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苗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策略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美育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好的美商,有助于同学们在生活之中随时发现美,欣赏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渗透策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美术;情感渗透教育
引言:
美术教育当中情感渗透的作用十分重要,本篇文章就美术情感渗透教学提出几条策略,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其次要强调师生互动,第三点是要注重挖掘情感素材,最后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情感体验。
一.中学美术教学渗透情感教育重要性
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有所不同,对于美术教育来说,运用情感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都反映了画家的态度。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注重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教育处处都伴随着情感教育,只有学生真正的静下心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寄托情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艺术之美,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情感内核。在美术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要充分的發挥美术,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同学们的美商,对同学们进行有效的美术教育。丰富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中学美术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具体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如今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色彩鲜艳的图片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图片,多媒体是一项有效的教学工具。叫画作更直观的展示出来,有利于同学们对于画作的理解,比如说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向日葵的样子,再让学生根据向日葵的样子对梵高的这幅画进行思考。对向日葵有着一个更深的理解,了解梵高在这片作品中想表达出热烈澎湃的情感,让学生对画作表现出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强调师生互动
第二点是在课堂中要强调师生互动,要注重教师在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人感受,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初中生还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对于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经历不够丰富,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挖掘情感素材
第三点要注重带领学生挖掘情感素材,在美术作品当中,只有投入情感,设身处地的思考作者作画时的感受,才能真正的理解美术作品。二中学生的美术鉴赏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情感素材。例如,在《文明之光》 彩陶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彩陶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方寸之间》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篆刻实践,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变废为宝》 教学中,树立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能投入情感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既然存在着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的现状,那么就要想办法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只是在课堂中辅助学生学习的存在,课堂有效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学习这个过程中来。并且要让学生自己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学习状态该为主动学习状态,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受到老师教育被迫进行学习。只有学生明确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更好的进行情感渗透学习。
(四)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情感体验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学习。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差异来进行分类别,例如学习成绩,学生性格,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教师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尽量让小组内成员具有互补性,使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尽量让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实力均衡。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开展公平竞争。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内有4-6个小组成员,由组长,副组长,组员构成。组长是一个需要负担责任的角色,要对组内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积极促进所有的小组成员参与到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来,副组长则是要对组长的工作进行辅助,所以组长和副组长对于小组学习的成果来说也十分重要。
结语:
结合上文所述,中学美术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实施还任重道远,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美术教学渗透情感教育重视起来,对合适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们的美商,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晓毅.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