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柱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脱贫攻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同时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在理论和现实层面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承继中华千年美好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与追求,一直是古代劳动人民念兹在兹的美好愿景。《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种富裕、殷实的理想社会之追求。实现丰衣足食一直是古代劳动人民朴素而美好的愿望。然而,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漫长阶级社会里,“小康”作为美好生活愿景,却一直存在于“桃花源”式的想象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在中国传统阶级社会中,“民本”思想的根本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实现“小康”仍然存续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想象之中。自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遭受欺凌侵略,危机四伏、民生凋敝,小康社会更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中国共产党产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自成立伊始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为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各项坚实的基础。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系列战略目标的背后,折射的是党为实现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初心、决心和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希冀的摆脱困苦实现“小康”的目标成为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基础上分步实现。2012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时间节点:“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党领导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使中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物质前提和各项准备。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判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人民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提供了现实条件,也为上层建筑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前提。全面小康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使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可能,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二、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雄厚保障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自觉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幸福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先后提出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等战略,自觉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国家的建设部署相结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深刻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识。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分析是从现实活动着的人为出发点的,“现实的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构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民生福祉行动,“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提出不同层级的“小康”目标,包括“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些层级目标的逐步实现正是人民群众对“小康”追求的生动写照。这也生动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以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其检验标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曾用不同的生活化语言表达人民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如邓小平用“日子好过”的术语表示,指出:“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获得感”,尤其关注贫困人口的小康“获得感”,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日子好过”“关键看老乡”等典型的生活式话语,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检验标准的决心。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其“现实性”和“力量”是通过人民群众来体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立足點,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习近平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前进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这就决定了党领导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是某一部分、某一领域、某一地域的少部分人所单独享有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正是在我们党的科学领导下,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才会如期实现。
邓小平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工作得失的标准之一;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系列重要思想。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将人民作为最高价值遵循,党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参考点和落脚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温饱和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将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都得到全面提升的高质量小康。这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准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一个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特点的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知,另一方面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知
最早赋予小康以现代化内涵的是邓小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再次指出:“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又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提出了这一战略构想,作为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邓小平将小康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一是继承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述方式,使其更具通俗性;二是立足中国发展阶段的国情实际,使其更显现实性。正如习近平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据此可见,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深化着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重大意义的理论认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党情和民情,植根中国现实土壤,提出以“小康”为阶段目标的现代化战略。党中央先后提出“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等不同层级的战略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足国家发展实际制定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的执政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不断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习近平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个阶段性战略日标,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习近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了“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第一个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十五年,之所以能有提前实现的信心,源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这为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作好了各项准备。“第二个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又创造了前提。“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全面发展战略,现代化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立体”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融合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图景创造了雄厚条件。
四、围绕脱贫攻坚主题,为人类社会发展史贡献了中国力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摆脱物质匮乏与生活贫困、实现物质丰裕与生活幸福,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景。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这一美好愿景逐步在社会主义土壤中开花结果。从人类社会进程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脱贫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脱贫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贫困是制约这一历史进程的最大障碍,脱贫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正如习近平指出:“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秉持共产主义者的宗旨,带领人民逐步摆脱绝对贫困的现状,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前提。习近平强调:“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将消灭绝对贫困问题纳入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之中,只有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可能真正实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底线任务和关键目标,专门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习近平在2015年11月主持召开中央扶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任务,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的战略目标,这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提前了10年,为全球减贫脱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实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这个成就,足以载人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特色扶贫之路和中国的脱贫事业为世界减贫脱贫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中国脱贫事业的理论、路线和方略为全球减贫脱贫事业提供了参照借鉴,贡献了中国的贫困治理思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民逻辑”。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贫困的消除和全面小康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主张历史的书写要从“现实的人”出发。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是以每个“现实的人”的实际利益为基础的,不是抽象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全体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文明小康。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发展生产力,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加强了“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目标,亦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在实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脱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工程,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历史环境,自成立之始,就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写在旗帜上。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前提和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将实现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作为战略目标和庄严承诺。“小康”在中国经历了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党紧紧抓住实现小康这个奋斗目标不懈奋斗,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最大优势,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