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担任班长,一个担任学习委员;一个学扬琴,一个拉二胡;她是他的“不管部长”,他是她的“高级文秘”;两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郎才女貌,神仙眷侣。从成都到高原再回到成都,从少年到相守至白头,有了他的陪伴,生命就得以延续,有了她的陪伴,前进就有了方向。
敖昌群和张莉娟相识于1963年,那年两人同时考进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一个学扬琴,一个拉二胡。张莉娟担任班长,敖昌群任学习委员,放到现在,可以拍成“双学霸的校园爱恋”电视剧。俩人的情感在高中萌芽,1969年又一起坐着卡车奔赴甘孜州,被分配到甘孜州歌舞团(原为甘孜州文工团)。在高原,敖昌群与张莉娟慢慢从同学、同事、朋友过渡到恋人关系。敖昌群说:“我的每一步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每当处在关键时刻,她都會给我安慰和鼓励。”两人的感情经过高原发酵,1977年,敖昌群和张莉娟走向了人生第二个阶段:结婚。
在藏区的8年生活成为敖昌群人生难得的经历,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熟悉的情感是音乐创作重要的前提。没有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没有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情感,音乐作品就会苍白无力,成为无病呻吟的应景之作而失去艺术的价值。
在生活上,张莉娟是敖昌群的贤内助,而她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声乐教授。在敖昌群的音乐作品中,有一首专门为妻子作词作曲的歌:《心和眼睛》。歌词这样写着:“天边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水晶般剔透纯净/就像我爱人的眼睛/天边悬着一轮灿烂的朝阳/血一般火热鲜红/就像我爱人的那颗心”。
敖昌群和张莉娟,是音乐界的一对神仙眷侣,13岁相识,从成都到高原再回到成都,从少年相守至白头,有了他的陪伴,生命就得以延续,有了她的陪伴,前进就有了方向。敖昌群说:“张莉娟永远是我作品的第一听众。”1984年,敖昌群写完歌曲《我爱你,中华》后,在火车站接到上海进修归来的妻子,在电车上就忍不住兴奋地要与妻子分享这个喜悦;为张东辉作词的《妈妈格桑拉》谱曲时,敖昌群的第一个听众就是张莉娟和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儿子敖翔。
每每提到敖昌群,张莉娟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她对他的事情了如指掌,是敖昌群的“不管部长”——“没有什么事是不管的,我只管写,剩下的事情都是张老师负责。联系录音棚、为演奏者买水买饭、联系车,客串键盘手、指导歌曲的演唱……,我的讲座,她是助讲嘉宾。她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把里里外外的家事都承担起来,相夫教子,事无巨细。”
敖昌群也是张莉娟的“高级文秘”,在张莉娟忙于教学和排练时,帮她接电话,整理录音、录像资料,准备节目单资料,收集节目单词曲作者、演唱者名单并加以整理,有时还要在她的音乐会上负责拍摄演出剧照等等。“支持是相互的,如果永远都是单方面的付出,这个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从晨昏到日暮,从清贫到富足,从少年到老迈,从相遇到余生。相携走过半个世纪的敖昌群和张莉娟,一个冷静沉稳、善于倾听,一个热情似火、性格开朗。俩人性格互补,相得益彰,举手投足间,默契十足。
敖昌群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作曲技术理论学会顾问,四川省音协名誉主席,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原副主席,四川音乐学院原院长。
张莉娟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多次担任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评委。创办莉娟金蔷薇女子合唱团,合唱团获第11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