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颖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舞蹈作为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既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独特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舞蹈活动的开展,我们尝试将绘本与舞蹈相结合,利用绘本资源开展幼儿舞蹈活动,为创造性艺术教育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当前幼儿园舞蹈活动的不足
幼儿园舞蹈活动开展得往往很少,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舞蹈专业素养不足,不敢轻易开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舞蹈活动认识不到位,不愿开展。教师即便开展了舞蹈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出现高控的情况,幼儿成了被动的参与者,他们的艺术潜力没有机会充分发挥。
1.活动目标不清
《指南》中针对幼儿艺术领域的表现有着明确的描述,发展目标也层层递进,从“感受与欣赏”到“表现与创造”都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但是,在实际舞蹈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模糊、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目标失衡等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有的教师在设计舞蹈活动时往往会偏重于幼儿学会了什么动作,而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及其他一些比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收获。有的教师把握不清舞蹈活动目标,从而影响了整个活动的有趣性和有效性,幼儿在其中既得不到幸福也得不到发展,逐渐丧失了对舞蹈活动的期待和积极性。
2.活动模式刻板
如今,幼儿园舞蹈活动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统一的,教师一般会利用舞蹈教材让幼儿进行舞蹈动作的模仿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幼儿最后呈现的舞蹈作品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却缺少了多样性和趣味性。重复、枯燥、单一的动作技巧训练并不适合幼儿。幼儿虽然学会了一些舞蹈动作,却可能慢慢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好奇和创造力,甚至对舞蹈产生厌倦与排斥之感,这不利于幼儿舞蹈能力的长期发展。而且舞蹈教材的内容十分有限、单调,甚至偏离了幼儿的兴趣和生活。
3.活动评价偏失
《指南》指出:“成人应对幼儿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但是在舞蹈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用跳得好不好、动作是否到位等成人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舞蹈表现与表达。教师在评价时经常会偏向关注集体的表现,忽略了幼儿个体,未能及时捕捉到幼儿舞蹈动作的意义和内涵,没有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理解与表达。
二、绘本对幼儿舞蹈活动的价值
绘本是图画和文字相辅相成、共同讲述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绘本具有形象性、故事性、趣味性等特点,有助于幼儿舞蹈活动的开展。
1.绘本有助于激发舞蹈兴趣
绘本中图画与文字的完美交织为幼儿展现了一个情感丰富、充满想象、简单易懂的形象化故事世界。绘本故事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都能够激发幼儿的舞蹈兴趣。如在阅读绘本《大脚丫跳芭蕾》的时候,班中幼儿都想变得比书中的贝琳达还要厉害。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贝琳达的芭蕾世界,和主人公贝琳达一起学习舞蹈动作,感受被拒绝的忧伤和努力坚持以后站上舞台的喜悦。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须在旁刻意示范,幼儿在绘本故事的带动下就会有自然的情感流露和简单的肢体表达,或张开手臂,或自由旋转,这都是绘本引发的幼儿舞蹈兴趣。
2.绘本有助于丰富舞蹈情节
绘本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活及情感体验以及绘本所营造的独一无二的情境,都可以作为幼儿舞蹈创编的精彩素材,为丰富舞蹈情节添砖加瓦。幼儿通过阅读绘本,既可以按照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舞蹈情节的创作,还可以把对绘本故事的创编迁移到对舞蹈情节的创编中。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和发挥。
如在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时候,幼儿先是根据绘本设计了舞蹈的情节,舞蹈角色也从兔妈妈和兔宝宝慢慢衍生出了石头、大树、河流、草丛、月亮等角色。这些角色在绘本故事中是静态的,而幼儿通过想象让这些静态角色有了生命。它们有的随风摆动、有的静静观察,还有的围绕着兔宝宝和兔妈妈慢慢晃动。这些创作的内容和想法都源自绘本故事,又有幼儿的独特体验和创造。
3.绘本有助于扩展舞蹈动作
绘本图画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有许多的细节,这些都有助于幼儿模仿和扩展舞蹈动作。幼儿对于绘本的细致观察常常出乎成人意料,他们对绘本中画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人物,他们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衣着服饰等细节都十分了解。幼儿十分喜爱这些角色,非常愿意在舞蹈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模仿和创造,这在无形中就扩展了舞蹈中的情感内涵和动作的丰富性。
还是在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过程中,幼儿关注到了成人极易忽略的角色——大树。他们发现大树似乎无处不在,纷纷表示要模拟大树。在模拟大树时,有的幼儿利用身体躯干表示树桩,直直地站立着,有的幼儿用手臂表示树干,随风左右来回晃动,还有的幼儿与同伴合作,运用多人手臂组合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些动作不仅仅是模拟绘本中的角色和动作,还是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的创意编排。
三、利用绘本提高舞蹈活动质量的实施策略
1.利用绘本启发幼儿自发性舞蹈
绘本具有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简单有趣、情节引人入胜等特点,将绘本科学地融入幼儿园的舞蹈活动中,有利于调動幼儿的已有经验,促进幼儿自发地产生创造性舞蹈行为。
以主题活动“在秋天里”为例,秋天的落叶引起了幼儿的注意,散步时他们常常会拾起小树叶仔细观察并和同伴展开讨论。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落叶做树叶粘贴画,也了解了叶子为什么会变颜色和落下来。幼儿太爱落叶了,相约要在户外一起欣赏绘本《落叶跳舞》。
在草地上,幼儿或盘腿坐,或仰面躺,围绕在我身边听我朗读《落叶跳舞》,当读到“我们欢快地起舞。悠悠地飞起来,自在地滑下去。转啊转,转圈圈,慢慢地停下来”时,许多幼儿自动站起身来转圈圈。晓月激动地指着画面中的树叶小人说:“树叶小人好奇怪啊!”还有几个幼儿也笑话着树叶小人,我立马问他们:“树叶小人哪里奇怪了?”他们有的说“树叶小人眼睛好大”,有的说“它们的动作歪歪扭扭的”,还有的说“它们的样子很好笑”。说着说着,小予和毛毛自发地模仿起树叶小人的姿势和表情。幼儿要求我再读一遍,当听到“飞起来”时,他们双手张开做飞起状,听到“滑下去”时,他们又会自然地蹲下身。幼儿最爱“转啊转,转圈圈”,他们有的在草地上“开小飞机”,有的在草丛里打滚。“冷冷寒风中,我们热情地跳舞。忽——地飘向远方,突然停止。层层叠叠聚起来,哗——地散开去。”瑞瑞和阳阳双手张开放在嘴边用力吹着,小晨一个人在空地处不停地旋转着,菲菲从这一头跑向那一头。在此过程中,我鼓励幼儿“想到什么就去做”。看着幼儿稚嫩的动作,我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与“落叶小人”一起跳舞嬉戏。
不同幼儿对于不同绘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他们或专注讨论故事情节,或喜爱模仿主角形象,而这些故事情节或绘本人物都可以变成幼儿自发性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舞蹈动作由他自己来主导,教师可以在旁引导幼儿关注绘本的细节,观察图画之间的差异,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看到的图画内容。比如对于树叶小人形象,有的幼儿直接模仿树叶小人搞怪夸张的神态表情,有的幼儿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树叶机器人”的形象与动作。
2.利用绘本支持幼儿舞蹈活动
绘本不仅可以激发幼儿自发性的舞蹈行为,还可以支持幼儿的舞蹈活动,扩展幼儿的舞蹈情节与动作,促进舞蹈活动向深处发展,提高舞蹈活动的质量。丰富的绘本资源令幼儿在各个空间轻松穿越,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和感官体验,也为他们之后的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支持和便利。
女孩们决定为元旦活动准备一个舞蹈节目。果果说:“我们可以跳小动物操,这个我很熟练。”朵朵在旁边马上反对道:“不行不行,我们要跳新年的舞蹈才可以。”“新年是什么样的?”“要怎么跳呢?”女孩们一筹莫展,来向我求助,我却把问题抛回给她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了解新年?信然跑进图书角,翻出了一本绘本《中国年》,然后对其他女孩说:“快看,这书里都有。”女孩们赶紧去书里找灵感了。豆豆指着图画兴奋地说:“新年可以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吃春卷。”果果说:“对,我奶奶还会包汤圆、炸年糕。”小优一拍脑袋说:“这些我们都可以跳啊。”我在旁提醒道:“你们家里还有其他绘本吗?”“我家也有新年的绘本,明天我带来再一起找。”女孩们纷纷响应。好几本关于新年的绘本如《过年啦》《春节的故事》《北京的春节》都出现在了图书角。
随后,幼儿通过翻阅有关新年的绘本,加深了对于新年的认知和了解。绘本《北京的春节》就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和图画为幼儿讲述了北京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习惯,《世界的一天》则是描绘了元旦这一天世界各地人民的不同生活。有的幼儿通过《过年啦》了解到过年要贴门神、挂对联、穿新衣;有的幼儿翻看《中国记忆》,沉迷于其中的民间风俗,天天嚷嚷着“财神爷带来了金银财宝”;有的幼儿沉浸在《团圆》的家庭亲情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人情。
不久之后,教室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豆豆全身裹着一块大红布,头戴面具,双手摆动,在空地处飞翔跳跃,嘴里不时喊着“嘿!吼!”朵朵、小优、阳阳围坐在桌旁,举起手中的杯子“干杯”。欣欣手里拿着好多红包,像一只灵动的蝴蝶穿梭在教室各个角落。可可双手堵住耳朵,表情做惊讶状,眼睛看着天空。
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肢体动作来表现“红包”“舞龙舞狮”“年夜饭”“放鞭炮”等主题,还在绘本的带动下增添个性化元素使舞蹈更具层次感。他们有的用报纸、手工纸等材料做成民族服裝,手拉手围成圈模仿少数民族欢聚一堂的景象;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在逛庙会,无形中呈现了多元的舞蹈队形;有的嘴里发出“噼里啪啦”“嘣、啪”的声音,模拟放烟花爆竹的情景,丰富了舞蹈的感官体验。
利用绘本促进幼儿舞蹈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用开放、融合、接纳的价值观去引导、观察和参与,利用一切空间与资源让幼儿在丰富、多样、充满艺术气息的活动中浸润舞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与素养。如上文的例子,其实幼儿混淆了元旦与春节,但是教师并不急于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让幼儿充分去了解春节的习俗,并让他们自主表现在舞蹈中。毕竟,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舞蹈活动的开展,至于知识点上的错误还有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去自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