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2021-09-10 07:22马瑞霞
今古文创 2021年6期

【摘要】管窥西方20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音乐”,无一不體现着20世纪流派纷杂、创作多元的音乐创作特点。本文从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历程出发,去探索和了解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西方20世纪;“新音乐”;发展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95-02

追溯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从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文化起,历经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长路漫漫,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无数杰出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西方音乐文化到20世纪已经发展成为现代音乐或者也称为新世纪音乐。20世纪的西方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在艺术创作手法上也更为新颖独特,于是就诞生了象征着新世纪意义的“新音乐”。

在音乐史中,每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的诞生都是对前一个音乐风格的推翻,同时,在这个时期发展到极致后也孕育着新风格的诞生,这是一个音乐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20世纪的新音乐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因素对音乐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科技、经济的进步对音乐的音响和传播手段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孕育着21世纪的音乐。

一、“新音乐”之解

有人曾这样评论西方20世纪的“新音乐”,说它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让人进退维谷。那么,何为新音乐?

在中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对于“新音乐”概念的研究不止一次被提出。西方音乐史中,“新音乐”是在每一个时期都会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例如:14世纪时的新艺术;17世纪时的新音乐(由单旋律风格变革了艺术形式);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20世纪的无调性音乐和电子音乐。

14世纪的新艺术是一种兴起于法国的音乐风格,其“新”在于对音符长短划分的创新,从而导致音符时值和节奏的变化;17世纪的新音乐是指由于大小调的确立,产生了和声功能,使得主调音乐成为了这一时期新的音乐风格;“李斯特”类的音乐,也就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新”在于音乐的标题性与文学性的创新,同时在和声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古典体系,大量采用了不和谐和弦,乐曲调性波动且游离,这也为20世纪的无调性音乐奠定了基础;20世纪的“新音乐”主要包括无调性音乐和电子音乐,前者其“新”主要是指它抛弃了支配调性,作品中没有调性,音乐零碎且蒙眬。后者其“新”主要表现为创作手法与制作方法的新颖,且这种音乐类型的兴起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新音乐”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音乐类型,而是会反复出现在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概念。

二、西方20世纪“新音乐”发展概况

谈论起西方20世纪的音乐,可能大多数人会对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情况知之甚少。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或许没有太多为众人所熟知,但这一时期创作手法的“怪诞”、创作风格的离经叛道、作品的“不悦耳”却成为了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的新鲜元素,推动着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对于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的影响,不得不提及1862年出生法国的作曲家——德彪西,他影响了整个欧洲20世纪初的音乐界。文艺青年德彪西对于音乐的创作是探索式的、破坏式的。例如代表作《月光》,创作出了一种人耳从未体验过的动静。相比较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而言,打破了听众对于月光的感觉与理解,更多的是奇特且虚幻。这一切源于他在创作中融入了西班牙、东方和美国爵士音乐元素,又在和声的进行上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手法,提升了音乐的色彩美。

在西方20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中,第二个值得提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便是无调性音乐的出现。1909年8月,勋伯格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的完成,标志着一种新的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手法由此而诞生,也标志着西方音乐进入了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新时代。无调性音乐是西方20世纪一个不得不提及的音乐类型。所谓无调性,从听觉上会给人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不明确作品的旋律是什么,音乐迷离而零碎,使人难以捉摸。无调性音乐的产生取消了能够确立调性的七个自然音和五个变化音之间的区别,使得十二个音级变得尤为重要。勋伯格的无调性代表作品还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月迷皮埃罗》等。除此之外,勋伯格对于西方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推动还体现在“十二音体系”音乐创作技法的确立。十二音体系简单地说即否定性的音乐,使用十二个半音并将这十二个半音组成的一个单位称为“音列”,十二个半音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个音都是没有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为了避免产生调性的感觉,在十二个音没有全部出齐之前,任何音不得重复,这任意出现的十二音的次序就形成了发展音乐的母题。

20世纪的西方音乐,不仅有无调性,还有多调性。美国作曲家埃夫斯,提出了多调性的大胆创新。但对于多调性手法使用最多的是法国“六人团”中的米约,突出表现在他的代表作《屋顶上的公牛》。所谓多调性,是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一般是指两个以上不同调性的同时结合,是传统调性的一种特殊变体。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中,还有一位音乐巨人。作曲界的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他毕生对于自己创作风格的创新和改变为20世纪的西方音乐留下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他发现了不对称节奏,由此,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到此,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的第四阶段结束。

到1945年,当作曲家又将声音中的噪音作为一种音乐创作元素时,仿佛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再一次诞生——未来主义。一种将音乐元素本末倒置的创作手法。例如瓦雷兹的《电离》,节奏、音色和力度成为了音乐表现的主要因素;再如《4分33秒》等作品,甚至引起了诸多争议,何为音乐?音乐是偶然吗?偶然音乐是随机的吗?由此可见,由未来主义所产生的偶然音乐在改变演奏者作用的同时也改变了记谱法以及结构法则等等。除此之外,偶然音乐也影响了其他音乐类型的诞生。例如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是西方20世纪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录音带音乐、合成器音乐和计算机音乐三个阶段。世界上第一首具有电子音乐味道的作品当属谢菲尔创作的《火车练习曲》,作品中将火车轮的混动声,喷气声与汽笛声拼接而成,由此开启了电子音乐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西方20世纪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虽不能够与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那些“永恒的经典”相媲美,但这一时期中音乐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创作风格的突破与创新却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西方20世纪“新音乐”发展之反思

关于西方20世纪“新音乐”,我国已有20多年的研讨历程,尽管灵活多变、多维度的“新音乐”用自己的语言像众人展示了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对于其发展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新的作曲技法更替的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例如,“新音乐”的两个阶段不过60年左右的时间,且其主要的音乐创作手法也变幻在各种创作技法之间,使20世纪“新音乐”综合了多种多样的创作技巧,甚至达到了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技法迷失”的程度。不论是在哲学领域还是美学领域他们对于自身学科的认识也逐渐模糊,缺乏公认的立足点,最终导致了其内在的断裂,因此,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多种创作技法的并存与不断更替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见树不见林”的缺陷。

其次,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成熟的作曲技法,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检验以及经历了矛盾与冲突才发展成熟,例如西方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大小调体系等。均经历了几代作曲家的不懈努力才发展成形。与此相比,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就显得有些极端与“偏激”。此外“新音乐”创作技法更替的频率过快,违背了大众审美的变化规律,也脱离了人的真实的感知,因而作品多怪诞、迷离。这也就导致了“新音乐”发展的狭隘性。

四、结语

西方20世纪“新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对它的争议就从未停止,无论是对颠覆传统的批判,还是西方音乐史的历史性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代作曲家们为创作而创作,为音乐而音乐的精神,这将是西方20世纪音乐在整个世界音乐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影响着未来每个时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张映兰.音乐史上“新音乐”概念之辨[J].黄钟,2006,(S1):54-57.

[2]刘宜桐.西方二十世纪音乐的四源头[J].北方音乐,2019(3):5+13.

[3]于淳.西方20世纪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从兴德米特的音乐创作谈20世纪音乐的修正与回复[J].科技咨询,2006(20):217-218.

[4]叶松荣.反思,求索——关于西方20世纪“新音乐”若干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5(11):52-55.

[5]叶松荣.关于“新音乐”作曲新技法不断更替的问题——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问题局限性分析之二[J].人民音樂,2006(10):16-19.

[6]王安国.“新音乐”创新问题研究的中国人视野——评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J].人民音乐,2009(3):70-71.

[7]郭卫东.继承 蜕变 创新——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作家,2008(8):225.

作者简介:

马瑞霞,女,汉族,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