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廖奇琦:做彼此永远的第一读者

2021-09-10 20:53
现代艺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术史学术艺术家

一旦进入婚姻,艺术家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事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确实很难兼顾,这时便需要夫妻双方互相包容和理解,作出一定的让步或者妥协,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磨合成最好的相处模式。

M=《现代艺术》  H=韩刚  L=廖奇琦

M:请给读者分享一些你们夫妻二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伴相守的爱情故事。

L:我们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相识的。其实之前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同一间教室上英语课和专业课,但两人都比较内敛,未有任何交集。随着我和他师妹来往增多,就开始和他俩一起打乒乓球,到北大去买书……慢慢地,也就有了好感。刚开始交往,更多的是对他的人品、性格方面的观察。记得有一次我问他:“你除了看书和写文章,休息的时候喜欢做什么?”他说:“读《论语》!”每次出门,不管去哪,随身都要带上一本《周易》。那时我经常会开玩笑说,那本《周易》就是我的情敌。他讷于言,当时觉得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他从成都回北京,给我带了一包“竹叶青”。这时,我终于发现了我们的共同爱好——喝茶。在专业上的深入了解,应该是他写博士论文的那段时间。几易其稿,每次我都会帮他制表、校对和排版,同时也是我学习的机会,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思路和论证过程的层层深入,也让我感受到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他那种醉心于研究工作的状态很让我钦佩。这些都是让我在毕业的时候,放弃了天津待遇优厚的工作,跟随他来到成都的原因吧。

M: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对方是您的灵感缪斯吗?请分享一些二人之间“心有灵犀”的感觉。

H:虽然我们都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论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但她偏重美术考古与民俗民间信仰研究,而我主要是对古代书画史论方面进行研究与文艺评论。当我看她的文章时,有时也会启发我的写作思路。有时她看中的学术专著,我一听名字就心生欢喜,于是无论贵贱都买下,后来往往在我的学术研究中幫了大忙。读书、写书与买书中诸如此类的事很多,这大概就是“心有灵犀”吧。在陪她去全国各地田野调查、参观博物馆时,往往也能在不经意间找到一些对我学术写作极有帮助的资料,灵感缪斯之说,大概也是成立的。

M:二位如何评价对方的创作和作品?

H:她的学术文章初稿往往灵光闪现,具体、感性而精彩生动,很有价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爱不释手,而微有遗憾。经过修改,正式刊发后,又往往大受欢迎,被到处转发。

L:他的写作资料充实,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思维密度高,没有废话,所以给他的书做校对是很累的。

M:在文艺创作中,二人有过合作吗?如果有,在合作的过程中,觉得和自己单独创作、或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如果没有,二人今后有共同创作的计划吗?

L:我们署名的合作论文虽然只有一篇。但实际上,我们俩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有合作的地方,我们都是对方的第一位读者,都会对对方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也经常会为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他的作品,我都参与了作注释、校对与排版等工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俩配合比较默契,也能够弥补对方的不足。与其他人合作相比,毕竟是一家人,我们对对方的批评更一针见血,直言不讳。目前正在合作的是两套书,希望尽快完工。

M:如今有很多像你们二人一样的艺术家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和期许?

L:我们既是艺术研究者,又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艺术的责任。我们有着相同的求学经历,都是学了多年的油画后,转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对西方艺术家、艺术作品如数家珍,而对中国传统艺术却知之甚少。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信,美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最感性直观的一种方式,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教师,我们自当竭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

韩   刚

文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第十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廖奇琦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在核心期刊发表有多篇论文,并参与了多项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研究。

猜你喜欢
美术史学术艺术家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郭诗奇作品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