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柏林 马晓霞
腱鞘是一种肌肉保护囊,由内脏层和壁层组成,能分泌肌腱鞘液。腱鞘炎(tenosynovitis)是腱鞘损伤或拉伤后纤维性损伤所致的疾病,是骨伤科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常见的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和屈指肌腱鞘炎。腱鞘炎多发生在桡骨劲突处、桡侧伸腕肌腱处、屈指肌腱处等,如果没有得到有效且及时的治疗,往往会引发腱鞘脓肿,伴随疼痛,影响日常生活。针灸治疗腱鞘炎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等优点,具有疏经活血、通络、解除局部粘连、止痛消炎的效果。
1、腱鞘炎疾病简介
腱鞘的解剖结构是桡骨下端外侧面朝着向下方突出的锥形突起,即为桡骨茎突,桡骨劲突的外侧由两个浅沟,若长期摩擦,会导致内壁不断增厚,引发该疾病。腱鞘炎属于慢性无菌性炎症,因为患者的活动较为频繁,导致摩擦过度,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如水肿、充血等等。腱鞘炎的高发群体是手工操作者以及家庭妇女。腱鞘炎患者会出现手指功能的活动障碍,并产生疼痛。
在中医学中,腱鞘炎属于“筋弊”、“伤筋”的范畴。我国最早记录该疾病的文献为《灵柩》,其中提出,“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后《素问》中提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腱鞘炎主要是因为寒湿侵入经脉,导致气血凝滞,或是因为长期劳损引发的筋脉损伤,经血流通不畅。中医治疗该疾病,主要的原则为通经理气、活血祛寒、止痛除痹。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针灸治疗腱鞘炎效果显著,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对于炎症组织产生刺激效果,促进白细胞介素-2分泌,能调控免疫系统中白血球的细胞活性,有利于提升腱鞘炎患者的身体抗炎能力,提升免疫力。针灸治疗腱鞘炎常用主要穴位包括阿是穴、阳溪穴、列缺穴、合谷穴。阿是穴可以疏通局部经脉气血,诸穴配合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痉止痛之效。
2、针灸治疗腱鞘炎
2.1 温针灸治疗腱鞘炎
温针灸具有祛寒邪、温通经络之效。临床治疗经验发现,温针灸对狭窄性腱鞘炎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可以替代局部封闭治疗。具体操作方式:选取阿是穴、鱼际穴、合谷穴,常规皮肤表面消毒后,刺入鱼际穴与合谷穴,刺入中需要注意针尖,朝着病灶的位置略偏,垂直耻辱阿是穴。进针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处理,捏转。将艾柱条点燃,在针柄之上,燃尽后更换下一柱,每一个穴位,点燃两艾柱。
2.2 小针刀治疗腱鞘炎
小针刀治疗腱鞘炎下,体位选择仰卧位,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准确定位肌腱狭窄处,做好标记,局部消毒,敷孔巾。局部浸润麻醉,通过钩型针刀来处理病灶,临床医师使用针灸刀来顺着肌腱的行走方向,采用垂直进针法,当刀尖进入到腱鞘炎患者的皮下组织后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约为90度。将刀柄刺入后提升30度。朝着手指远端的方向钩割腱鞘距离约为50~80毫米。经过临床证实,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效果显著,且复发率极低。小针刀治疗下通过松解狭窄腱鞘来解除指屈肌腱绞索,帮助患者恢复屈伸功能。
2.3 揿针治疗腱鞘炎
首先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应用0.6~1.2毫米的揿针在患者桡骨茎突痛点将揿针贴上,结合患者的实际疼痛情况,调整揿针贴的形状,如一字型或三角形。
2.4 腕踝针治疗腱鞘炎
腕踝针治疗将人体躯干部从前正中线向后正中线,四肢从内后、内前、外前、外后。纵行各分成6个区域,腕横纹上2指尺骨内侧缘背面这3个穴位,以30号、1.5寸长不锈钢毫针,针尖与皮肤表面呈三十度夹角进针,当针尖通过皮肤后,将针放平紧贴皮肤表面,沿直线皮肤下进行到针柄根部。进针过程中除针尖通过皮肤时有轻微刺痛外,要求不引起患者的任何不适感,否则调整进针方向或深浅度,每天治疗1次,留针时间为2小时,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一般在2个疗程以上。
2.5 电针治疗腱鞘炎
电针治疗下需要结合超声波,通过选择桡骨劲突附近明显的压痛点(如,阿是穴),应用连续波进行电针仪(G-6805电疗仪)治疗,在电针治疗后应用超声治疗仪治疗患者的压痛点,当出现酸麻为宜。经过临床研究证实,采用电针治疗腱鞘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并且有利于功能障碍的改善。
2.6 毫針治疗腱鞘炎
毫针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选择桡骨茎突腱鞘炎患者76例,寻找疼痛点(阿是穴) ,采用临床针刺法,即将直针改为横针,一针刺入人体主要穴位,另一针刺入人体主要穴位,每穴1次,1疗程6次。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取患侧阳溪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取阿是穴,在摸到压痛硬结,则在硬结周围分别围刺3针,在硬结周围各取3针。
结论:
总而言之,手术治疗腱鞘炎对患者的损伤相对较大,可能导致瘢痕粘连、局部触痛、患指活动不适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针灸治疗腱鞘炎的效果准确,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针灸治疗具有悠久经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且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较高,远期复发率较低,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针刺方法及穴位,缓解腱鞘炎症状,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