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珍
【教学内容分析】
1.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顺势总结浮力的定义。
2.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得出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
3.讨论生活中浮力的应用。
4.拓展活动,在经历讨论潜水原理和观看浮沉子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课下制作一个浮沉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理解并解释常见的浮力现象。
【器材准备】
实验器材准备:乒乓球、气球、螺丝钉、皮筋、钩码、水槽等。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浮沉现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下去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木头会浮起来、轮船会浮起来、金属会沉下去……
师:同学们,你們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猜一猜:把螺丝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教师演示并介绍: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称为“沉”。
猜一猜:把青椒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演示并介绍:物体在水中没有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称为“浮”。
[设计意图]
1.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确“沉”和“浮”的现象,明白物体在水中没有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是“浮”。物体在水中与容器底部接触的现象是“沉”。
2.教师向学生演示把物品放入水中的规范方法,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不至于学生把物品往水里随手一扔。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PPT出示气球、木块、螺丝钉、乒乓球等图片。
1.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如果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哪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入水中呢?
(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组长填写记录单——猜想栏。(3)汇报猜想,意见不统一。
2.实验验证。
(1)实验前,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PPT出示“温馨提示”,播放学生录音,引导所有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录音,提醒学生做实验时注意什么;PPT出示“温馨提示”,并红笔标注强调,都是在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遵守实验纪律,力求做到“活而不乱、动则有序”。
(3)学生分组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活动二:感受认知浮力
PPT出示学生用手按压气球图片。
师:请同学们像图片这样依次用手轻轻向下压浮在水面上的气球,回答:
1.你有什么感觉?
2.师:在实验前,请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依次”,什么是“轻轻”?生回答。
3.学生动作规范地做实验。
4.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趁热打铁,借助学生谈的感受,和学生一起总结浮力的定义。
活动三: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出示实验器材:橡皮筋、钩码、直尺。
2.引导孩子根据给出的物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把钩码浸入水中,观察橡皮筋的长度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变长 变短 不变)(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整理实验思考结果。在此,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如何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如何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减少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提高实验精确度。此处体现了科学与数学的融合。
4.学生分组实验。
多组学生投影展示实验结果,对比实验单,得出总结: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看来通过实验,我们达成一致意见: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
三、拓展活动——制作浮沉子
1.交流潜水艇是根据哪种动物研究出来的?
2.交流潜水艇的潜水原理。
教师展示自制浮沉子,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和欲望。
出示拓展活动:查找资料,设计、制作一个浮沉子。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动手、爱实践、爱思考的态度和习惯。
师总结: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希望同学们多吸收科学能量,用我们的智慧改变生活,改变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