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明
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是邓小平亲自拍板,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与中方共同创建的。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就邀请哈默来投资平朔煤矿,哈默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进入中国的红色资本家,邓小平曾六次会见他,这一切曾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
1985年6月,哈默和中方签订合作合同,愿意帮助中方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第一年就能出1200万吨,第四年达到1500万吨。而我国露天煤矿产能多为三百万吨到五百万吨,而且需要几万人。1985年7月1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建设。1987年9月,安太堡煤矿建成投产,取得了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001号营业执照。9月13日,邓小平再次会见哈默时,开门见山地说:“中国最大对外合作项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平朔露天煤矿催生了朔州市的诞生。经国务院批准,原雁北地区所辖的平鲁县、朔县和山阴县划出,新建朔州市。后来,行政区划扩大,增加了右玉县、怀仁县和应县。
1988年12月底,吕日周担任中共朔州市委副书记、朔州市政府筹备组组长,4个月之后,以绝对高票当选为朔州市市长。
一
开拓者、改革者是艰辛的,不仅有身体上的付出,还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应付官场的种种险恶。
吕日周首先到因之建市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和周边的工厂、农村调查,发现由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拍板的中美合资露天矿,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解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合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这些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矛盾、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人治与法治的矛盾等等。
当时的社会封闭太久了,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中美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社会上“杂音”很多。一些大学生喊出了“还我平朔,还我资源”的口号。有人认为,既然我们这一代没有技术和能力开采,就应该把资源留给子孙后代开采。
在平朔露天煤矿,因为卡车太大,驾驶座在左边,向右边看去会有五十多米的视线盲区,无法确定道路边缘,容易出事。为保证安全,平朔露天煤矿的所有车辆都靠左边行驶,当时有些人非常不满,他们说,中国的所有车辆都靠右行驶,怎么在平朔安太堡每况就要靠左行驶?这就是在搞资本主义!矿区门口设栏杆,进矿须经允许,一些市民把这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相提并论。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一个上午把矿上的施工界旗拔光,说:“我当年出生入死拔的就是你们美国佬的旗子,怎么能叫你插在我的家门口!”
吕日周看到的矿区附近农民的形象是:光着脑袋,穿着背心,但脖子上束着鲜艳领带的农民站在街头高谈阔论,身着西装的农村妇女盘腿坐在炕头上,在挽起裤腿的大腿上搓莜面卷卷。乡村小酒店里,一些外国人学会了划拳,也高声喊着“妈的蛋!”“灰圪泡!”(雁北很厉害的骂人话)。
合资矿中方工会按惯例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劳动竞赛”,在矿山上竖起“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等红字标语牌。美方人员没见过这阵势,赶忙电告在美国的老总:“共产党上山啦!”最后中方美方因标语牌发生了争执。
一群因露矿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包围着露矿一辆80吨载重大车,采取用嘴吸塑料管的办法,把汽车上的汽油偷到自己的塑料桶里,农民偷走露矿飞机运来的零件卖了钱,使这种价格昂贵的设备不能使用。一群由基层干部帶领的农民围住美方代表大吵大闹,说数里之外的一座土窑洞前一天晚上塌顶,是因为露矿放炮爆破造成的,要求赔偿,而美方则认为和露矿的生产无关系,应从窑洞年久失修的自然事故中找原因。
因为露矿的载重大卡车压死一位当地人,引发一群披麻戴孝的死者亲友到矿上闹事、食宿。美方代表感到很棘手,说按法律规定赔偿多少钱都行,但不能这样无限期闹事,影响生产。但这群披麻戴孝的闹事者也说不出要多少钱,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应赔多少钱,只懂得按当地惯例,闹得越凶,得到的越多。所以,对美方的问话,他们不去答复,只是哭声更整齐了,声音更高了,这也算是一种答复吧——什么意思,由你美国人去体会吧!美方无奈,决定罢工。中方管理者认为,美方单方面罢工是错误的,因而组织中方人员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高昂的国歌去上班。但到了工地才发现,美方决定罢工时,已卸下某一个零件,中方员工也不能生产了……
合资矿独资修了一条专用线,接通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铁路,沿线的农村就私建了铁路连线,沾这条专用线的光。美方抗议,说这是侵权行为,应立即禁止,要求在中国找一位对专用线进行管理的承包商,为合资企业的利益负责。中方则说,中国的政策是共同富裕。沿线农民的土地被占,不接线,怎么生活?在中国到哪儿找一个铁路承包商?两种不同认识又顶了牛。在合资矿的区划内,还有原来农村开采的小煤矿,美方要求立即停工。地方小煤矿认为,停工可以,但必须给我搬迁补偿费。美方不出这笔经费,县、市无能力支付经费,变成了争来吵去而没有答案的问题。
吕日周在深入调查中,还发现了不少类似问题。比如:中美双方商定,对于由开露天矿的土渣堆积而造成破坏原有生态的地方,美方必须重新绿化后,交给中方。当时美方在这些地上种植了苜蓿草,算作绿化。吕日周调查的实际情况是,几年前种植的苜蓿,有的早已死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且流径已出现很深的沟岔。这哪能叫绿化呢?吕日周去找美方商谈,美方问他,中国规定的绿化是什么标准呢?吕日周说不清,就反问道:美国是什么标准?美方说:美国的标准是间距一米长、碗口粗的松树,谓之“绿化”。
吕日周为此很着急,曾找市人大、省人大反映,并希望他们向上反映为绿化标准立法,以求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无果。
吕日周在平鲁区安太堡新村调査,发现了中国的一批特殊人群。这群人蹲在办公楼下抽旱烟。说他们是农民,失去了土地;说们是市民,这里没有市场;说他们是工人,没进入工厂;说他们是穷人,但每家都有万元存款。他们对吕日周说,我们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他们痛苦自己失去了劳动的权利,而露天矿的中方代表还认为这批农民沾了光。说建矿毎家银行存款1万元,光银行利息都够花了,还有什么不高兴?而这批人对吕日周说:我们要劳动,老“偷露天矿东西”不是办法。
如何引导这些新旧体制交替期催生出来的群体,让他们走上健康、正确、富裕的生活之路,成为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吕日周爬高山下荒滩,访农户求良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在朔州和山阴县,吕找到了一片千亩盐碱滩,滩里不能长庄稼,却遍布没膝高的芨芨草。于是,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依靠千家万户,发展千园万场(厂)的发展农牧业思路。吕在山西首倡建立以农户为主体的芨芨草场、小草场、小鱼场、小工厂,使一批无业农民得到妥善安置。
大量所见所闻,使吕日周认识到巩固合资露天矿的任务不轻,必须解决合资前考虑问题的先天不足,更要防止后天失调的问题。要重点抓教育,建章立制,保护外资的合法权益。
二
朔县、平鲁县和山阴县都是当年出了名的贫困县,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地级市,无论干部和群众,无论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都显出极大的不适应。而朔州作为新建市,地域小,外商集中,但生活环境太差,不利于外商长期生活,他们每星期五要乘飞机到香港,在香港消费后,星期日返回。
很明显,这里的生活方式不能让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吕日周担心不解决类似问题,合资可能半途而废,于是力图营造良好合资环境。
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内地要再建一个香港”。吕日周立即响应,他认为新建的朔州市,绝对有成为第二香港的条件和可能,理由有七:其一,朔州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的新建市,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内地要再建一个香港”,天时我予;其二,朔州是中国内陆外籍人士人数最多、工作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其三,朔州是中国煤电工业集中而发达的地方;其四,朔州是中国煤炭露天开采的集中区、富矿区;其五,朔州是桑干河源头的第一市,与京津一脉相连;其六,朔州能够成为中国新的生态平衡区、畜牧业发展试验区;其七,朔州是新建市、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净地。有此七点,朔州市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香港——已得天时、地利,只在人谋了。
把朔州建设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香港!这是吕日周的设想,是吕日周的建市指导思想。他从北京邀请了一批专家住在太原市宾馆反复论证建设方案,开始起草向省政府和国务院的报告。
吕日周与市政府的同志们一起开始和外方管理者、生产者交朋友,稳定关系,并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他多次邀请外商到家里做客,吃饭,聊天,交朋友。他们开始复制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跟港商张桂兰商定,在山阴等地合资建设小露天矿。
他超前谋划,为了适应外籍人士的需求,大胆提出“一市两制”的设想,在朔州建立“资产阶级生活区”,将外籍人员每周都要乘飞机经北京又转飞香港的消费机会留在朔州,既便于外籍人员,又繁荣本地经济;他上书省委,建议朔州市党政一把手一人兼任,以便于指挥,并声明自己不合适,可调更强的同志来;他坚信,只要努力,建设第二个香港不是梦,他大声疾呼“事在人为,市在人为”; 他设计建设大型广场;他大胆设想,把朔州建设为计划单列市。
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考验,吕日周前七点评估、后五点谋划,都是利国利民的、切实可行的、符合改革开放精神的,但最终都流于失败。究其缘由,大致有四:第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第二,官场运作的“问题”。央视《高端论坛》专访吕日周时,吕日周分析官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ー、对上对下不ー”,这四个不一当然也体现在改革开放方面。第三,思想保守的“问题”。把朔州建設为计划单列市,党政一把手一人兼,上边根本没有思想准备。第四,为私利找借口“问题”。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吕日周在原平按标准不按上意接待过的权贵,一直耿耿于怀。
那时,整个朔州市破破烂烂的,唯独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这一块高楼林立,马路宽敞,人们着装洋气整洁,矿生活区3幢14层高的单身公寓,是朔州的标志性建筑。
在乱石滩上建市,需要很多钱,吕日周与哈默博士约定,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捐资1000万美元建设朔州市区,朔州市在市区中心场上为博士塑造一尊铜像。吕日周对哈默博士历数了中国历代伟人的雕塑,说:中国的级别最高的就是铜像。在中国,一座铜像相当于美国纽约大街的自由女神。吕日周的“铜像论”引得哈默非常开心。吕日周的“香港呼应”和“铜像约定”,引起朔州全市人民极大的期望与兴奋。
1989年5月1日,吕日周在朔州市举办的平朔露天矿全体外籍员工五一招待会上,作了题为《劳动精神使我们团结起来,为建设中国的露天矿而奋斗》的讲话,他说:
“这是不同社会性质国家合作的成功标志,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合的标志,也是不同生产水平的嫁接成功的标志,结合点是邓小平先生和哈默先生设计和认可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是人类继发明了民主、科学、社会主义之后的第四大发明。你们不光丰富着争第一、争先进、争上游的朔州精神,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平朔精神。平朔精神怎么说?一下子还说不清。我在前十来天和陈日新老总,我们的市政协主席,反复讨论,初步想提出这种精神是:结合左右、融合左右、超越左右的开放精神。那么,再把朔州精神和平朔精神结合起来,就是争第一的开放精神。政府的天职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恭恭敬敬地为企业服务。市里已经对全体干部、工人、学生进行了全员军训,组织力量保持平朔露天矿和各企业正常生产。市政府为你们提供充足的牛奶、面包和冬春充足的各种蔬菜。你们的先生、太太从海外飞来,一定告诉我一声,我请他(她)们到我家吃顿饭。”
招待会后,吕日周作《平朔露天矿之歌》十首(见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吕日周诗文精选》),其二为“平朔安太堡矿”:
东土忽闻改革声,
不是唐僧敢取经。
借来西天三分火,
安太堡矿土成金。
其六为“平朔多功能舞厅”:
羌笛声里有钢琴,
肤色不同领带同。
步摇云鬓皆起舞,
不分鼻子和眼睛。
十为“联管会”:
朋友来自北美洲,
共茶共饭共运筹。
烽火台上狼烟熄,
关塞健儿解吴钩。
吕日周的改革,是全面的、超前的、大胆的。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吕日周重点抓产权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他明确提出,只要有利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做法也可以为我所用。
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吕日周主持朔州市政府作出《关于发动千家万户,兴建千园万场(厂)的规划》,计划在3年内共建千园万场(厂)27349个,当年完成8410个,占31%。这是为了利用朔州市118万亩不长庄稼只长芨芨草的盐碱滩,是一项因地制宜、关系千万农民的生存问题。
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吕日周要求朔州市党政机关一开始就“健美”,各机关亟须“减肥”。他提出小政府大服务的建市理念,他设想朔州市政府要转变职能,发展社会团体,把政府不应该管的事不失时机地交给市场,交给社团。他设想政府使用干部是其他市的十分之一,但给每个干部配备一辆小车,挣其他市干部十倍的工资,实现高薪养廉的廉洁、廉政的政府。
三
昔日的朔县政府门头上曾经有块“红五星”装饰,当地的老百姓习惯性地称政府部门为“红五星”。朔州市建市,政府部门设置在哪里,放到旧县城城南还是新市区城北,在朔州市曾经引起一场巨大争论。由此出了两个方案,也就是人们说的“南方案”和“北方案”。
南,是指七里河以南。这实际是七里河与恢河汇合成桑干河的三角地带,这里坐落着古称马邑的旧县城,因为北有七里河,南有恢河,所以自古形成“两河夹一州”的格局。
北,是指七里河以北。这里是七里河与北旺庄村之间的盐碱滩,北旺庄村北面是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机关和生活区。七里河与矿区之间,有块比“两河夹一州”的州还大的空闲地。
吕日周是“北方案”的制定者和推行者。1989年年初,吕日周提出,要打破两河夹一州的格局,要连接七里河南北,南为朔城区,北为市城区,朔州市的“红五星”和医院大中学校、幼儿园、体育馆、博物馆及广场都要放在七里河以北、北旺庄村以南的地方,接近平朔露天煤矿。他规划,在七里河上要建一座宏伟的大桥,还要在河面上凌空建造相当规模的大楼群。他再三说实施这个方案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利用现代企业的文化影响,使朔州市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是可以用大量净地,打造环境优美的公园化城市;三是可以更加便利地为安太堡矿及其生活区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和经济效益;四是可以把七里河南岸全部留给朔城区,以备设施增建和旧城改造——可以打造第二个香港。
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坚持“南方案”,坚持“偏安一隅”,坚持所有市政建设一律不过七里河。具体办法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楼顶加层”,就是在县已经有的楼上加层;二是“见缝插针”,就是在老城区里寻空地,能修一点修一点,能修多大修多大。“南方案”的理由振振有词:一是干部“骑自行车上班近一些”,方便;二是摊子小,省钱,有些人甚至凭空指责“北方案”要花5个亿;三是捏造说吕日周是怕“两河夹一州(周),清官不到头”。
在大是大非面前,吕日周历来不回避、不退让。他声言,宁可不当市长也不能“楼顶加层” “见缝插针”。
“北方案”与“南方案”的最终争论结果是,省里本来已经批准开工一段时间的“北方案”停工,才担任市长8个月的吕日周突然被免职,他与哈默商定的在朔州给哈默塑铜像,哈默给朔州城建捐款1000万美金的协议告吹。辛辛苦苦组织起来的对朔州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的北京专家,听说吕被免职,等吕返回太原时早跑光了,连资料也没留下。
1990年12月10日哈默去世。1991年,美方以煤炭国际市场不景气,撤资不再和中方合作,平朔露天煤矿改为中方独资开发经营。中国人是争气的,平朔煤矿没有因为美国人的撤走而受很大影响,生产经营很快恢复正常,煤炭产量一年一个台阶,1996年全面达到设计能力。
广场、铜像、第二香港成为一场梦。当吕日周调离朔州一年后,在省体改委工作期间,省政府主要领导征求“北方案”被停工后何日复工,作何用图时?他坚定地陈述理由,驳斥了一种要把“红五星”改建为朔州农校的意见。他不客气地说“不能再害一次新建市”了。这才使省政府主要领导下了决心,当场拍板同意吕日周意见。使“红五星”错误长期停工后得以按最初的图纸复工。朔州当地干部群众得知这一喜讯后,响了一小时鞭炮!鞭炮声停歇之后,当地诗人钟声扬大声说:“两河夹不住朔州,乌云遮不住日周。正确战胜错误,鞭炮正在欢呼!” 此后,朔州市的市政建设思路基本理顺,这就是今天的朔州人赖以骄傲的新城建设。朔州成为“山西省园林城市”,朔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率达到43.3%,居全省之首,“一半森林一半城”的壮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昔日朔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平朔煤矿14层的单身公寓早就被周邊的高楼大厦淹没了。
历史证明:“北方案”是正确的!如果当年吕日周不提出“北方案”,不坚持“北方案”,朔州市能有今天吗?
时至今日,朔州人享受着“北方案”正确决策的果实,但几人记得南北方案的争执?几人记得首任市长吕日周为此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选自《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