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玉
摘 要:文章指出,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中的诸多工作,都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时代要求,需要注重信息化有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包括对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的监控信息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是气象部门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它关系着气象数据的精确性以及完整性。应切实提高气象综合观测整项系统运行监控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满足时代所赋予的要求。
关键词:气象部门;综合观测;运行监控;信息化;科学分析
0 引言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为了确保监控工作高质量开展而制定,所以它的出现具有必要性。监控信息化使得日常监控工作从各个环节上都能够更加方便、快速以及准确地把握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的水平,并且一旦发现相应的问题,能够及时快速的采取措施加以处理。本文详细分析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信息化相关问题[1]。
1 有关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信息化意义研究
1.1 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已融入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将信息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到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系统的运行监控工作也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以更好地发挥监控工作的实际效用。气象综合观测监控信息化是指现阶段气象日常业务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各种作业和操作,利用网络、通信、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等信息技术实现电子化、程序化、自动化的实时监控[2]。
为满足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需求,气象部门经过多年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不断扩大,涵盖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探空系统、国家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土壤水分站、GPSMET水汽站、雷电监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风能观测站等一系列站点。从传统综合观测系统运行情况来看,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开展运行监控的实际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并且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较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项工作本身具有较为明显的系统性,如果不能采取科学措施加以应对,将会导致严重情况的发生。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工作需要与信息化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在用的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ASOM2.0)日常业务主要包括上述站网的观测设备运行监控、观测数据检查、站网信息维护管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设备运行和质量评估等方面。系统智能实现了整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管理信息化,各级业务人员依据管理职责对各节点的业务进行电子化、自动化的指导、处理、决策,实现业务管理信息的科学交互与反馈。
1.2 信息化技术能够提升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监控的水平
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不断扩大,无人站点的普及使得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受到很大限制,集中表现在运行监控效率低下及滞后,以致设备运行保障维护的滞后及数据可用率低下。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气象观测综合系统的监控工作如果一味地依靠人员展开操作,因为人为方面的因素,往往难以确保各个环节工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进而为某些隐患问题的发生埋下了诱导因素。而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监控工作之后,将会有效地避免这样的问题,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凭借智能化、科学化以及全面化的特征,更好的落实到气象综合观测监控的各个环节,并且包含到各个流程,最终大大提升监控工作开展的质量水平[3]。
2 当前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需要构建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健全科学的体系,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监控信息化体系主要是一套指导日常工作开展的标准制度以及制度执行的严格监督体系。在展开气象信息工作时,需要借助该体系,运用合理措施来完善系统管理及信息的维护,确保信息在选择与应用时,能够上升到较高层次。而目前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过程,由于制度落后或监督不严导致的系统内信息不完善、信息错误、运行监控结果响应滞后或不响应等问题比比皆是,实际工作开展缺乏明确的指导,最终影响了运行监控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实现。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某些地区的确认识到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也采取了措施来加强监控信息化体系的构建,然而却并没有对构建完成的信息化体系予以检测,仅仅只是借鉴或者照搬其他领域的先进体系,所构建的体系不能满足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如此不仅对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同时还阻碍了监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及资源来保障监控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完善性,最终保证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高水平目标,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3 开展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信息化措施分析
3.1 构建完善的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信息化体系
要想使得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工作能够从各个环节都得到健全科学的引导,需要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体系,完善运行监控的标准制度以及制度执行的严格监督体系,从而确保实际工作开展的质量水平、满足日常工作开展的本质要求,这是提升监控信息化水平最为重要的措施。
该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同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的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各个环节以及细节入手,深入到细节流程当中,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得到彰显之后,才能做好监控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运行监控信息化体系与监控工作的联系程度,视其是否能够在实际监控工作中发挥正面积极的效用,从而确保所制定出来的体系,能够真正地在有关监控工作发挥效用。
3.2 注重运行监控服务信息化的可操作性
运行监控业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及时的发现观测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表現出来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为各级业务与管理部门提供基本服务。因此为实现运行监控业务的实时性与目标性,要求运行监控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使得所承担的服务形式、信息化能力达到较高层次,为具体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运行监控服务信息化操作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操作ASOM2.0系统及时、准确、便捷的获取各种图文数据服务。目前ASOM2.0的系统建设较好地实现了观测站网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服务、观测数据以及产品数据的分析,但是因为观测业务的发展以及观测站网的不断扩充,对于运行监控服务信息化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运行监控系统的可操作性是未来运行监控服务信息化应当要把握好的要点,针对这个要点开展工作,才能使服务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得到最为彻底的控制与把握,最终提升运行监控服务信息化的水平,并有效提高气象综合观测的质量。
3.3 注重气象部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运行监控信息化程度依赖于每个业务环节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当前气象部门观测业务数据流程信息化主要依托气象专网实现台站设备端的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分发以及应用,而业务流转信息化运行监控的各项日常任务,通过业务系统功能开发,需要有效建立各级气象台站之间业务信息的实时交互,将运行监控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处理生产的信息,及时的流转到下一个环节,此过程中基本都是依靠ASOM2.0系统实现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流程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操作,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但需特别注意的是:在装备保障业务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需求。主要包括台站观测设备状态和数据质量检查、设备维修进展问询、业务表单的异常处理、保障信息上报等,需要人工及时参与响应。因此在实际监控业务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梳理业务,通过流程再造等操作,有效地实现下行监控指令的传递与反馈。使得运行监控业务流程管理更加便捷、科学、合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不断贴近业务发展需求,同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信息化能力有一些提升,但是在某些需要人力参与环节,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研究,只有这些方面的工作得到改进,气象部门运行监控的质量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相信随着有关气象部门人员的不断理解与研究,最终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信息化水平将会从本质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峰.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信息化评估[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8(3):109-115.
[2]唐文希.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9(12):109.
[3]李宝林.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软件ISOS2.0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石河子科技,2019(4):6-8.
(编辑 傅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