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南欧与西亚文化对南北朝隋唐艺术的影响

2021-09-10 02:32李静杰
艺术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兽首守护神器物

对比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器物的艺术风格不难发现,秦汉显得古朴、厚重,南北朝隋唐则变得新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应该说是促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南北朝隋唐艺术风格的转变早已受到研究者关注,但由于研究领域和视野等原因,当时艺术创作对于南欧、西亚文化元素的吸收没有被正确认知,甚至有时被错误地认为这些文化元素来自中亚、南亚等地,这导致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本项目针对目前学界存在的诸问题,基于多年实地调查和思考,在尽可能充分利用学界披露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就下述四个部分、八个子课题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部分,鄯善古国部分遗物与西方的关联。课题一,鄯善古国木雕家具图像所见外来文化因素。考证了尼雅与楼兰遗址出土兽腿形椅腿主要受到古希腊罗马影响,同时带有波斯文化因素;尼雅出土木桌图像分别源于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尼雅采集柜门图像兼有印度和波斯文化因素。这些家具图像反映了南欧、西亚、南亚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情况,论证了这一过程应该发生在西域,而不是西北印度犍陀罗。课题二,民丰尼雅出土蓝印花布丰饶角图像。就民丰尼雅出土蓝印花布的文化属性问题,以丰饶角图像为线索,在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以及贵霜的同类图像发展脉络后,推断其为来自贵霜的物品。认为从古希腊罗马到贵霜,丰饶角形态及其持有者身份有所变化,象征意涵则始终没有多少改变,贵霜以古希腊、罗马手持丰饶角女神为蓝本,吸收当地佛教造像因素,形成蓝印花布女神图像。贵霜物品出现在尼雅遗址,意味着两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第二部分,北朝隋唐部分器物与西方的关联。课题三,中原北方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更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且不排除是罗马帝国早期遗物。大同和正镶白旗北魏遗址及墓葬出土银杯、银碗,器形与装饰特征契合罗马帝国风格,有别于波斯萨珊器物。这些器物成为说明中古中国与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课题四,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瓶与梨形腹束颈瓶的系谱。梳理了南北朝后期迄唐前期的部分异域风格器物,即枣形腹细颈瓶、石榴形腹细颈瓶、梨形腹束颈瓶的发展系谱。指出北朝后期与隋代河北南部为其主要发展区域,由北朝铜瓶到隋代邢窑瓷瓶脉络清晰,初唐河南中部巩义窑又烧造细颈釉陶瓶。进而说明,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瓶发源于南欧,原为公元前5至前4世纪希腊、意大利居民的盛油陶瓶,梨形腹束颈瓶的源头则是伊朗波斯萨珊朝银瓶,这些西方器物造型东传以后,形成中国本土化同类器物。日本6至8世纪流行的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铜瓶,既有中国输入品也有日本仿制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这些具有西方情调的器物,成为服务于上流社会及佛教的贵重物品。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器物所以能够横贯欧亚大陆,侧面印证了此类形状结构的艺术魅力。

第三部分,南北朝隋代忍冬纹样与西方的关联。课题五,北朝扇形忍冬纹样及其西方来源。北朝时期流行的以C形藤蔓为骨架、呈扇形构图的忍冬纹样,包括一般和特殊两种形态。一般扇形忍冬纹样主要存在于北魏中期前后,少许延续至北齐,集中分布在大同周围,零星见于洛阳、延安、敦煌等地。特殊扇形忍冬纹样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短暂流行于北魏中期后段,仅见于大同周围。扇形忍冬纹样早期出现于地中海地区,公元前5至前4世纪在南欧发展成熟,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化运动,向东传播至西亚、西北印度,后传入中国并本土化,成为南北朝忍冬纹样系统中与众不同的组成部分。课题六,南北朝隋代双茎桃形忍冬纹样。双茎桃形忍冬纹样,即以一对左右对称的S形忍冬藤蔓为骨架,组成腹部呈桃形构图的纹样,可以分为双茎桃形植物忍冬纹样和双茎桃形云气忍冬纹样。双茎桃形植物忍冬纹样约出现于南北朝前期后段,包含南北方和河西走廊两个系统。南北方者以基本单元颈部开口、腹部全忍冬,且基本单元之间相离为主要特征,由汉水流域波及南京、成都、洛阳和西安等区域。河西走廊者以基本单元颈部交茎、腹部半忍冬,且基本单元之间套连为主要特征,敦煌为其发展中心区域。南北朝后期结合汉代以来流行的云气纹样,创造出雙茎桃形云气忍冬纹样,洛阳、邺城为其发展的中心区域。双茎桃形忍冬纹样创始于古希腊,至罗马帝国时期仍在延续发展,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并迅速中国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和审美意涵,构成中国装饰纹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北朝隋代部分图像与西方的关联。课题七,北魏前后神人控驭对兽图像及其西方来源。北魏前后出现一些带有神人控驭对兽图像的遗物,学界指出这种图像在西方文化因素影响下产生,然而缺乏具体细节阐述,难以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本研究划分为青铜铺首衔环表现神人控驭对龙,以及其他物件表现神人控驭对狮图像,分析了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及其吸收和改造西方文化元素的过程。课题八,兽首含臂守护神像系谱。就含混不清的兽首含臂守护神像发展系谱问题,在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前提下,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指出中国兽首含臂守护神像经历南北朝隋代初步发展、唐五代大发展,以及宋元明清延续发展三个阶段。进而认为,安息帕提亚朝赫拉克勒斯像出现初级形态兽首含臂图像,在西北印度又与执金刚力士混合造型,北魏早中期兽首含臂图像传入北魏首都平城,装饰性兽首含臂守护神像流行开来,尔后随着迁都洛阳流布中原北方。唐五代时期兽首含臂守护神像获得空前绝后的大发展,初盛唐尤其发达,基本分布在唐两京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和四川。包括伫立式、踏恶鬼式、踏卧兽式、地天承托式四种形式,随葬陶俑占多数,少数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大多表现为龙首含臂,少许表现为摩羯鱼首含臂。宋元明清时期兽首含臂守护神像在衰落中延续发展,南宋与明代形成两个发展小高潮,南方发展势头超过北方。伫立式占据绝对多数,同时流行踏恶鬼式、单蜷腿坐式、双腿垂下坐式等,主要用于佛教、道教雕塑和墓门及神道石刻造像,一概表现为龙首含臂。兽首含臂图像以其奇妙设计,在中土引起人们浓厚兴趣并广泛用于装饰守护神像,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

鉴定意见(部分)

清华大学李静杰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南欧与西亚文化对南北朝隋唐艺术的影响》成果主要研究南欧与西亚文化对南北朝隋唐艺术的影响,有点有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特别是南北朝隋唐艺术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该成果针对历年考古发现的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外来艺术品及相关中国仿制品和带有外来因素的图像及纹样,与域外相关材料进行比较研究,讨论其与南欧及西亚的关系,将以往被认定为来自南亚和中亚的艺术因素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意见,值得学术界予以重视。该成果对各地文物的调查深入细致,研究方法合理,逻辑清晰,结论可信,在引用文献材料方面也比较规范。

成果不足之处:部分章节结构稍显混乱,如第六章。此外,第八章中因唐五代兽首含臂守护神像的数量统计石窟造像占四分之一,墓葬数量占三分之二,得出兽首含臂图像习惯应用于丧葬冥器的结论,值得商榷。

修改建议:基于学界对桃形忍冬纹来源已有一定的研究,该成果重点解决图像的不同传播路径的问题,且云气忍冬纹没有可以直接对照的西方样本,建议将第六章的这一部分作为附论,而其他三节皆是与地域有关的结构,比较一致。

猜你喜欢
兽首守护神器物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测2019年你的守护神兽是什么
器物之心
莫斯科守护神
守护神的真面目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