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
盐,这一现今生活中如此常见、如此易得的必需品,曾经被边区军民视作生命珍宝。“我们拼命抢盐,其实是在抢命!”80多年前,八路军指战员到盐池县赤脚“抢盐”,有力支援了边区军民,支援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6年6月21日,在红七十八师嘹亮的军号声中,盐池县成为红军解放宁夏第一县。自此,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式扩充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盐池县的“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毛泽东主席在其亲自修改发表的《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进攻的近况》一文中曾指出:“定(定边)、盐(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地势又居高临下,定、盐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
1941年前后,灾荒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严重影响到边区内外食盐的供应,食盐产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1941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的《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指出:“组织边区人民驮盐运动成为我们党和边区人民当前迫切的中心任务。”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四支队2000多名指战员来到盐池打盐。 同年7月14日,《解放日报》记者田海燕(男)来到盐田采访,记录了指战员们“抢盐”的故事:
月光娇娇下,一阵嘹亮的《打盐歌》响彻夜空:“天是我们的天,嘿!地是我们的地。我们的天地同胞,岂容小日寇欺。生产支前线,嘿!参加打盐队,嘿!”
战士们唱得热情高涨,干得热火朝天,可看着他们,田海燕的心却揪着疼。原来,盐颗粒又大又尖,战士们舍不得鞋袜磨损,干脆光腿赤脚打盐,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浸泡在盐水中。一位江西籍老班长出工快、打盐多,盐粒割破了脚却从未喊过疼。
一天深夜,田海燕隐约听到痛苦的呻吟声。他睁眼一看,发现老班长正在煤油灯下龇牙咧嘴地扳着脚后跟,在老班长的双脚上,横七竖八裂开了好多个血口子,最宽最长最深的一条还在往外渗血。田海燕要去叫医生,老班长摆摆手,用指头蘸着灯油淋到伤口上。热灯油滴到血口子里,老班长咬着牙没吭一声,只是额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
“老班长,你明天得休息。”“不碍事。”田海燕急了:“你要不听劝,我现在就把你的盐耙子缴了,你是人不是机器,你需要休息!” “别动我的耙耙!”老班长抓住田海燕的胳膊,“看到我受这点伤你心疼,可前线冒着枪林弹雨的战士你就不心疼?你知道长征的时候因为缺盐死了多少人吗?我的班长为护住一捧盐被敌人活活打死,一捧盐,只是一捧啊!你见过被鲜血染红的盐吗?现在我们有这么多盐,能换多少粮食和枪支弹药啊,多打盐就能多救命!我们拼命抢盐,其实是在抢命,是在跟小鬼子抢前线战士们的命啊!”
1943年8月,盐池驻军创造了用牛驮盐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到1943年,从盐池运出的食盐约有1236.3万驮,合12.5亿公斤左右。盐池所产池盐除了满足边区需求,还为边区换来了急需的各类物资。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复电中说道:“延安和陜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八路军指战员“抢盐”的故事,将被历史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