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学生体育健康教育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多方关注。其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启蒙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体育健康活动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成为了焦点课题。小学体育课程作为锻炼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意志的主要教学途径,完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能够实现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小学体育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建议措施
引言
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是学生接触各项运动的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改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进一步要求,也因此,体育教学也被赋予了重要的任务,培养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完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其全面提升发展,更好地迎接各科学习任务。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放在首位,创新教学活动方式与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意义
(一)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环境下,教学重点是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方面,重视学生内在精神的养成,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究意识,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更精准地讲解一些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所提升,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二)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清晰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方式,更加高效地完成体育内容和技能的训练,减少教师教学工作上负担的同时,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不断完善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阻碍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意识观念陈旧
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观念较为传统,体育课程地位明显要低于语数外等科目。出于学习压力的存在,学生更多的是把体育课当成是解压放松的时间,对于体育课程讲解的内容和技巧不上心,不关注,久而久之,体育课程自然不受重视,对于培养学生心理和生理综合素质,有着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成长。此外,教师授课水平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部分学校教师身兼数职,真正体育专业教师较少,导致体育课缺乏专业性的指导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下降,削弱了体育课堂的实际功能。
(二)教学创新力度不足
现阶段,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仍会沿用简单的指令式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与抗拒心理,同时,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更多的想自由玩耍,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此外,体育教师进修培训机会不多,无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无法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吸引力不足,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时,体育用品器材的缺失,也使得多项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无法发挥体育教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
(一)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意识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视角出发,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精细化,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科学锻炼与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强化体育课堂内容与学生体育学习之间联系,融合身体素质发展与心理健康成长,以个性化体育学习规划为指导,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知识体系。同时,为确保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贴近学生成长进步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内容,制定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各阶段教学资源,为其制定详细的体育学习规划,降低教师主观因素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有目的地教学,提升学生体育学习效率,创建高效体育课堂。
(二)增强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动力多数情况来源于兴趣点。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体育教学的开展,既要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也要实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丰富课堂活动形式,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设计课堂训练活动,在渗透运动知识内容,鼓励学生以主动者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主动思考自身存在的不足,实现个性化发展,进而完善其体育知识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体育档案,引入游戏化教学
教师可针对阶段内学生整体运动与发展方向进行归档记录,综合分析学生成长变化,明确体育教學规划,保证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成长适配性。同时,教师也可将运动学习档案分享给学生,直观观察自身成果,树立体育运动意识观念,并根据档案数据信息强化运动学习效果。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可引入游戏化教学模式,改善体育课堂氛围。特别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充分照顾和关注。此外,注重游戏的趣味性,也要达到游戏活动的实际目的。比如,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或反应能力,可开展球类游戏;锻炼学生的心肺能力,提升学生的肺活量,可开展与跑步相关的游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要紧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脚步,对自身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进行更新完善,也需要各方积极配合,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定期开展交流会议,对自己所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分享,互相传授经验,以此来达到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后沟通,拉近师生沟通距离,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令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改变,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娜.探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现代化.2018(39)
[2]邵丹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华少年.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