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经类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元素融入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 21:52邓寅邱子晖王园园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财经类宏观

邓寅 邱子晖 王园园

摘要:为更好培养出符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符合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的经管人才,需要地方财经类高校不断探索、尝试更符合学生学情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而不是对教学任务的简单化处理。在《宏观经济学》这门经管学生必修的课程中,争取做到在切实保证学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更好的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人才。

关键词:地方财经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思政

为最大限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在学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经济学理论素养及英语水平的教学目标,以更符合学情的教学模式和教材配合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习效果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符合国际化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能力。

一、地方财经类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课程难度较大,先修课程要求较高的特点。同时,《宏观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以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对宏观经济中国民经济发展、就业等问题展开研究,对学生更好理解国民经济运行原理、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等重要问题具有较大帮助。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理论模型复杂、对学生的微積分等高等数学掌握能力要求较高等,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大,成绩不理想等情况。由于《宏观经济学》对于培养符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对经管人才的需要有较大意义和影响,因此通过在《宏观经济学》中适当融入创新元素,可以使课程更好符合国家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培养需要的同时,更大程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同学掌握理解课程内容,更好完成课程目标。

二、地方财经类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应当融入哪些创新元素

(一)思政元素

1、《宏观经济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高校教师理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重要讲话,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渠道作用和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和环节中,充分体现出高校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解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的前提下,更好理解消耗吸收专业知识,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经济现实紧密结合,在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理解宏观经济运行原理及特点,更加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理解公共政策的作用及含义,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更好收获理解、解释、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宏观经济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基础

建立在凯恩斯范式基础之上,针对建立在亚当斯密范式基础上的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问题无法解释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情况,通过对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发生根源及政府干预方案的解释解决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分析框架。因此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就建立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带有浓重的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思想意识观念。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奇迹难以完全套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工具来进行解释,而需要学术工作者、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立足我国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财经高校的现实学情,在我们的课程组织和讲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将课本知识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搭建完整的经济学思维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充分提高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工具的理解与掌握。

3、《宏观经济学》融入思政元素的任务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任务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结合宏观经济分析工具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充分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培养学生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意识,充分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经济分析工具探索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创业元素

1、《宏观经济学》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体系庞大,研究方法多样,课程案例不断发展更新等特点。由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宏观经济系统,并且不同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又具有形势复杂、灵活多变的特性,因此《宏观经济学》在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密切的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对于经管类本科学生而言还是具有相当难度。《宏观经济学》部分课后习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求学生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解答,因此对于部分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叠加,学习心理障碍加大。回归《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结合地方财经院校对于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采取更符合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宏观经济学》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课程基础

《宏观经济学》作为具有较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的专业课程,所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的,因此具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天然基础。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有很多现实经济问题要关注、要讨论、要研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方财经类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及社会责任感培育也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3、《宏观经济学》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任务目标

大学生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素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需要具备理解宏观经济形势、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通过《宏观经济学》中的系统学习,培养起学生持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习惯。通过在《宏观经济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解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好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及意识,更好理解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形势,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职业选择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三、地方财经类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融入创新元素的具体措施

(一)规划教学目标——体现社会对具有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专业人才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在规划教学目标时,应对充分考虑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帮助学生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对宏观经济现象及问题有更好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更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更好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

(二)设计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中国经济现实密切结合。脱离我国国情去讨论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问题,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无法实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需要学生在掌握了经济理论知识后来更好的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借助思政元素及创新创业元素的合理融入,选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本走进现实。

(三)关注学生特点——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解学内容并适当调整授课进度,也要考虑到社会对于国际化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实际需求,将课堂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职业需求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的照搬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授课教师在充分理解实际学情的情况下,用心对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我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创新创业元素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特点。

(四)创新教学形式——保障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

由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本身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模型复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学习比较吃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听懂理论知识及模型所表达的含义已十分,没有能力和时间将其与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结合、转化和理解吸收,造成学习效果差。往往老师上课讲解四十分钟,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往往就被浪费了。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学形式上难以跳脱传统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束縛,多以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等相关理论分析工具的掌握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以及实际授课过程中,缺乏与经济现实结合的示范和引导。因此,为更好实现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及需要,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建确保学生在正确理解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上,能够灵活有效的将理论知识、模型与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合理融合的教学形式。

(五)改革评价机制——构建体现课程创新元素的评价体系

《宏观经济学》课程融入创新元素的同时,必须同步构建配套的合理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及时评估和反馈,根据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也可以更好了解、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为更好符合改革后的课程特点,应在课程评价体系中体现出对课程创新元素部分的考核,构建符合培养地方财经类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的评价标准,更好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传统考试方式与思政专题讨论、项目案例研究、创新主题实践等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及将经济学知识与我国经济现实结合的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助力实现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

四、结语

《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地方财经类高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更应该充分反映地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及特点,为全面提高地方财经类高校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能力贡献力量。因此课程可在合理规划教学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关注学生特点、有效创新教学形式等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顺应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同时,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适当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为更好符合地方财经类高校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助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师导读版,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曾显荣, 黄玲, 陈亚惠.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集[M].科学出版社, 2015.

项目基金:基于东盟国际化导向的财经高校教师“四种能力”研究与实践,(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20JGA300);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网络课程项目“宏观经济学”(2020WLKC03)、“创业基础”(2020WLKC24);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2020JMJG04)。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财经类宏观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