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诞辰160周年(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泰戈尔是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创办者。白开元先生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部翻译,是《泰戈尔文集》的主编之一。现发表他这篇文章以兹纪念。
——编者按
1937年4月14日下午,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里一座新落成的两层楼建筑,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在一连串鞭炮声中,泰戈尔在首任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的陪同下进入院子。
按照印度传统庆典程式,诵念吠陀圣经之后,吟唱佛陀赞歌,点燃一盏神灯,然后,泰戈尔缓缓揭开楼中央正门上方的一块红布,四个遒劲端庄的中国字“中国学院”,赫然映入来宾眼中,院子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中国学院的建立,实现了泰戈尔1924年访问中国时的梦想。他在杭州对学生发表演讲时说:“我特来邀请你们疏通我认为依旧存在的交往之路,这路上丛生着忘却的杂草,但轮廓依稀可辨。朋友们,这就是我的使命。”
中国学院的建立,是中印文化交流古道终于疏通的标志。中国学院能够如期建成,是与谭云山先生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谭云山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师从徐特立、章士钊和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等,加入毛泽东等创建的新民学会和文化书社。1919年进入长沙船山学社,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24年,谭云山去法国勤工俭学,先赴南洋谋生,教学于华侨华人学校。
1927年,泰戈尔前往爪哇访问,途经新加坡。谭云山特地到酒店拜访他。泰戈尔告诉谭云山,1921年,他创办的学校开设了中文课,先是聘请了法国巴黎大学的西尔万·列维教授教中文,但他教了一年便回国了。1924年,应“讲学社”的邀请前往中国访问途经缅甸,他与格曼镇的华侨学校校长林来将博士相识,又聘请林来将去他的学校教书。但因学校经费有限,只管教师的食宿,不付薪水,迫于生计问题,林来将教了两年汉语就回了缅甸。学校的中文教学因此中断,泰戈尔殷切希望谭云山能到他的学校,帮他继续办汉语教学。
谭云山当即表示,他愿意像玄奘跋山涉水去印度取经那样,不计个人名利,到他的学校教书。说到做到,他辞去华侨学校的职务,对恋人陈乃蔚谈了自己的志向,善解人意的陈乃蔚表示理解和支持。
1928年,谭云山与陈乃蔚完婚,9月3日,胸怀拓宽中印文化交流大道的远大抱负,告别已怀孕的新婚妻子,义无反顾地踏上去印度的漫长旅程。
谭云山一到圣蒂尼克坦就全身心投入中文教学和研究之中。他听从泰戈尔的意见,与比杜塞克尔·夏斯特里(1878-1959,著名梵文学者,国际大学教授)和吉迪莫汉·森(1880-1960,国际大学教授,1953-1954年任国际大学校长)两位教授一起制订教学计划。比杜塞克尔·夏斯特里一直负责国际大学的藏语、中文教学和佛教研究项目。吉迪莫汉·森精通《奥义书》《吠陀》等古典著作,作为梵文专家,1924年陪同泰戈尔访问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梵文教师作过交流,可以说是半个中国通。他们与谭云山有共同语言,关系融洽,合作非常愉快。
然而,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谭云山常常感到,只有他一个中文老师,势单力薄,难以兼顾教学和研究,应从中国请来更多的学者。另外,教室时常变动,影响教学效率,他觉得应有一个固定教学场所。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比杜塞克尔·夏斯特里和吉迪莫汉·森,得到他们认同。但由于缺少资金,这个美好设想只得暂时搁置。
1934年9月22日,谭云山制定了中印文化交流和建造中国学院的具体计划,并得到泰戈尔的首肯。
谭云山带着这个计划,回到上海。在太虚法师、戴季陶、蔡元培等知名人士的积极支持下,1935年5月3日,中印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任理事会主席,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为监事长。中印学会的章程中说:“谭云山教授在印度教学多年,致力于中印文化的融合,他倡议组织中印学会,这种努力在意义上不亚于佛教高僧玄奘、义净的壮举。”
在中印学会诸多名人的努力下,募捐到了建造中国学院所需资金,以中印学会的名义,汇给国际大学。中印学会还为国际大学购置十万册中文书,各界友好人士又赠送五万册。1936年初,谭云山把这些珍贵书籍分批海运至加尔各答,之后转运到圣蒂尼克坦。
足够的资金到位,有米之炊就可动手做了。谭云山赶紧返回印度,提出中国学院建造方案,新建筑内有图书馆、客舍、办公室和教室。设计师采纳他的意见,制作设计图,征得泰戈尔同意,立即施工。不到一年便顺利峻工。
泰戈尔在揭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与印度》:
……
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远在一千八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以无限的忍耐和牺牲精神,为这种交流奠定了基础。十几年前,我应邀前往中国访问的时候,我感觉到从印度之心喷涌而出的生命的洪流,漫过山岳,漫过沙漠,流到迢遥的边陲,丰腴了印度人民的心田。
……
中国学院是一座两层楼建筑,正门开在楼中间,两侧配楼对称,结构兼有中国和印度建筑风格,与国际大学的自然环境极为和谐,整体庄重雅观,楼内设备齐全。
谭云山为中国学院确立的宗旨是: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情感,联合中印民族,創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
在泰戈尔的指导和谭云山的统筹安排下,汉语教学项目全面铺开,对汉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被派往中国学习,从事研究,数年间培养了多名汉学家。不少中国学者和名人也相继来到中国学院,教授中文、研究佛教和印度古代文学,开展学术交流。
1940年1月17日,中国佛教高僧太虚率数名弟子,到访圣蒂尼克坦。泰戈尔在芒果园为代表团举行的欢迎会上致欢迎词说:“中印之间的古老友谊可通过精神和文化交流而恢复。”太虚长老在答词中说:“佛陀释迦牟尼把新思想潮流注入印度社会生活,诗人泰戈尔是目前印度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
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作为访问学者,1939年来到国际大学,泰戈尔表示了热烈欢迎。出于对徐悲鸿艺术鉴赏力的高度信任,泰戈尔委托徐悲鸿为他选编画册。徐悲鸿从他两千多幅画作中,精选各种题材的七十多幅,编成泰戈尔十分满意的一本画册,付印出版,受到各国画家的赞赏。
两年后,吴晓铃教授携夫人石素真(又名石真)到中国学院教中文。石素真女士在那儿学习孟加拉语,回国后供职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是从事孟加拉语翻译文学作品的第一人。
1941年8月7日,泰戈尔与世长辞。中国学院继承泰戈尔的遗志,在各个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森·纳兰在内的中国学院多名学生被派到中国学习。曾留学北京大学的森·纳兰应聘任中国外文出版社孟加拉部专家,修润了《中国民间故事》等多部著作。他本人翻译了《中国短篇小说选》《聊斋志异》等作品。
1956年,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先生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出席国庆盛典,到各地观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他亲切会见。
1957年,中国学院成立二十年之际,谭云山专著《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二十年》出版。
1957年1月,出席万隆会议后,应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邀请,周恩来总理在贺龙元帅陪同下,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百忙之中,31日到访国际大学,会见中国学院师生,观看学生的歌舞表演。国际大学授予周恩来总理荣誉博士学位。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捐款6万卢比,用于修建泰戈尔纪念馆。回国后,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收集并赠送中国学院所需的大量书籍。国际大学从而成为印度一所拥有中国书籍最多的大学。
随着各个领域尤其在经济领域中印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印度对懂中文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学院审时度势,从2000年起,扩大招生名额。目前,中国学院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达四十名之多。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中国学院与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每年中国学院的6至8名学生,被派到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一个学期。中国学院抽调专门老师,为云南民族大学培养孟加拉语和印地语硕士生,从而提高他们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19日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代表,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
國际大学中国学院是获奖者之一。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德·巴纳吉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他用流利的中文说:“今天参加授奖活动,我心里十分激动,代表获奖者发言,深感荣幸。泰戈尔当年为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克服重重困难,在谭云山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中国学院。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座金桥,通过这座重要的金桥,两国著名学者频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相互了解和友情。衷心感谢习近平主席授予中国学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这是对我院全体师生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沿着泰戈尔和谭云山先生开辟的友好之路,奋勇前进,为印中友好作出更大贡献。”
回望历史,泰戈尔创办的中国学院,是中印友好事业之路上一座巍然矗立的丰碑,年复一年,放射着温暖人心的光芒,无论在中印关系顺利发展还是遇到困难的日子,曾经并将继续给予两国人民在友谊之路上迈向美好未来的新动力。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