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9 年我国地质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2021-09-10 07:17张晓蕾周辉峰林文利
防灾减灾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泥石流

梁 高,张晓蕾,凌 雪,周辉峰,林文利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0 引言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最新的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将地质灾害定义为“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不幸的地质事件”[1]。我国国土陆地面积达960 多万平方公里,而近65%的国土都是山地和丘陵,另外由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频发,这就使得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灾害类型,成为了我国经常发生和重点防御的灾害类型[2-4]。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情况排在世界前列,因此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已成为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5-8]。

我们对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范围,认识的深度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地质灾害的区域规律性研究和防治工作仍是整个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9]。因此做好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并弄清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特点与损失分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防灾减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笔者搜集了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等数据,对我国2009 年到2019 年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损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部署提供参考。

1 我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2009—2019 年《中国统计年鉴》 和《全国地质灾害公报》中发布的数据,如表1 所示,2009—2019 年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共达到133899 处,其中滑坡占71%,崩塌占19%,泥石流占8%,地面塌陷占2%。

表1 2009—2019 年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数量统计表

1.1 时间分布特征

1.1.1 年际变化关系

根据笔者搜集的数据制成了我国2009—2019 地灾数量折线图(图1)。如图1 所示,我国从2009 年到2019 年,每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到稳定波动的阶段,个别年份(2010 年) 突出,整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各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数量基本呈减少趋势,与地灾总数年际变化规律大体上保持一致。如图1 所示,2010 年较为异常,全年发生的数量达30670 起,为近十年来的峰值,是年均数量的3 倍及2018 年的近十倍。其中主要原因是:2010 年地震灾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情况频发;西南地区前旱后雨;局地强降雨频发;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较往年都不易准确预测[10]。另外2008 年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这一特性是由于地质体稳定性破坏以后需要一定时间形成灾害而造成的,因此导致2010 年地灾数量达到近十年的峰值。随着地震诱发的地灾逐渐触发完毕,地灾发生又恢复了正常状态,故在研究时段内,地灾数量在2010 年后,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图1 2009—2019 年我国地灾发生数量年际变化折线图Fig.1 Broken line chart of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9

1.1.2 年内变化关系

房浩、尹春荣、李媛等[11-13]指出,我国地质灾害的年内变化关系,主要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规律(图2)。每年的5 月到9 月为地质灾害多发期,发生频率高达82%。6 月到8 月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7 月发生频率达到一年中的峰值,发生频率为27%。1 月到4 月与10月到12 月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偏低,发生频率仅为18%。这种分布趋势主要是因为,受东南季风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汛期在5—9 月,造成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9 月,7、8 月最为突出。

图2 我国地灾发育数量百分比年内分布图Fig.2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1.2 空间区域分布特征

在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的地域分布方面,2013—2018 年我国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中南、西南、华东三区,三个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占总数量的85%,最多的为中南区,占比达47%。而其余西北、华北、东北三个地区,近五年来发生数量占总数量的15%,其中华北东北各占1%(图3)。

图3 2013—2018 年我国各区域地灾数量占比图Fig.3 Proportion of regional disaster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8

而在地质灾害类型的地域分布特点上,分析表2 可知,我国地灾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整体上呈现出“西群东单,南多北少,中西南频繁”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如表2 所示。

表2 2013—2018 年我国各区域地质灾害统计表(单位/起)

华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二者占比高达84%,其次为地面塌陷,占比10%。华北地区是六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少的地区,2013—2018 年共发生了309 起地质灾害。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加之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地下空间的违规施工,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六个地区中地面塌陷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东北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泥石流和崩塌为主,占比分别为49%、30%。2013—2018 年共发生了337 起地质灾害,在数量上仅高于华北地区。由于该地区冻融作用强烈,河流发育,土层松脆,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14-15]。另外,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夏季,多暴雨,河网密布,汇流速度较快,易形成洪水,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六个地区中泥石流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中南地区与华东地区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集中区域,各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数量均为较高值,两区的滑坡灾害发生数量,均占比60%以上。其中,中南地区,位于二三阶梯的过渡带,地形地貌有一定的高度落差,加之人为活动频繁,致使地表地质环境与植被受到极大损害,地质灾害发生隐患较大。该区成为六个地区中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华东区域地质灾害数量的2 倍,更是华北区域地质灾害数量的70 倍。

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其中,在西南地区,两者数量较为接近,占比分别为41%、39%;在西北地区,两者数量占比分别为53%,26%。西南地区位于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带,相对高差巨大,地形地貌差异性较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能量转化的优越条件,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山脉发育众多,雨季降水多,植被破坏严重,使得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西北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地形起伏较大;还受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多暴雨的气候影响,使得该地区荒漠化面积较大,植被稀少[16]。加上人为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这就使得西南与西北两大地区的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呈现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的特点。

2 我国地质灾害损失时空分布特征

2.1 地灾损失年际变化特征

伤亡人数与死亡人数是灾害最主要的损失之一,也是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的敏感因素;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是衡量成灾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17]。2009—2019 年我国各类地质灾害共造成8716 人伤亡,5787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86.57 亿元(表3)。

表3 2009—2019 年我国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情况统计表

如图4 所示,2009—2019 年我国地质灾害伤亡人数和死亡人数,与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趋势,均是剧烈波动的。其中,在人员伤亡方面,2010 年伤亡人数与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2009—2019 年全国伤亡人数和死亡人数总数的39.5%,38.7%。这主要原因是:①2010 年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常年多,其中舟曲山洪泥石流导致1765 人死亡、失踪;②2010 年群发性地质灾害数量较多与地质灾害发生范围扩大[18]。

图4 2009—2019 年我国地质灾害损失情况折线图Fig.4 Broken line char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los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9

在直接经济损失方面,2013 年地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近十年的峰值,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 亿元。由《中国气候公报》发布的信息可知,2013 年全国降水量总体偏多,其中西南、西北等地出现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同时,2013 年各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较多,如:汶川震区山洪泥石流、甘肃天水群发地质灾害、贵州凯里崩塌、云南昭通滑坡等,从而导致2013 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而在地灾防治投资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央财政在2009年起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之后我国每年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投入都明显增加,其中2017 年防治投入资金达到163.59 亿元,是2009 年的3 倍。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年我国地灾防治投入均保持在一个稳定较高的水平,且防治投入力度在持续加大。

2.2 地灾损失区域分布特征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隐患和损害,但从不同地区来看,受自然条件、人为因素和防治效果等综合影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差异区域性明显[19-20]。通过对2013—2018 年全国各地区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数据(表4) 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地质灾害损失情况的空间区域分布特征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差异性。

表4 2013—2018 年全国各地区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占全国百分比

华北与东北地区的损失情况均较轻,华北地区直接经济损失最少,而东北地区人员伤亡人数与死亡人数为全国最低。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地形地貌均以平原为主,但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工业却分布较密集,农业种植面积较大,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华北地区。

中南地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多,伤亡人数与死亡人数居第二,分别占比全国的26.1%,24.6%,仅次于西南地区,但由于及时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显著,使得该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少,占比为19.3%,低于西北与西南地区。

西北地区伤亡人数与死亡人数略低于中南地区,但由于该地区地灾规模较大,大型地质灾害群发性较强,使得该地区直接经济损失为全国最高,占比高达43.4%。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与防治资金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

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在六个地区中,该地区地灾防治项目与地灾防治投资,占比分别高达61.5%,38.6%,位居第一。但由于该地区人口聚集分布集中性较强,地灾频发地区与重点防治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使得伤亡人数与死亡人数位居六个地区中榜首,分别占比43.3%,41.8%。

华东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且该地区地质灾害均以小型为主,加上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报与防治投入工作较好,因此地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少,占比仅为全国的4.4%。

3 结论与建议

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9》与中国地质灾害环境监测院《全国地质灾害公报2009—2019》 数据,对我国2009—2019 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发生与损失情况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与分析,结论如下:

(1)2009—2019 年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在类型分布上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泥石流地面塌陷次之。其中滑坡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全国地质灾害总量的71%;

(2)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量在年际变化方面,除2010 年异常外,其他年份波动起伏不大,且整体基本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在年内分布方面,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规律,每年5—9 月为地质灾害多发期。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整体上呈现“西群东单,南多北少,西南频繁”的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2009—2019 年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死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年际变化曲线,都是剧烈波动起伏的。在地灾防治项目与防治资金投入方面,我国均保持在一个稳定较高的水平。而我国地质灾害损失情况的空间区域分布特征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差异性。

针对以上的数据分析与结果,为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 加强建设和完善区域防灾应急体系

国家应加强建设与完善各地区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分析手段,采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为防灾减灾公共管理、应急处置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深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高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等研究,提高区域防灾减灾应急体系管理水平;

② 加大防治投入,因地制宜,精准减灾

防灾减灾部门应针对不同地质灾害,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具体的时空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和研究地质灾害的区域性与差异性,着重分析近十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和损失的规律特征,与其所呈现出来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预防,加大防治资金投入与项目建设,提高防灾设备水平,做到精确预报,精准防灾,精准减灾;对非重点区域,应主动加强地灾监测,加强地灾预报,严查人为因素,尽最大可能排除地灾隐患。如:近十年的地质灾害数量排前列的西南和中南地区,应继续保持加大防治投入与防灾建设,对重点地质灾害及大型地质灾害,要加强预报与防范,精准减灾,及时做好应对准备,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而对于地灾少发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则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地灾预报水平,主动积极监测,排除地灾隐患。

猜你喜欢
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泥石流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沙基惨案伤亡人数考辨
泥石流
泥石流
机械班长
夺命泥石流
Karen in America
下雪的代价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