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斌 李树林 程琦瑞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河南 焦作 454002)
陈庄古墓群位于河南省博爱县磨头镇陈庄村南丹河滩内(附陈庄墓群位置示意图),北靠太行山与晋城市泽州县毗邻,东与焦作市区、武陟县、修武县接壤,西隔丹河与沁阳市相连,南与温县隔沁河相望。其东南方向是丹河口,西约一百多米为丹河桥,隔河与沁阳市的北金村相望。考古清理共发现5 座墓葬(编号2016BMCM1~M5),均为东汉早期,现将5 座汉墓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2016BMCM1 位于陈庄村西南部丹河与沁河交汇处交叉口东岸,距河边约23 米处。为一座拱券式砖室墓,方向172°,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斜坡式,长0.9 米,宽0.85 米,墓道内有一砖砌照壁,北距甬道0.5 米,照壁仅为三层顺砖立垒,距地表1.1 米。
甬道长0.34米、宽0.84米、残高0.96米,位于墓室前壁,与西壁相连。封门砖呈“人”字形垒砌。
墓室位于甬道北,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南北通长5.4 米,东西宽2.7 米。其中前室近方形,南北长2.6 米,宽2.5 米,四壁残高0.14~0.97 米,地面砖块铺漫。墓门置于南壁西部与西壁相接。东壁中设侧门宽1 米、残高0.3 米,门外是被大水冲击的大坑迹象不存。清理中未发现随葬品。后室四壁不存,壁砖砌筑方法无法考证;北部仅留下铺漫地面的数块砖块,从预留现状来看,该铺地砖应为人字铺底,随葬物未发现。
2016BMCM2 位于陈庄村西南部丹河与沁河交汇处交叉口东岸,距河道中心约5~7米处。由于河水冲刷墓壁中部残存、墓顶均被冲塌,为多室组成的前穹隆后拱劵形的砖室结构,方向195°,由墓道、甬道、过道、前后室、耳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竖穴土坑,该墓道位于甬道南端,宽1.06米,长仅存0.4米、深2.1米。甬道长0.48米,宽1.06 米,残高2.1 米,两侧墙体采用平砖错缝砌筑方式,1.34 米高向上内收,上部已坍塌,根据砖砌结构和形状可判断为拱劵顶式。
墓室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正方形,东西长2.4 米,南北宽2.38 米,四壁残高1.4~2.1 米,在1.6 米高逐渐叠涩内收,应为拱劵形结构(前边描述的“前穹隆后拱劵形”)。墓室内积满淤泥,经过清理发现陶猪圈、绘有墨线鱼纹图案的红、灰陶盘、按压纹砖、陶片等。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 米,东西宽2.5 米,高1.8 米,门置与前室的南壁西部,墓室地面为专砖顺向平铺,东西两壁在1.5 米高向上逐渐内收。由于顶部塌落,根据形制应判断为拱劵顶。清理中发现有骨块,红、灰陶片随葬物。
过道:过道处于前室西壁侧门外。长2.25 米、宽1.27 米、深1.7 米;两壁在1.4米高向上逐渐内收,可判断为土洞式过道,向西进入墓侧室。
侧室(耳室)处过道西端,土坑竖穴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7 米、宽0.83米、深1.7 米;上部不存,清理中仅发现有红、灰陶片。
2016BMCM3 位于陈庄村西南部丹河与沁河交汇处交叉口东岸,距河道中心约13~16 米处,编号为陈庄古墓群M3。墓葬由于河水冲刷墓壁残存、墓顶均被冲塌,为砖砌拱劵形砖室结构,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
墓道:墓道处于南道北,斜坡式,现存长2.6 米、宽1.4 米、深0.9 米。
甬道:砖式结构,进深0.36 米、宽1.4 米、残高0.9 米。
墓室:坐南朝北,方向190°。墓室破坏严重,仅存在北、东两面断壁,为平砖错缝砌筑,墓门置于前壁正中,宽1.18 米,墓室内东壁长1 米、北壁长2.96 米,清理中未发现随葬品。
2016BMCM4 位于陈庄村西南部丹河与沁河交汇处交叉口东岸,距河道中心约24~27 米处,编号为陈庄古墓群M4。墓葬由于河水冲刷墓壁残存、墓顶均被冲塌,为土坑竖穴墓结构,由墓道、墓室组成。
墓道:墓道处置在墓室南、斜坡式,现存长度4.2 米、宽1.32 米。
墓室:坐北朝南,方向175°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长均2.94 米,墓门置于南壁正中,宽1.32 米、深2 米。清理中发现陶碗和生活器具的陶片。
2016BMCM5 位于陈庄村西南部丹河与沁河交汇处交叉口东岸,距河道中心约3~5米处,编号为陈庄古墓群M5。
墓葬由于河水冲刷墓壁残存、墓顶均被冲塌,为砖砌拱劵形砖室结构,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
墓道:墓道处置在甬道南,宽1.16 米、向南2.7 米进入河床,其它遗迹不详。
甬道:甬道进深0.31 米、宽1 米、残高1.3 米。
墓室:坐北朝南,方向190°,墓室被严重破坏,仅存在前壁、墓门。前壁东西长2.4 米。墓门置于前壁正中,宽1.3 米、残高1.3 米。清理中发现釉陶壶底部分和陶仓残片等随葬物。
在本次清理中,由于墓葬被严重破坏,发现随葬物品较少。随葬器物主要在2016BMCM2墓室内,由于河水漫灌和浸泡,器物从南到北依次分别为猪圈、陶盘、压纹砖。随葬器物共计3 件,所随葬物均为陶质。
陶猪圈:1 件,标本2016BMCM2:1,属灰色陶土,较完整,近正方形,长22 厘米、宽20.4 米,为猪舍;两面坡顶,四面有墙壁,一山墙置门口,门口外是斜坡踏道。左上部有一猪食槽,食槽长42 厘米、宽34 厘米、深14 厘米。
陶盘:2 件,标本2:2,2016BMCM2:3,属灰色陶土,形制相同。I 型、灰陶,敞口平折沿,微弧腹斜收,平底。口径21.5 厘米,地径10 厘米、高5.5 厘米,盘内绘制墨线鱼图;Ⅱ型,红陶、敞口、平折沿,微弧腹、斜收、平底。盘内绘制由墨线鱼图。口径24.3 厘米、底部8 厘米、高5 厘米。
压纹砖:1 件,标本2016BMCM2:4,属土质烧制而成,长31 厘米、宽16 厘米、厚7 厘米,砖的一面顶端有按压的压纹。
陈庄古墓群由于长年的受到河水的冲击,毁坏严重,墓葬形状基本无存。仅有2016BMCM2的结构比较完整,形制比较明显,规模较大,有前堂(前室)、后室、过道、侧(耳)室的布局。其前堂四壁上部叠涩内收,后室两壁上部内收情况,可断定为前堂穹隆顶、后室为拱券形顶。这一形制结构在西汉时期盛行,东汉晚期衰落减少。出土的陶猪圈、陶仓(残)陶盘等随葬器物也是汉时期丧葬中盛行的随葬风俗与东汉时期出土器物相吻合。2009年由于河水的下降在沁阳王召乡沁河滩地曾发现古墓葬群,地面散落有西汉和东汉的建筑材料构件如筒瓦、板瓦、空心砖等,以及陶瓮、陶盆、陶碗、陶壶等日常生活用具的碎片等。2010年,在博爱孝敬镇西王贺滩地也曾经发现多座汉代古墓葬,这些墓葬受河水冲刷毁坏严重,在墓葬周围的地面散落有陶器,均为陶豆、陶碗、陶盆等。通过以往的发现以及这次抢救发掘,充分证明沁河受黄河改道的影响,原为高台地势的古墓埋葬地逐渐被河水所淹没。就此推断,在这些古墓群的周边分布可能有大小不等的古聚落遗址,从这些散落在地面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说明在汉代时期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安居乐业于此。是研究汉代社会状况、文化面貌、葬制葬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同时又是研究沁河和丹河河道的走势起到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