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
一、“如初文化”为学校品牌立魂
学校品牌建设,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建设。它最原始、最本真的表象,应该是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文化浸润———学校品牌建设的DNA。如初的DNA是什么?这个问题被如初人一次次思考。时至今日,“如初文化”的内涵已经紧紧与校训结合在一起,“为成行至”的校训,成为引导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这一脉络延伸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就对应着一个必然的选择,那就是学校的德育活动,必须以学校文化为主线去开展,要在学校文化具体落地的过程中塑造学校品牌。对此,应当有这样的两点理解:
其一,学校品牌的建设以文化为支撑。学校有一个长廊,还有很多墙壁,如何使其具有文化氛围并变成一个文化长廊,这就需要将“如初文化”镶嵌其中。如初文化中的古朴典雅、向善向美的内涵,使得文化长廊的打造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而作为承载如初文化的墙壁,则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努力之下,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曾经的九年级学子的《你是锦瑟我为流年》书评装扮着的一面墙,让不少学生和来宾驻足品读,曾经的《诗经》阅读,为经典流淌在学生心间……此时的学校文化与品牌就筑就在学生的心间。
其二,学校文化为学校品牌建设立魂。品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品牌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活动当中。品牌之魂,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人参与的活动当中。以学校的制度建设为例,其目的不在于让教师听话,不在于所谓的管住教师,同样,面向学生的常规管理也不在于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制度建设与常规管理,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默契与和谐,即领导知教师之所求取,教师知领导之所欲往,教师知学生之所惑,而学生知教师之所难。
在这样的品牌观与文化观中,可以发现两者如何走向和谐,从而用文化支撑品牌的建设。
二、“如初文化”为教师成长立身
人们常说学校是“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这个江山里不变的主角是教师,教师是必须接受学校的文化熏陶的,同时学校文化又会反作用于教师,因此可以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品味与修养,是学校个性与传统的延伸,而据此则可认为学校品牌蕴含着学校特有的教育价值理想和追求。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要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并非一个完全自然的过程。相反的,很多时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文化还有可能为其它的因素所影响,甚至被消弥。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的时候,能够想方设法用文化为教师立身。
用学校文化为教师立身,关键之处在于寻找到教师认同的观念,这对于“如初文化”的建设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譬如今天强调核心素养,在教师层面就自发地发生了一些讨论:学生要核心素养,那教师应当如何做?很显然,只有教师具有了必备品格,具有了关键能力,而且具有了培养核心素养的本领,那才能引导学生去形成核心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显然是个挑战。那这与学校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在演绎“如初文化”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如初文化是追求初心的,在没有核心素养的时候,其实学校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能力;有了核心素养之后,如初文化中无论是与校训相关的为成行至,还是其它要素,仍然要坚守这颗初心,仍然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只是在如初文化中,应当加以更多的研究,看什么品格才是必备的,什么能力才是关键的,认识这些问题,本质上也能夠为教师的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三、“如初文化”为学生成长立心
一所学校的文化,最终是要落到学生身上的。因此在如初文化的视野中,无论是面向学校的,还是面向教师的,最终都是明确了学生指向的。学生的成长有许多影响因素,循古训,学校文化中汲取了“立心”这一关键话语,因为只有为学生立心,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如初文化中的坚守初心,如初文化的敞开包容,都能够让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对应着坚守初心),同时具有世界眼光(对应着敞开包容)的人。
为学生立心应当结合具体的德育活动来进行,面向学生的一些看似微小的德育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成长积累品格与能力。在笔者近年所教的班级中,尤其是在班务管理中,都能结合具体的德育活动,将如初文化的内涵渗透其中,让学生一方面接受德育的洗礼,另一方面感悟活动的体验,只要做到这些,学生的立心就会慢慢累积起成长所需要的德与能。
综上所述,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需要体验与心验,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如此,学校文化就能够为学校品牌打造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