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云
开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是幼儿在数学区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时往往是多个区域活动同时进行,这使得教师对单独区域活动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区的价值和作用,让幼儿成为数学区的自主学习者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一、制定数学区规则,帮助幼儿从他律到自律
数学区规则是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数学区规则能逐步实现幼儿的自主管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保证数学区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因此,数学区规则的制定至关重要。
1.共同制定规则。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既有助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又有助于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在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时,教师要先帮助幼儿明确制定规则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让幼儿提出具体的规则内容,教师在有需要时再给予帮助。
2.用图标表示规则内容。规则的执行者是幼儿,但数学区的规则往往比较复杂,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可让幼儿用他们熟悉的图标来表示规则的内容,并引导幼儿学会看图标理解数学区规则。可以将图标张贴在数学区的醒目位置,让全体幼儿都能看到,以便幼儿在数学区活动时随时查看规则,并相互督促执行。
3.建立应急的新规则。常规性的数学区规则已经约定俗成,幼儿容易遵守和执行。但一旦遇到突发问题,幼儿之间一时无法达成共识,就需要建立应急的新规则,以保障数学区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些新规则反映了幼儿主动发展的需求,对于幼儿来说更具有实用性,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二、丰富数学区活动,调动幼儿的主动性
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宽松、自主的数学区环境,丰富数学区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在剪剪画画中学数学。我以手工为主要载体,让幼儿在剪剪画画中感知数学。比如,让幼儿在小兔背景图上画出小兔喜欢吃的食物——萝卜、青菜等,然后数一数、说一说送给小兔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并贴上相应的数字,从而让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又如,我请幼儿在许多几何图形中给椭圆形涂上红色、给梯形涂上绿色、给半圆形涂上黄色,或者让幼儿从众多不同的图形中找出某一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过程中,幼儿认识了各种数学图形。
2.在做做玩玩中学数学。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我提供材料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数学。比如,在巩固10以内加减运算活动中,我设计了“小猫钓鱼”游戏,鱼身上有算式题,小猫的水桶上有数字。幼儿算出小鱼身上的得数,放入相应的数字水桶里,并相互检查是否正确。幼儿玩得兴高采烈,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在对弈竞赛中学数学。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因此我在数学区设计了数学迷宫图、数学棋等数学竞赛游戏。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下数学棋,他们自由结伴一起玩,在对弈中不仅理解了数概念、养成了合作意识,还提高了抗挫能力。
三、做好数学区指导,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数学区的开放、自由给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数学的空间,但正是因它的开放与自由,而给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兴趣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有无探索和创新等都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数学区活动指导,并尽可能地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最终让幼儿成为数学区活动的自主学习者。
1.适当提供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操作。 材料是数学区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资源,教师要适当提供具有层次性、游戏性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在数学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上,教师一方面应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另一方面应在操作过程中体现材料的层次性,要根据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材料难度,并移除对幼儿低效或无效的材料。在数学区材料投放的游戏性上,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兴趣和需要维持,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数学区材料的选择、设计与投放要适应幼儿的兴趣,能够调动幼儿的游戏兴趣。比如,幼儿往往会对动画片中的人物感兴趣,我就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动画人物作为数学区活动的材料,设计相关的数学区游戏。如游戏“喜羊羊开店”,就利用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人物形象,由于投放的材料大都和幼儿感兴趣的喜羊羊有关,因此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提高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幼儿操作行为,把握介入指导时机。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至关重要。在介入指导时,教师要留有余地,适时适度,多给幼儿鼓励、启发、挑战、暗示等。当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出现与自己要求不一致的行为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幼儿的行为,讲解自己的观点或要求,而要先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破解幼儿行为的密码,对幼儿存在的问题或遇到的难题,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比如,在大班数学区“动物分类”活动中,我提供了动物图片,请幼儿按照是胎生还是卵生的对动物进行分类,但辉辉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分类,而是自顾自地摆弄着动物图片。这时我没有立刻阻止他,而是参加了他的活动,发现他正在把动物图片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分成三类。我表扬了辉辉的分类方法,引导辉辉提炼出他的分类标准,同时帮助他了解什么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我深受辉辉的启发,不再要求幼儿按我的分类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而是先引导幼儿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冬眠和不冬眠、四条腿和两条腿、吃肉和吃草……),然后启发幼儿:“你还可以怎样分?是根据什么分的?”在我有的放矢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他们不仅制定了动物分类标准,还从多个角度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粗浅的、感性的,案例中的辉辉虽然对动物图片进行了分类,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分类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时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使之条理化、逻辑化,有助于幼儿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案例中我表扬了辉辉的分类方法,引导辉辉提炼出他的分类标准,既帮助辉辉理解了数学概念——分类,又帮助辉辉习得了有关“动物分类”的核心知识经验。
3.鼓励幼儿互动交流,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要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在数学区活动中的探究过程,这是幼儿对自己数學思维的归纳与整理。教师可与幼儿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发现了什么等内容。起初,幼儿往往集中于讲述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如让幼儿评一评谁的方法最规范,怎样做更好,谁的记录最清楚,评一评哪个组合做得好或操作得细致等。在互动交流中,幼儿提高了数学表达能力与比较辨别能力,积累了科学规范的数学操作技能,提升了数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