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歌》 : 基于 “ 君子 ” 审美的华人正面形象构建

2021-09-10 07:22李景媛
今古文创 2021年28期
关键词:君子构建标准

李景媛

【摘要】 20世纪以来,美国华裔作家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表现真正的华人形象,黎锦扬在《花鼓歌》中就塑造了个性鲜活的华裔人物。他对华裔人物形象的正面书写既是对美国主流文化内华人负面形象的隐性辩白,也是反驳西方主流文化庞大霸权话语的一种特殊而有力的方式。小说的出版与走红,不仅成功地构建了华人的正面形象,还清晰地向西方世界呈现了华人的民族品格——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明熏陶之下对“君子”标准孜孜以求的审美取向。在当时反抗美国社会制度性种族主义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华人正面形象的构建极具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花鼓歌》;构建;华人正面形象;“君子”标准;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019-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华审美价值对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项目编号:2020J0336)的阶段性成果。

塑造刻板化形象是种族主义者常用的殖民手段,是西方资本主义为追求其稳定性所采取的最重要的策略[1]68。从根本上讲,刻板化形象是一个具有威胁性,并被排斥、打入地下、与西方对立的“他者”,代表了殖民者想要去除的幻想和恐惧[2]156。

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前,华人在西方霸权世界及美国主流文化中主要呈现为一种负面的刻板化形象:男性几乎被丑化为“黄祸”,女性则被异化为“龙女” [3]。

作为《排华法案》废除后移居美国的第一批华人作家,黎锦扬用英语创作了《花鼓歌》(1957)这一聚焦华人题材的经典早期现实主义华裔美国文学先锋之作,基于中华传统审美标准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积极的华人形象,不仅反驳与消解了西方对华人负面形象的恶意书写,向西方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君子”为做人标准及行为规范的审美取向,更在中美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东学西渐”的作用。

一、被臆想的“黄祸”与 被规约的“龙女”

《排华法案》出台前后美国社会恶意建构了排斥华人的荒诞逻辑,将中国移民视为“黄祸”,强调华人对美国的极大危害,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对华人形象的歪曲虚构。

对华人男性形象的恶意丑化在“傅满洲”系列小说中最为深化:傅满洲博士长着一张撒旦的脸,阴险邪恶且集东方人所有残忍、狡猾、智慧于一身[3],是“‘黄祸’现象的化身,是西方对东方非理性的恐惧与仇恨的化身”[4]37。而华人女性几乎都被美国主流文化蓄意规约为放荡、邪恶的“龙女”。

《傅满洲的女儿》中“花露水”不仅继承了其父阴险狡诈的特征,还是善于利用异国风情的外表去勾引、魅惑白人男性的女魔王,华人女性成为阴暗、堕落、色情的化身。20世纪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尤其体现了被妖魔化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都被刻画为性滥交的妓女,不仅阴险、邪恶,同时还有一种让白人男性无法抵抗的可怖的性诱惑力[5]89。

饰演“龙女”的华裔女演员黄柳霜因此发出了极为无奈的感叹与质询:“为什么在银幕上中国人总是一些坏人、恶棍,而且是一些极端残酷的反面人物:谋杀、狡诈、一条藏在草丛中的毒蛇?我们中国人并不是那样的。我们的文明比西方历史悠久……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一套严谨的行为方式和属于我们的荣誉。为什么它们从不在电影中展示这些呢?”[6]38

在西方霸权话语恶意扭曲华人形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花鼓歌》成功地塑造了极具中华优秀传统特征的华裔人物,构建了华人在海外的正面形象,迈出了促使西方人抛弃偏见、重新客观审视唐人街和华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二、以“君子”审美标准构建的华人正面形象

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史令耳濡目染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指引与教化,儒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大主源便深深影响着华人的传统审美标准。“君子”人格是儒家学说的理想人格,几千年来一直被国人奉为中华美学的一大圭臬与为人标准,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主体人格。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一大成者,儒学之道教化人在现世中怎样做人,着意于让人“修身”,并达到谦谦君子的标准。

中国历史上的“君子”主要指有才德的人,“君子终日乾乾”以达“进德修业”[7]3,“向善”也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精髓。《花鼓歌》的主要华人形象便是基于“向善以达君子”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来进行构建的。

(一)以德修身的王戚扬

《论语》以“有德者”[8]464论君子。王戚扬是小说中华裔家庭的大家长,也是小说构建的最为丰满的有德者。君子日新其德,孜孜不倦。饱读诗书的王老爷就把练习书法和赏析对联作为日常消遣,与同样满腹经纶、讲究书法和文法的中医惺惺相惜;他慷慨大方、淡泊名利、敬仰学者;学用圆珠笔、学习填支票,并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学说英文、写英文,“一直练到手指發麻”[9]131。

依据儒学将伦理与审美和合的取向,王老爷自然遵从“诗礼传家”的标准来教育子女。他要求王大必须要有抱负,应在完成修身、齐家之后做到治国平天下。对于已渐西化的二儿子,王老爷不仅让他谨记“识时务者为俊杰”[10]的道理和君子“知进退存亡”[7]22的品质,还教他学习孔夫子的基本道德礼教:“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1]107,以教导儿子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自觉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排华法案》导致了美国华人社会男多女少的畸形状况,王老爷一直为王大的婚事劳心费神。从开始包办儿子婚姻的执拗到最终接受儿子自由恋爱,王老爷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得常抱怨其顽固不化的谭太太也连连感叹他“全变了!”[9]271深谙“君子处事,先安其身”的王老爷在经历了儿子反抗包办婚姻、镀金时钟被盗、错怪李梅父女等风波之后,内心已完全承认并接受了不断改变的世界:“这是年轻一代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是不可逆转的。”[9]277在小说的末尾,王老爷鼓励自己踏上了通往西医院的台阶,跨越了内心最后一条守旧的鸿沟,彰显了君子“顺应时势”“见善则迁”[11]173之大气风范。

(二)真诚孝顺的王大

王大是王家长子,他英俊、内敛,赴美前已接受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在严厉的父亲眼中也具备许多中华传统美德:“为人诚实,知书达理,孝顺长辈……” [9]77但就儒学中某些陈旧的禁锢思想,王大也有自己客观的思考与判断,认为必须舍弃陈规陋习而不应故步自封。所以虽然他遵从孝道但若涉及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也绝不盲从,会奋起反抗、据理力争。王大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他待爱情尤为真诚,这也是典型的传统美德。对喜爱的女性,王大认真、努力地追求;但对不爱的人,他也不会因可从中获利而违背内心。

(三)聪明睿智的张灵

张灵羽是黎锦扬笔下的生活哲学家,身处陌生之境,其适应能力超强;面对麻烦之际,他也能泰然处之。与美国主流文化书写中呆板卑劣的华人大相径庭,张灵羽以主动、乐观、睿智、理性、务实的个性成为美国华裔全新正面形象的代表之一。

子曰:“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12]506虽为政治学博士,但为谋得实际的工作张灵羽果断抛开了学历,还诙谐地调侃自己是第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杂货店店员。他精神振奋、工作投入,不仅成了老板,还胸怀十年后拥有超市、二十年后经营连锁店的抱负。这一切都向西方主流社会展示了华人在异国奋斗时“新的态度”[9]22:不仅有能力获得高学位,而且具备务实肯干的精神。这个曾与外交官们共进晚餐的博士能够安于朴实的工作,辛勤地劳动,快活地和劳动人民相处。这种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新态度不仅令华人在陌生的困境中得以谋生,也使华人获得了异国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此外,张灵羽透析社会的睿智总在与王大的交流中得到充分展现:“对我们而言,女孩的形式就像杂货店碰上了通货膨胀一样。店中少数的商品价格昂贵,超出我们的购买能力。” [9]22于此,他不仅控诉了《排华法案》导致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的严峻形势,还提出了非常实际的建议:先客观分析再制定策略,并准备面对最坏的形势。他还会用各类极富寓意的故事,以幽默轻松的方式为王大指点迷津。

通过对张灵羽的描写黎锦扬向西方读者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华人形象:自立、自强;有高学历也重实干;能吸收利用异己文化的优秀成分,也能积极变通地适应环境。其处事态度极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征。他认为自己的西班牙裔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因为她快乐、勤劳、可爱,而最重要的是她非常孝顺——这也是非常中国化的美德!既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异国文化精华,张灵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优秀华裔的典型。

(四)知礼志广的李老头

以唱花鼓歌为生的李老头虽只是个未受过正规教育的穷人,但却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影响而明理、知恩图报,与美国主流文化设定的极懒惰、当乞丐、做小偷的华人刻板形象完全不同。他对所有给予他帮助与善意的人们都心存感激,且工作勤勉、认真。他为人坦荡且知礼、识大体、谨言慎行,不仅常引“切莫逆水行舟”等中华经典语录,还以朴实却寓意深刻的比喻来教导女儿:“别人劝告你的话就像老奶奶的花生,有的是好的,有的坏了。但从礼貌上讲总得接受它们。如果你发现是好的,就把它们吃掉;如果你发现它们生了虫子,就把它们扔掉。”[9]237虽不识字,但“君子贫穷而志广”[8]611的李老头不仅志向远大,还开明地鼓励女儿上进,教导李梅要好好学习,他认为能读能写、能受教育皆为人生大事。

此外虽出身贫寒、寄人篱下,李老头却尤为自尊、自爱。面对小人栽赃嫁祸的盗窃之名,他始终坚持:无论别人把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加在自己身上,“纯洁的良心才是最重要的”[9]268。李老头真正是一位重道德修养、考虑周到且颇具中国智慧的君子。

(五)敦亲正直的谭太太

谭太太是王老爷已故夫人之妹,虽常与王老爷争执,但热心、善良,对王家的大小事务都有很强的责任感,极具“敦亲”美德。她会专程去天后宫朝拜,祈求妈祖保佑王老爷;为防止王家财产被劫,力劝王老爷把现金存进银行;听到王老爷咳嗽,也会忠告其尝试西医治疗。

她很自然地觉得为姐姐家这棵大树施肥、照顾这棵大树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9]144,所以一直在为王大的婚事操心:她力荐孝顺、娴静、有知识的女孩,也最终默许王大对家长制包办婚姻的反抗并支持他和李梅的自由恋爱。

荀子曰:君子应“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8]75,以义应变,曲直有当,指人之过而不毁谤挑剔。谭太太处事明智,认为对任何情况做任何判断都应该有理有据而不错怪任何人,惩恶扬善也是她一直信奉的信条。因此,当李梅父女被人栽赃嫁祸的真相得以揭露,她不仅不再反对李梅和王大的婚事,还真诚地希望能帮助他们应对外面的生活。

谭太太对他人乐善好施,对自己则相当勤奋好学,坚持学习他国文化精华、努力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还提醒王老爷不仅要让下一代通達孔孟之道,还须让他们学会适应当代社会,掌握实际谋生的技能。她既喜欢和怀念在中国的美好时光,也能在异国找到新的舒适之处,在她看来,最理想生活就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与异国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

这一理想生活的憧憬也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们上百年来想要通过文学作品以达到中美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

(六)率性向善的李梅

作为小说的主要华裔女性与王大理想爱情的归宿,李梅展现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109的君子风范,她的言行既遵循其本身率真的天性,也从不任性、过分,皆行在“向善”的规则尺度之内。她不仅具备中国女性特有的勤劳与善良,还颇具中式豪侠之爽朗与直率,多次挑战封建家长制,与西方主流文化所恶意设定的扭捏做作、淫邪狡诈的华人女性大相径庭。李梅直率、真诚的性格皆源于她内心的天真无邪,“她的心就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清亮”[9]268。性格开朗直爽、心灵纯净无邪、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的李梅,不仅着实令王大十分欢喜,更令小说之外早已习惯了听闻华裔女性皆为阴暗、堕落、淫邪之刻板形象的西方读者耳目一新,由此也为华裔女性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正面形象。

三、结语

审美是人类文化活动中最精妙的部分,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独具一种能建构的批判功能[13]57。美国主流社会贬低华人的意识形态及其中蕴藉的霸权关系通过蓄意歪曲华人形象的文学、文化作品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表达。而《花鼓歌》所呈现的中华文化传统之审美维度不仅对西方的文化压制与文化暴力加以反观和批判,主动承担了反驳霸权话语的重任,还将华裔这一美国社会的边缘群体进行了美学重构。

文学“是细小但却意义重大的文化自救的最为直接和敏感的记录”[14]132,因此不论是20世纪中期为华裔正名的年代,还是当今反对世界强权政治的大变局时期,尤其是在当下反抗美国社会制度性种族主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花鼓歌》宣扬的中华文化优秀思想和理念有着相当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极地回应着当今时代的关切,表现着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价值判断。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5]5,加强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为活水源头,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构建大国治理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依托。《花鼓歌》书写的华人正面形象无疑是对当今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即带有种族歧视性质的傲慢与偏见的直接否定,极具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Bhabha H. “The Other Question: Differenc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 1994: 68.

[2]Gandhi L. Postcolonial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156.

[3]Wu W F. The Yellow Peril—Chinese Americans in American Fiction 1850-1940[M]. North Haven: Archon Books, 1982.

[4]Chin F, Chan J P, Wong S, et al. Aiii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M]. New York: Meridian, 1974: 37.

[5]Moy J S. Marginal Sights—Stagi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 (Studies in Theater History & Culture)[M].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1993: 89-90.

[6]Thi T N. The Long March: From Wong to Woo: Asians in Hollywood [J]. Cineaste, 1995, 21(4): 38-40.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胡相峰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名言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9]黎锦扬.花鼓歌[M].甘平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10]温端政主编.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1]李修生,朱安群主編.四书五经辞典[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12]崔富章,江林昌主编.人生处世名言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3]向丽.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关于“美”的审美人类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7.

[14]Makos J. Rethinking Experience of Countries with Colonial Past [J]. Chicago Chronicle, 1995, 14 (12):132.

[15]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5.

猜你喜欢
君子构建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有君子之道四焉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