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悖离

2021-09-10 19:43陈紫昂郑明浩高理圆陈旭红李蒙杨汶润
科技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决策树意愿变量

陈紫昂 郑明浩 高理圆 陈旭红 李蒙 杨汶润

摘要:垃圾分类是涉及统计、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等领域的复合性难题,为了推进邯郸市主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以邯郸市主城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程度作为研究对象,以计划行为理论、ABC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构建邯郸市居民分类行为意愿模型,并通过建立决策树探究人口统计变量对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当前城市居民分类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原因,为促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形成以及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提供了分析模型和理论基础。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消费与生产的大循环里,垃圾数量随之激增。《国际联合早报》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球垃圾量将增70%,垃圾分类任务十分艰巨。垃圾分类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与空间,“互联网+垃圾分类” 是推进垃圾分类的科学方法。国内外学者针对垃圾分类作了大量分析多为末端回收方法的创新。前端收集依赖于人们的自觉性,垃圾分类效率很低,研究一种有效的前端收集方法对于垃圾分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居民垃圾分类知识薄弱

由表1可知,在垃圾分类的测试中,部分常见题干如废弃电池、剩饭剩菜,居民正答率较高,超过80%,但是有模糊的题干如一次性筷子、烟蒂等正答率较低。平均正答率仅为61.10%,仅为及格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推广垃圾分类的前提必定是首先增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只有率先增强垃圾分类常识,才能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二)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不一致

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有意愿没有行动;另一种是虽然不具有分类的意愿但采取了分类行为。调查数据显示,不具有分类意愿却采取了分类行为的居民仅有3人,因此本文重点关注具有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却没有采取分类行为的居民。具体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有分类意愿的居民有92.09%,占大多数。分类的居民仅有65.61%,其中一致的居民占70.31%,不一致的居民占29.69%。實施分类的人群中,仍有大部分只将生活垃圾分为两类和三类,真正做到将生活垃圾按照要求分为四类的居民仅仅占到22.89%,由此可见,正确的垃圾分类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C5.0决策树模型构建

本文依托计划行为理论、ABC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态度变量、主观规范变量、直觉行为控制变量、情景因素变量、政府及政策、非正式回收市场和人口统计变量层面,建立邯郸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如图4所示。

将人口统计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和是否实施了垃圾分类分别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两个决策树模型。

(一)垃圾分类意愿决策树分析

将居民是否愿意进行垃圾分类作为输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作为输入变量。训练集比例设定为11%,测试集比例设定为89%,建立C5.0模型。得到垃圾分类意愿的输入变量重要程度,学历的比例最高,重要性达77.1%,其次是家庭人口数占比为22.9%。

由邯郸市主城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决策树得知,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居民,分类意愿极高,占96.97%。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的分类意愿,与家庭人口数密切相关,家庭人口数在三人及以上的垃圾分类意愿极低,家庭人口数在三人以下的垃圾分类意愿极高。

(二)垃圾分类行为决策树分析

将居民是否实施垃圾分类作为输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作为自编训练集比例设定为50%,测试集比例设定为50%,建立C5.0模型。得到垃圾分类行为的输入变量重要程度,性别的比例最高,重要性达56.9%,其次是居住地占比为22.9%,年龄占比10.2%,收入占比9.6%。

同理,构建垃圾分类行为的决策树,得到一个6层树状图,根节点包含了242个样本,决策树的第一分组变量为年龄,由此得到一个二叉树, 将垃圾分类行为比例高于60%的群体定义为偏好分类群体,将垃圾分类行为比例低于60%的群体定义为低分类群体。便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20岁以下居民、20岁以上男性、35岁以上女性为偏好分类群体;20-35岁女性为低分类群体。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人口统计变量对一致性有显著影响

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居民,分类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其中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很高。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家庭人口数在三人及以上的垃圾分类意愿极低,家庭人口数在三人以下的垃圾分类意愿极高;20岁以下居民、20岁以上男性、35岁以上女性为偏好实施分类群体,20-35岁女性为低分类工作群体。

2.政府社区与非正式回收市场在分类工作起到了调节作用

居民是分类工作的主体,也是环境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外因驱动”利益相关者,政策效能促进分类工作,但对于“内因驱动”积极行动者,政策效能并不能发挥作用。现阶段强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居民属于“外因驱动”利益相关者,政策效能感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习惯养成。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制度,约束城市居民行为

政府应通过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与完善分类规章制度,确保分类工作在各场所、各年龄层人群得到全面推广。建立完善的分类行为奖惩机制,分类准确的居民可以增加其补贴,由此促使居民转变观念,实施分类行为。通过建立分类积分制,引领居民不断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2.公共场所优先普及,营造社会垃圾分类氛围

率先在商场、办公区、学校等场所开展工作,并逐步向其他场所普及,营造社会分类的社会氛围,在工作、生活、休闲的过程中配备分类的基础设施。并要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率先开展分类工作,起到表率作用,以此来带动市民的分类活动的积极性。

3.营造干净整洁的垃圾回收环境

经过后期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社区居民普遍反应社区部分设置垃圾桶的点位周边环境以及垃圾桶自身脏乱差现象严重,既影响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时的心情,又影响了负责该社区垃圾回收企业的整体形象。实际情况中,社区居民在投放垃圾的时候,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实施达不到预期要求,给垃圾分类企业的分类回收造成不利影响[2]。

4.促进形成社会示范力量

加大对榜样人物的宣传表彰,促进并引导社会规范力量。在宣传和教育工作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到周围群体都在实行分类工作,城市居民将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前期参与的人数较少,社会示范力量形成缓慢,但随着参与的人数增加,社会所释放的力量的力度就会迅速增加,对居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3]。

参考文献:

[1] 曹丹丹.新冠疫情背景下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思路探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0 ,13(12):23-25.

[2] 王楠楠. 北京社區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

[3] 刘璟煊.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 梁振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2):86.

[5] Kirakozian A.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recyding: social influence, public policies and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J].Applied Economics, 2015,48(16):1-23.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202011832001X)

作者简介:

1.陈紫昂(1998.5—),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学

2.郑明浩(1998.10—),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 会计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3.高理圆(1999.9—),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

4.陈旭红(1972.3—),女,汉族,河北省定州市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分析

5.李蒙(1981.8—),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6.杨汶润(2000.5—),男,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石家庄市新华区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统计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猜你喜欢
决策树意愿变量
简述一种基于C4.5的随机决策树集成分类算法设计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决策树学习的剪枝方法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决策树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