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伟 王晶 樊荣伟
摘要:专业课程功能,体现在研究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目标,在于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者注重强化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技能,而后者是保证学生有效适应社会的必要素养,二者对研究生的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都十分重要。因此,可基于腾讯会议、MOOC等线上平台,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衔接。以研究生思想成长状态为参照,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基于专业实训课程,实现有效培养研究生思维品质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合
引言: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工程,受学生个体先天条件、外界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立体和多维的教学视域和思维,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思考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而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讨,正是获取多样教学手段的重要突破,更是保证教师多方面掌握教学节奏的正确引导。相关人员应根据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和需求标准,制定科学策略,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科学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人才。
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一)将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与专业课堂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更强调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对研究生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进行全面培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教师更具备积极的意识对专业课程进行延展和优化,秉承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引导研究生深度学习。而“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促使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延伸至专业课堂,更利于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品格塑造、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于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课程思政”属性,更有助于同一时间完成多重教育目标。通过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一)基于腾讯会议、MOOC等线上平台,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衔接
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从研究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出发。立足学生信息聚焦点,探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融合点,更具有效的在专业课堂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应基于腾讯会议、MOOC等线上平台,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育人活动。教师应利用腾讯会议、MOOC等线上平台的网络精品课程和点播功能,最大程度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扩充不产生额外的负荷。教师在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混合的过程中,需做好各个教学要素的重整和优化。依托腾讯会议、MOOC等线上平台,对专业教学空间和时间进行极大延伸,在课堂内外巧妙的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例如,教师可结合目前网络热议的“澳大利亚撕毁一带一路合约”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和表达态度,并以此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助力祖国更具备显著竞争实力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即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及角色对关注的热议话题进行思考,思考作为年轻人所肩负的责任担当。组织学生在课堂和在线教育平台获取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以网络为媒介,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巧妙衔接。
(二)以研究生思想成长状态为参照,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关于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工作者需切实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特点和状态。“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既要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师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中,应根据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深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以此为着力点,对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进行科学的融合。例如,教师向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过于功利化,更多情况下是应付教师和家长,自身缺乏正确的学习理念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应将充分发挥偶像的榜样示范作用,将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创业拼搏的案例,科学的融入专业课程中。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令他们在分析励志性的教学案例时,能重新思考自身的学习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即教师需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将自身的专业学习对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以此达到育德、育心、育人的多重目标。
(三)基于专业实训课程,实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目标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工作者需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和育人本质建立正确的认识。注重系统化传授专业知识、科学强化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需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心理健康。教师应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对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进行科学融合。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全面开展校外专业技能训练活动。院校应设计专门的专业实训课程,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做好前提工作后,组织研究生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进入企业实习和学习。以岗位胜任力、团结协作能力、匠人品质、纠错意识、理论实践等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和考核。利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表现进行评定。同时,教师或师傅发现研究生思想和能力不足等问题时,应及时的进行指导和纠正,以此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基于职业训练的既定场景,协同开展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令他们成为有高尚道德品質和极强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能力,学思践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结语:
总之,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对人才培养形成新思想和新思路,不应局限在既定的知识教育目标体系中。应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进行深度思考,重视提高研究生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以传统课堂、网络空间、实训活动为媒介,对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慎.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0(20):10-11.
[2]张文妍,叶原丰,杨晓莉,郝凌云,张素红,冯年华.“课程思政”近五年发展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及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解决策略[J].中国文艺家,2020(07):172.
[3]杨松林,王仁朋.论如何实现高职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