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初中学校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老师需要提高对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视,切实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的提升,而且也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加强“微课”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应用,通常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老师的授课效果,而且也能够促进初中学生素养的进步与更好发展。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引言:对于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而言,老师往往需要结合多方面进行考虑与衡量,才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教学成果。老师不仅要考虑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而且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只有充分地结合这两方面的特点进行微课教学,才能显著地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接下来,就从微课的重要性与应用措施等方面,展开相应的分析与探究。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通常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的一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在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在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方面,以及在学习的拓展素材方面,为学生呈现出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微课是一种重要的视频化教学的形式。
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以外,还有一些素材课件,以及一些学生的练习测试,一些教师点评与学生反馈等,也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与方式,能够在半结构化以及主题式的教学活动中,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微课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微”这方面。除了在“教学时间”方面比较简短以外,在“教学内容”上也呈现出“较少”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微课的时间限制在5-10分钟左右。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难点”或者“重点”的讲解。在微课的资源容量方面,通常只有几十兆的容量,这对于下载和学习来说,具有很大的便利性[1]。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学习也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而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学习抵触情绪,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而且,结合不同形式的微课资源,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极大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对于初中学生的素养发展而言,也有十分有利的影响[2]。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學前的运用
根据微课的不同类型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往往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工作前,当老师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里利用“微课”进行预习。只有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才能够确保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例如,当老师进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相关的教学工作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对“PPT”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微课资源,掌握“PPT”的设计规则与技巧。传统的书本文字讲解的方式,往往很难让学生形成具象的感知。而微课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从动态的视频演示中,牢固地掌握“PPT”制作的相关内容。
与此同时,学生在对“PPT”相关微课资源的分析与研究中,不仅能够让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也能够显著地提升“PPT”的学习效果[3]。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信息技术的授课课堂中,老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提升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对一些“重点”或者“难点”问题,进行“微课资源”的演示。在借助微课的力量下,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果将会得到进一步地深化。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后的运用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微课”课后习题。学生在“微课”形式的练习测试中,能够进一步地夯实基础,从而强化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初中老师在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授课中,合理地使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成果。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而且也能够显著地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积极地总结一些微课教学经验,从而不断地提升微课教学能力,以便于促进初中学生更好更快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奇巧.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1(18):39-40.
[2]董小虎.试论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15):55-56.
[3]李金桃.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17):156.
[4]王靖.“互联网+”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