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新生代员工职业倦怠现象愈发明显,这会给员工的身心健康及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据此,文章站在心理学角度,从职业倦怠相关理论出发,对新生代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意在为提升当代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及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对策建议
一.引言
职业倦怠一般指员工处于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的身心疲劳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往往会陷入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无法保持较高的工作熱情、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和对他人缺乏信任感等负面状态之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反向加重了工作压力,形成恶心循环,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最终会使其身心俱疲,失去生活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间竞争进日趋激烈,员工工作压力不断增加,职业倦怠现象日趋明显,这严重抑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员工心理健康情况,避免职业倦怠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影响。[1]
二.新生代员工职业倦怠成因
1.工作压力日益增长
由于我国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发严重,因此新生代员工面临的压力较与日俱增,具体表现如下: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为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贫富差异持续加大,工资收入或社会地位较低,无法获得社会及自我认同感;新生代员工心理特性无法与职位融合,致使其无法获得满足感;企业管理方式过于机械化,缺乏应有弹性,难以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也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员工工作重复性严重
企业为提升工作效率,且满足不断增加的潜在就业需求,对岗位职能采取精细化处理,将每一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单一化,使新生代员工大多面对重复性较高的工作。而新生代员工多注重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看重自我职业发展的前景与潜力,造成对重复性、单一性工作的抵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重复是个体倦怠的重要成因之一,因此重复的工作内容会导致员工产生职业倦怠。此外,由于我国企业普遍采取非线性的晋升渠道,因此对有晋升能力和意愿的员工而言,职位越高,晋升空间越小,单一职位的就职时间进一步延长,加重了上述倦怠感,也提高了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2]
3.员工无法正向调节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承压水平负相关,与其自我调节能力正相关,因此除工作压力外,从员工内部因素来看,某些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是其产生或无法迅速排解心理压力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罪魁祸首。具体而言,那些对工作或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说期望值过高的个体;自我认知不充分,难以客观准确认识到自身优劣的个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极易产生压力的同时却很难将其消化。因此,新生代员工心理素质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无法及时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最终导致出现职业倦怠。[3]
三.职业倦怠应对策略分析
1.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员工体验
研究表明,对于一家运转正常的企业而言,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营造积极、乐观、向上且拼搏的工作氛围,并且有助于企业内部员工间的良性沟通,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进而加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促使其可持续发展。此外,新生代员工对工作的“软件“要求更高,期待更顺畅高效的沟通方式和社区化的职业体验。因此,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理解、尊重、信任员工,运用多种方式,提升职业体验,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悉心维护员工身心健康,降低职业倦怠出现的可能。
2.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激励,只有给予员工充分且合理的激励才能有效的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因此对工作压力较大或从事重复性较强工作的员工而言,适当且有效的精神或物质激励是防止其产生职业倦怠极为有效的外部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企业潜在收益极高的内部“投资”活动。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知道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体需求差异较大,因此企业在实施员工激励时,应当适当考虑目标员工所处层次,对不同层次员工差异化处理。具体而言,对于企业新生代员工而言,在进行适当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应着重进行精神激励,尤其是要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降低其职业倦怠感;此外,在为其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及合理的薪资待遇等基础上,通过绩效奖励与职位晋升等激励措施即可降低其职业倦怠出现的可能性。[4]
3.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员工良好心态
据前文所述,个体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有效调节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除外部因素外,员工自己的心理健康维护也极为重要。因此,企业在面向新生代员工时,应帮助其做好心理健康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培养坚定的自信心。个体拥有自信心是其内心强大的最直观体现,坚定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员工克服心理障碍及压力,进而有效抑制职业倦怠;其次,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个体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也能的带来良好的身体机能,这也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最后,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新生代员工应当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时调节不良情绪,防止出现职业倦怠。[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企业中,新生代员工既有着新一代人的特性,也面临着更加复杂艰巨的社会环境,职业倦怠现象愈发严重,这不仅需要企业采取相应措施,也需要员工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只有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抑制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进而形成企业和员工间正向的良性循环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 曹光海. 关于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归因和对策探究[J]. 现代国企研究, 2015, 000(024):P.38-.
[2] 闫春凤, 刘洲.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 000(007):36-37.
[3] 吴剑锋. 现代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 陕西煤炭, 2015(03):132-134.
[4] 李冬梅. 从理论角度浅谈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J]. 商场现代化, 2008, 000(016):311-312.
[5] 李娟.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归因及对策[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11):128-130.
刘玥;女;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