师担任,课程的前半部分以“环境的概念”“规划、设计方法”为对象,后半部分以“现场能力”为主进行基础的授课和设计练习。该学部环境综合规划课程也是由八位教师担任,课程的前半部分为设计城市建筑,后半部分为设计城市构筑物。
八、启示
(一)基础造型问题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日两国艺术设计类大学基础造型教学内容十分接近,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生源为艺术生,绘画基础扎实。日本艺术工学学生为普通高考生,美术基础弱,基础造型注重立体空间及实物表达和感性科学知识教学,使学生掌握艺术感性知识,注重从感性直观到知性分析的教学过程,对感性对象进行知性分析,提取抽象的概念,形成知性概念或规律。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注重体验练习,虽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形式、色彩等艺术规律的认识,但很少运用现代技术与设备对人的感性进行知性分析的教学内容。基础造型教学应跨界融合感性工学教育内容,深入理解基础造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视觉美的规律,感性工学可以通过对人的感觉系统进行测试,运用相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视觉美和身体感知的学脉联系,从而建立视觉美与用户好感度的关系。
(二)开设工科课程问题
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生源多数为艺术生,因此,如何继续发挥艺术感性,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学会运用艺术的眼光创造科技产品和空间是教学研究的关键 。比如空调及通风可视化的设计,没有工学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正是后疫请时代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关键课题。
高校应限定学生选修部分工学课程,增加考试科目,增强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文理兼收,改变生源结构;强化艺术设计类专业特色,保持环境艺术专业将艺术工学化、工学艺术化的传统和本色;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国内的个别院校,教师多数毕业于相同专业,具有海外留学和研究经历的教师偏少,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学缘结构不合理,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难以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建议高校招募不同专业背景、有独立教学和研究方向的教师,保证广泛的学缘结构,以开设新的课程并确保教学质量,形成由专职教师和国内外兼职教师为依托的教学团队。
(四)体验、实践性教学
现在的大学教育多停留在理论相关的课程中,缺乏实际体验教育的机会,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环境等主题息息相关,需要学生在现场观察其特性,并通过设计演习加深理解。日本艺术工学的设计教育建立了重视体验、实践型的教育程序。重视实践的设计教育也是我国环境设计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值得发扬。
九、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设计的概念和领域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开始急速扩张。在20世纪,设计主要是通过“由颜色或形状表现造型”来创造价值。特别是在二战后,设计教育研究开始以欧美为样板。但现在,为了解决20世纪遗留下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设计原本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的设计教育要求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近年来,“以“问题导向”的绿色设计、健康设计、安全设计、农业设计、社区设计、社会创新、地域设计、未来构想专业等新设计专业群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向。根据我国高校推进“四新”建设发展战略,艺术类院校也开始了新的教学实践。但是,无论设计方向如何发展,也不能丢失我国环境艺术专业40余年的专业特色。本研究认为,基础造型课程阶段是培养艺术家型的设计人才关键节点。日本艺术工学的设计教育,不仅开设基础造型课程,还通过感性科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分析人的感性能力、思考如何实现最适用于人的科学设计。艺术工学的教育使学生拥有了较高艺术素养,具备了科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经历了5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工学教育体系,创建了设计艺术大学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姚大斌. 日本艺术工学教育调查[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2(07):117-119.
[2] 国立设计大学会议[EB/OL]. [2021-03-12]. https://design-academia.net/about-design-academia.
[3] 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学科授课计划[EB/OL]. [2021-03-11]. https://www.design.kyushu-u.ac.jp.
[4] 神户艺术工科大学环境设计学科授课计划[EB/OL]. [2021-03-01]. http://www.kobe-du.ac.jp.
[5] 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建筑环境设计学科授课计划[EB/OL]. [2021-03-05]. http://www.tuad.ac.jp.
[6] 九州大学. 环境设计学科履修细则[J]. 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学生便览,2015:42.
[7] 名古屋市立大学艺术工学部建筑都市设计学科授课计划[EB/OL]. [2021-03-05]. http://www.nagoya-cu.ac.jp.
[8] 朝庆和夫. 设计的教育—体验实践性学习[M]. 福冈:花书院,2012:99.
[9] 九州大学感性科学学科专业科目[EB/OL]. [2021-03-18]. http://www.ifs.kyushu-u.ac.jp/kss_courses/index/key:6.
[10] 九州大學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学科教员一览[EB/OL]. [2021-04-07].https://ku-portal.kyushu-u.ac.jp.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