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学科深度融合

2021-09-10 10:42陈为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红色中国共产党

一、设计理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庆祝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辉伟业,从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向榜样看齐,激发责任担当,厚植学生爱国、爱党情怀,感受信仰力量。同时,探索学科深度融合下的思政大课堂改革和实践方向,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与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学科深度融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当今,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大课程”的教育观念,既要重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个人文属性明显的学科,重在突出价值引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的要求。中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心引导。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党史学习的主要群体,需要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把道德与法治、语文与历史学科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教育形式,凸显教育方法的适切性,帮助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探索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这是一次学科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思政课,是一次有探索意义的德育课程。

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基因库”作用,师生同台演绎,身临其境学党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学习,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青少年在红色课堂中感悟和成长,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彰显本次主题教育的鲜明特色,更好地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铭记一路风尘的洗礼,歌颂伟大的新时代!今天,让我们以学科深度融合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从多维度学党史,为思政课改革与实践提供助力。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 红船领航 为国而歌

1. 成长的底色是中国红

红领巾是队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红领巾不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道德与法治教师与少先队员围绕“红领巾”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懂得佩戴红领巾,不仅是一种对革命先烈深切的敬仰,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责任。从红领巾起步,守住成长底色,与祖国共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我们说过: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三个“怎么来的”,就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2. 历史回顾:共商建党大业

云大附中初一年级学生表演的情景剧再现了1921年7月共商建党大业的情境,唤起大家对党史的追忆、对红船精神的传承,激发起全体师生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现场师生纷纷起立表达敬意之情。

历史教师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史。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领路人。

【链接】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红船精神就是其重要体现。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坚守与践行、光大与发扬,让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间奇迹,“敢教日月换新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世界。

3. 牢记使命,为国而歌

“我想写一首歌,喊出人民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唱他!”初一师生用舞台剧的形式再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于是现场全体师生一起唱响了国歌。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深刻、情感真实,让学生真切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会被历史铭记!一字一音,短促有力;抑扬顿挫,雄浑铿锵;字字是血,句句是钢!见证着每一个荣耀的瞬间,也鼓舞着每一个国人不断前进!

透过这荡气回肠的旋律,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最坚强的呐喊,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更是一份神圣使命的召唤和永远跟党走的决心,这将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

【设计意图】本篇章通过重温建党历史,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从历史的角度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一路走来的。不忘来时的路,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第二篇章 星星之火 照亮新中国

主持人:田汉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无望而无救的”。诞生于民族危亡的歌曲,多少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国家与民族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它们都被我们高声唱响,给予我们沸腾的热血和无尽的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你听,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你看,仁人志士在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1. 重温经典,唱响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介绍《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云大附中校友。1938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重逢,诗人胸中已经激荡着黄河奔腾的浪涛,仅仅5天,长达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成形,从光未然笔尖流淌问世,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也有关于黄河壶口瀑布的章节,学生通过学习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2. 回顾“一二·一”运动历史,缅怀先烈

【链接】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位于昆明市一二一大街中部,76年前的“一二·一”运动就发生在这里。“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

语文教师讲解“一二·一”运动历史片段,初二学生胡锦宇饰演闻一多先生,重现“最后一次讲演”。

【链接】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发动内战,想要一举消灭共产党。国统区的人民拥护党的号召,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使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著名教授费孝通、闻一多和6000多名师生在西南联大的校园内举行大型集会。1945年12月1日,一批特务闯进了云南大学校园,一批军警特务冲进了西南联大校园要抓捕师生,学生们毫不畏惧,勇敢地和特务展开了搏斗,于再、潘琰、张华昌、李鲁连壮烈牺牲,29名学生重伤,30多名学生轻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1945年12月4日,昆明学生联合会发动全市总罢工,走上街头,公祭烈士,声讨反动政府的暴行。消息传开,全国很多城市的学生也表示抗议,用实际行动声援云南。

教师讲解“一二·一”烈士纪念游行历史片段。

【链接】1946年3月17日,昆明市学联举行“一二·一”运动的最后一次活动——四烈士的大出殡。昆明3万余名大中学师生和各界人士组成出殡队伍,佩戴黑纱白花,庄严肃穆走过昆明街头。沿途散发《为“一二·一”死难烈士举殡告全国同胞书》《告三迤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粉碎反动派破坏和平事业的一切阴谋”。

3. 《南疆丹娘孙兰英》学生舞台剧

云大附中先后有31名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而献出生命,孙兰英烈士就是其中一位。初二学生演绎孙兰英的事迹。

4. 师生集体朗诵《新中国赞歌》

【设计意图】本篇章通过校史、地方史与党史的结合,在听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中,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征程中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贵在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珍惜和传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厚植爱国爱党情怀,辨清前行方向,明确使命担当,将党的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

第三篇章 讴歌伟大新时代 红色基因永流传

主持人: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犹如一座座高高耸立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是1949年的中国;“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是1978年后的中国;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这是砥砺奋进的新时代,这是人民至上的新时代,这是拥抱世界的新时代!

1. 经济腾飞:“数”说新成就

(1)“数”说经济腾飞新成就

从10万亿元到100万亿元,10倍的增长,中国仅仅用了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堪称奇迹,世界有目共睹。百万亿GDP取得的背后,是建党百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携手同心、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之际突破百万亿,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百年之际突破百万亿,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继往开来,中国经济将继续踏上新征程,实现新突破。

(2)“数”说脱贫攻坚新伟业

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让全体师生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赞美新时代,歌颂新生活

教师演唱歌曲《我的要求不算高》,从欢快愉悦的舞台歌剧中感悟民生建设的变化和成就,让师生真切体验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成就。

2. 科技创新:展现中国骄傲

(播放云附学子探秘贵州天眼的研学视频,初三学生谈自己參加研学的感受)

学生普元灿:站在天眼面前那一刻,视觉上的冲击让“世界第一、500米口径、30个足球场”这些听过的数据都鲜活起来。我问工程师:“FAST在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中,是否存在向地外文明暴露地球自身位置的隐患?”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FAST从未向宇宙中发出过信号,甚至没有配备发送装置,与美国的阿雷西博相比,我们的天眼更好地保证人类文明的安全。”那一刻,我不仅为中国科技的强大而自豪,更为中国身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而骄傲!工程师告诉我们,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都是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嘹亮的声音里透出的是作为天眼团队一员的自豪,更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天眼研学活动不但让我亲眼见到科学奇迹的震撼,深入了解了宇宙的神秘,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科学家们的敬佩,更点燃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

道德与法治教师罗晗:天眼,中国名片,中国骄傲!“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嫦娥五号携月球样品凯旋,“敢上九天揽月”梦想成真;“奋斗者”号坐底深海,“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北斗系统完成全球部署,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眼睛”……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科技使命在肩,将继续书写好这份厚重的时代答卷!

3. 政治制度:中国最大优势

(播放《榜样5》视频节选)

道德与法治教师陈为、王德志以对话的方式,带领广大教师和学生回到那个迟到的春天,再次回到那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重温了伟大的抗疫斗争,使广大师生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460余万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共产党员严阵以待,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冲锋在最前线,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扬在最前沿。这是一场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斗争。

最后,學生用快板的表演形式礼赞新时代。现如今,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师用权威准确的数据、丰富的图片视频,诠释了建党以来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优势、文化自信,激励广大师生更加坚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4.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播放张桂梅老师相关视频节选)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张桂梅老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榜样,身为基层党员教师、思政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大魄力、大情怀、敢担当、能作为的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成为学生心中最亮的星!

5.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入团宣誓仪式)

少年有志气,国家有未来。只有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江山才能永不变色,党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今天我们将在重温入团誓词的过程中感受他们坚定的信念、满腔的热血,相信他们定不会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代代传,让党的事业生生不息,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6. 诵读《恰是百年风华正茂时》

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新时代我们风华正茂!初心不改,坚守岗位,培育新人,共圆梦中国。全体教师深情诵读《恰是百年风华正茂时》,给主题教育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奋斗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继续学党史,不断强信念,永远跟党走,用一代代中国有为青年的奋斗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续奋斗。

【设计意图】本篇章以精准的数据、典型的事例、生动的舞台剧及真实的学生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经济腾飞、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制度优势、文化自信,感悟新时代我国的发生的变化,进一步让学生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

三、活动总结

陈为(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用真心和真情生动演绎的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故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坚定信心、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一次高扬信仰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教育。师生对革命英雄的缅怀,就是思想精神的洗礼;对红色故事的回眸,对新时代的赞美,就是信念信仰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今天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一节特别的思政课,它是一节高扬信仰旗帜,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政课;是一节积极利用本土红色教育资源,感受信仰力量的思政课;是一节促进学科深度融合,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政课;是一节名师引领、多校联动,弘扬红色精神的思政课。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进行教学研究,一直在探索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把党史学习教育覆盖到学科课程内容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成长中。昆明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承载着革命传统精神和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独特而宝贵的学习教育资源。我们正努力挖掘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价值,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信仰的力量,在成长中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优良传统、永葆红色基因。

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与青少年学生要把学习党史作为一门必修课,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明志,把牢思想之舵,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自觉、更加有力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毅前行。“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以信仰之光照亮未来前行之路。

潘光伟(云南省教育厅德育处):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故事,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红色精神,并不断地汲取榜样的力量,强化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续奋斗。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名师及名校的师生通过设计、创造和不断地打磨出这样一堂思政课着实不易,这一场特别的思政课,让我们看到了云南教师的担当,更看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学方法。我希望名师、名校能把这个模式认真地做些物化,形成可借鉴、可学习、可传播、可复制的全省思政课大课堂的一种经验和范本。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价值,缅怀孙兰英等英烈,能够用英烈精神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让红色“种子”走进校园、走进思政大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并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思政红色中国共产党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色在哪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