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夏飞
“男男,吃饭!”“来了!”饭桌上摆着我最爱吃的两道菜——炒土豆丝和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两碗卧着鸡蛋的热气腾腾的面条。
我一把拉过一碗卧着鸡蛋的面条,呼噜呼噜地吃起来。(“一把拉过”这个动作,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习惯享受家中最好的待遇,且心安理得的小女孩的形象。)爸爸则端了那碗没有鸡蛋的面。上桌最晚的妈妈,将自己碗里的鸡蛋拨到了爸爸碗里。爸爸夹起鸡蛋就往我的碗里放,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妈妈心疼爸爸,爸爸疼爱女儿。)
“不爱吃!不爱吃!都成口头语了!再说不爱吃,你女儿可就真以为所有好东西你都不爱吃了!你在女儿心里的地位,连只小狗都不如!”妈妈赌气似的,使劲儿扒着面条。(妈妈一语道破天机,既是对爸爸说“不爱吃”的责备,又是对女儿不懂事的责备。)
我的脸腾地红了,原来爸爸说不爱吃是疼爱我呀,而我却……
刚才的一幕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男男,菜做好了,想吃什么主食?”妈妈探进头来问道。“一周没吃面条了,我想吃妈妈做的面条。”“好!就吃面条。”妈妈边回应我,边走到书桌前,拿起我刚放在桌上的一包火腿肠,说:“你爸没买火腿肠啊,这是谁买的?”“我买的。”“那等会儿下面条时我给你爸放两根。”“不行!火腿肠是我给邻居家小狗买的。”
邻居家这个月刚买了一只泰迪狗,棕色的毛,卷卷的,像个毛绒玩具,可爱极了。可它却不让我亲近,除非拿火腿肠喂它。(插叙,交代“我”给小狗买火腿肠的原因。)
“什么?你竟然……”看着妈妈惊异的目光,我有些心虚地低下了头,嗫嚅道:“不是我不给,爸爸根本不喜欢吃火腿肠啊。”“怎么啦?”爸爸低沉的嗓音打破了僵局。我一下子找到了救星,急急地抓住爸爸的胳膊问道:“爸爸,您不喜欢吃火腿肠,是吧?”爸爸诧异地看看我,又看看阴沉着脸的妈妈,支吾道:“啊?啊!不喜欢!你吃吧!”(“?”写出了爸爸对“我”问话的疑惑,“!”则是对问题的肯定回答,暗示了爸爸对女儿的宠爱。)我如获大赦般,心情一下子轻松了,冲妈妈做了个鬼脸,理直气壮地说:“不是我不给,是爸爸真的不喜欢吃啊!”“唉——”妈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拖着沉重的步子走了出去。
此时的餐桌前,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内心羞愧难当。我漠视了那份深沉的父爱,宁可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一只小狗,也不肯分一点给自己的父亲。我艰难地咽下嘴里的面条,将鸡蛋拨回到爸爸碗里。(“艰难地咽”暗示了“我”内心的难过和羞愧。)
【总 评】 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了中心事件——“我”买了火腿肠,竟然给小狗吃也不给爸爸吃。看似荒唐的事情,却又那么真实。孩子们关爱身边的小生灵,却没有关注到最亲近的父母;父母將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却没教会孩子去感恩。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
(讲评教师 赵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