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伟 章 敏 何超逸
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特色景观营造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的规划设计为例,从绿色生态与文化传承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水韧性设计、生态修复技术、四新技术应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与植物设计5个方面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为今后类似案例提供借鉴意义。
绿色生态理念;特色景观;可持续发展;文脉传承;徐州园博园
绿色生态理念是在现代社会中所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但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已蕴含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1]。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兴造论》提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中国古人很早便将绿色生态理念运用到景观营造中。尽管如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出现规划单调、总量不足、水平较低、外移植物等问题,这也与人们日益增加的对绿色植物的渴求、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矛盾。基于此背景,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者顺应绿色生态理念,提出建设生态园林的目标。绿色生态理念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概括:一是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二是园林绿地的“生态美学”;三是园林建设的“生态技术”[2],强调在景观营造时注重生态系统的构建,物种选择因地制宜,建造工艺节能环保。本文通过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以下简称徐州园博园)的规划设计实践阐述基于绿色生态理念下的特色景观营造,为类似案例提供借鉴。
徐州地处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战略位置,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随着老工业基底转换,徐州市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至“一城青山半城湖,青山绿水是徐州”的巨大转变。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21年9—12月在徐州举办,主题为“绿色城市,美好生活”,融入了“共同缔造”与“美丽宜居”的理念,凸显“生态、创新、传承、共享、可持续”的5大特色。主园址徐州园博园位于徐州中心城区与东南组团之间的铜山区吕梁山区域,北至倪园东村,南到县道X309,西临悬水湖,东侧以坳山为背景。其南侧黄河故道风情带(图1)是徐州市重要的景观带,也是徐州市绿地景观系统的重要节点。项目规划设计范围总计205.05 hm2,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136.03 hm2,山林保护范围69.02 hm2。
1.徐州园博园区位图
《释名》曰:“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徐州园博园总体规划设计以“生生不息,大美大舒”为主题,并通过两个层面融入“生”的理念,即绿色生态与文化传承。
(1)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绿色生态理念的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3],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营建的整个过程,通过对自然生态现状的尊重与保护,用最小的生态代价来实现最好的景观效果。以修复自然、形成特色园博园为目标,联动周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最后形成以园博园为核心联动吕梁片区与市区发展的全城园博。
(2)文化传承理念。徐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徐派园林发端华夏文明初始,传承至今。设计将徐州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从天下大同、命运共同体、文化与文明相互融合出发,以协和万邦、共通共融的东西方园林文化为布局特色,融合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形式表达方面的共同特色,延续徐派园林的文化精髓,形成以园博园为中心,串联园区内外和展期展后的共享文化园博园。
徐州园博园的特色景观可分为5部分,分别是水韧性设计、生态修复技术、四新技术应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与植物设计。
水韧性设计以海绵园博与景观水保学为指导思想,以水安全、水利用为主要内容,构建全区水韧性系统,保证园区下雨天不湿鞋。
根据地形和海绵功能控制,采用渗滞蓄净用排6种海绵方式和景观水保学相关措施的不同类型进行组合[4],将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绿色屋顶、下凹绿地、生态停车场等不同形式的城市海绵设施应用于园区中。同时,应用智慧园博技术展现海绵及景观水保学理念与技术,促进智慧科普教育与园博园游园相融合,打造“与城市一同呼吸的韧性园博园”。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以宕口修复利用为特色,完善山林、水体等生态系统,构建分级保护区域,建立多样化生态科普体系,主要运用在土壤修复、林相景观提升、水土保持、宕口修复等方面。
3.2.1土壤修复
为加快覆绿成效、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园区在平缓区域、山坡岩石区域与林地区域(图2)分别采用不同的生态技术方法,对土壤进行修复,以提高园区内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传统的粉碎树枝堆肥技术、植物生态修复技术、蜂巢格室新技术、垒土技术等,其中蜂巢格室新技术与垒土技术的高效利用为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园博园土壤修复的覆绿率[5]。
2.园内平缓、山坡岩石、林地三个区域分布图
在坡度小于10%、土壤土层较厚、肥力较好,但植被生长稀疏、保水能力较差的平缓区域,应用粉碎树枝堆肥与土壤修复生物菌剂结合的形式,改善土层养分及菌落结构,并结合植物生态修复,对土壤及地下水进行修复。山坡岩石区域则根据其坡度的缓急采用不同的修复手法。在坡度10%~25%、坡度较缓,但含石量较高、土壤含水量较低、植被较少的区域,将蜂巢格室固定在坡脚,构成稳定的土层,快速覆绿,保持水土,形成稳定的植被地带。而坡度在25%~50%的区域,以岩石为主,植被难以生长,则根据需要采用垒土技术,提供精准快速覆绿。
3.2.2 林相景观提升
园博园林地区域现状以侧柏林为主,少见其他树种与下层植被。在林相景观提升方面,秉承着“小群落,大混交”复层结构群落的原则,修复林地生态系统,营造既有观赏效果又有生态效能的景致,并与园区周边场地环境有机互融[6]。通过在原生林地内补植原生品种侧柏,并局部增加落叶阔叶树群落和林缘外侧增加多层次阔叶混交林的方法,使森林生态环境结构更加稳定。其中混交林群落的构建以补植侧柏、枫香+臭椿+火炬树和栾树+五角枫+刺槐+青檀+黄连木三种群落搭配为主,根据林地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择优选择最适宜的群落搭配形式,使纯林演变为混交林,丰富林地的生态景观层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3.2.3 水土保持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园博园区主要通过造林整地的方式,提高对自然降水的收集利用,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大幅提高造林成活率[7]。在现状近自然植被改造区,通过集水区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回填种植土,采用植苗造林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而在现有的人工林林地,则通过调整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丰富人工林的群落层次,增加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并对现有林木实施抚育管理措施。
3.2.4 宕口修复
宕口修复整体可划分为土石清理、安全避让、植被恢复、覆绿留景[8]4个步骤(图3)。本届园博园,以生态修复手法对原有废弃采石宕口区域进行断崖治理、林相改造、山林绿化,打造自然、生态、野趣、节约发展的宕口公园。依托宕口现有的条件(图4)和周边的自然景观,通过消险处理,在崖壁上打造两层绿化种植平台,以“溪山行旅图”为蓝本进行植物配植,将中国山水画意寓于生态修复之中,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山体景观(图5)。同时对边坡进行生物防护,恢复岩石边坡的植被,使坡面美观、稳定,利用现有宕口地形,因地制宜,营造溪流叠水、广场园路、观景平台错落布置的花园景象,并将现有的施工临时便道改造为上山游步道,游客在上山过程中可边走边俯瞰整个宕口花园及周边美景。本着自然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游步道两侧以景石点缀,西侧是自然景石围合的岩石园。该岩石园将对标英国的爱丁堡岩石园,是一个中国式的松石园,利用现有边坡地形将岩石园划分为高低错落有致、多层驻足休憩观景的小平台,每层平台的观景效果不尽相同,自然石台阶层层向上,给人走在山间小道的感觉,营造出“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宕口花园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及园林造景手法的多层次融合,不仅消除了废弃宕口的地质灾害隐患,创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逐步恢复吕梁旅游风景区的自然景观,提升徐州市的城市形象。
3.宕口花园改造前现状
4.宕口修复步骤示意图
5.宕口花园设计鸟瞰图
四新技术应用旨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四新理念融入园区设计[9]。园区四新技术应用可分为建筑应用与景观应用。
在建筑应用方面,综合馆设计以“融”为指引,融建筑、融地形、融生态、融活动。在围绕建筑主体设计概念的基础上,应用较多绿色建材,增强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层叠的“台地花园”,营造野卉浓荫、季相点缀的花园氛围;同时建筑室外环境注重自然生态恢复与生态修补,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
在景观应用方面,用工业废旧零件、生活废弃日用品等搭建而成的艺术品装置陈列于草坪中央;智慧可移动式卫生间,为倒圆角长方形造型,采用钢结构主体整体设计,为残疾人提供可使用的第三卫生间;装配式休憩亭可根据场地功能自由组合,上层为空中花园,下层空间提供儿童游乐、雨水花园两种不同功能;设置园林废弃物回收处理站,对建筑垃圾、土石方垃圾等进行循环利用,树皮树枝粉碎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覆盖物。
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旨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山水城市建筑有机融合[10]。本届园博园的徐派园林设计以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以特色文化符号为表现元素,通过园林艺术创新手法展现徐派园林的根脉,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园林,在材料、工艺、植物、智慧园林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徐派园林为载体,展现“楚韵汉风”的独特魅力,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图6),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生态绿化与园林文化完美结合的望山依泓园。
6.徐派园林的溯源
望山依泓园景观节点以“山、水、林、田、湖、草”为基底与徐州多样的文化元素一一对应(图7),将历史文脉与绿色生态完美融合,为整个园区增添了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将绿色生态理念贯彻到底,做到了真正的“生态基底、文化点缀”。
7.望山依泓园景点文化对照
园博园的园区设计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基底,以徐州的历史文脉为骨架,运用中西方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绘制一幅美丽的画卷。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园林景观营造的重要考量,同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园区设计,提高园区景观层次与丰富度,营造独一无二的徐州园博园景观。
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涌现过无数文人墨客,城市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如画的乡土植物景观,园区植物配置注重体现独特的地域历史传统和文化,主要通过植物本体文化与植物文化意蕴进行表达。以“营生境、寻野趣、承古韵,吐翠纳芳,展园博之彩”为主题,通过植物修复场地生态环境,运用诗意的中华植物文化,以场地苍翠侧柏为背景,引栽丰富的植物品种、精细化植物组团设计,注重小而精的园林景观,着力处理好生态绿化和园林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富有诗意的中国植物文化和淮海乡土植物景观,展现植物的历史文化魅力,呼唤人们回归自然,遵循尊重场地现状,保留基底[11]、适地适树、近远期相结合、四季观赏、全园覆盖等原则,最大可能性地挖掘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与生态性,增加园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
秀满华夏廊之名花荟锦、运河一脉廊之诗意群芳、徐风汉韵廊之徐风舒秀等景点均以植物文化景观为特色。秀满华夏廊以中华名花主题花轴结合“中华山水,园林荟萃”的景观主题,以银杏、桂花、月季为入口迎宾植物,沿轴线及溪流两侧设计刚竹、山茶、茶梅、海棠、菊花、荷花等,形成名花荟锦轴,营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立体山水画。徐州、扬州等城市由运河的开发、畅通而兴起,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汪遵有诗云“夹浪分堤万树余,为迎龙舸到江都”。运河一脉廊以垂柳、白皮松延续运河风光,结合琼花打造“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的景象。
设计对现状长势良好、姿态优美的植物,结合公共景观场地给予保留,并通过侧柏林相提升丰富树种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设计的生态作用。同时注意植物四季的观赏性,强调开园期9—12月的色叶树与长效型花木结合应用,突出展示银杏、紫薇、槭属、桂花类、月季、菊花品种等观赏植物,以多年生的草灌花类(主)(表1)+时花(辅)(表2)为主导,重点位置加重时花的应用,打造组合多样的花带、花境、缤纷花田等精致植物景观,兼顾营造侧柏林间野花、观赏草花、水岸花境等野趣植物景观。
表1 园博园主要植物种类
表2 园博园主要时花植物种类
本文从绿色生态理念这一视角系统阐述了徐州园博园的特色景观营造技术,在设计理念、手法及工艺技术等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并实现了园区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修复。由于对最新工艺技术及科技手段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该项目对更优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在后续的类似项目中将继续探索其他可能性。
注:文章引用设计图纸来自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专题由徐州新盛园博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协助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