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芳付丽
摘 要:通过梳理当下语文课堂与美育的现状,分析了因材施教进行美育的必要性,并从生活发现、语文课堂、文学创作三个角度,相应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因材施教的策略进行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因材施教
一、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的现状
谈及因材施教,清代郑观应于《盛世危言》就曾说:“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再者即是孔子所言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词屡见不鲜,然而这个“材”究竟谓何,却值得人们深思。它既可指教材与文本,又可指学生自身的学情与背景,能将两者有机融合,才可谓是真正“施教”。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写道:“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作文语文教师,发现当下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多半会因为个人掌握能力和学情差异受到教师因材施教的辅导,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逐步完善。但对“美”的意识,却似乎并未得到相应的激发,不必说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说明文,连相对通俗易懂的写景状物,孩子们也并未深入其中: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仅仅停留在答题式的套路,或者仅仅从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回答,并未领悟文字背后“美”的含义。这种对感知“美”的欠缺,不仅学习中如此,生活中也一样,课余的休闲时间多用于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与消遣中,游戏升级的刺激与各类短视频的冲击,让孩子们逐渐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而什么是美育呢?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因此,本文就因材施教的策略,浅析语文与美学如何渗透。
1.语文课堂重视基础,欠缺“美育”环节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其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从基础知识的建构与夯实,逐步向思维领域拓展,方式无论是对话式、合作式、任务驱动式,都企图通过课堂与教师的互动深化文本的内涵去理解背后的意义,并且文本与生活的结合、单元教学的整体晕染,除去知识层面,其育人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但由于孩子们基础的薄弱,以及教师偏向知识与思维的构建,往往更注重文本,却并未注意到美的教育。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但这些在当下语文课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2.美学相关课程开办较晚
美学课程的真正设立,始于大学。在文艺学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才开始认真思考:何谓美?何谓丑?从古今中外的名人画作中,在各项流派与风格的辗转中,从朱光潜到李泽厚,从《美学》到《西方美学史》,学生逐步有了一个“美”的理论概念,其本质却模糊而难以言喻。这让人不禁反思:为什么关于美的教育要等到义务教育后才开始施行?关于美的教育,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才可延展吗?而事实上,在接受美学理论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把艺术经验提到核心位置。
二、语文教育与美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中国社会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导致教育观念的不断革新,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语文的人文性作用再度被大众关注,审美教育理论自然包含其中。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也不断放大。都说语文是“熏陶”、是“耳濡目染的”,中学语文教学所对应的是青少年儿童,更需要此类的教育。该探究的影响,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更不在话下,以提升素质教育的实际意义。课堂原本就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师生的对话,更是体验精神家园、体验生命之美的过程。
2.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部已提出:将从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做好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好新时代学校的体育、美育工作。其他科目是如此,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更不容忽略。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的教学指导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其更充裕的空间,以鼓励学生实现自由的表达。倘若学生的思维禁锢,倘若对生活与美缺少基本的感知,何谈自由的创作呢?所以在当下的教育制度下,也急需教师重视课堂的美育。
三、美育与语文因材施教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1.生活发现的美育
谈到美育的特点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情感性。“所谓情感性不仅是指美育主要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的,也指美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撇开语文仅仅是“之乎者也”记诵的偏见,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实际就是将语文逐步生活化、具体化,从文本延伸到对生活的感悟。将语文原本那种遥不可及的主观感受摒弃,以增加对语文的亲切、熟悉感。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三观,并以此独立、自觉地去审视外部整个世界,来感受独一无二的人生,凭借自己的语言文字去描绘所经历的世界。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文本转向生活,将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主观体验,感受生活,将“美育”转化为日常的“主观体验”。
2.语文课堂的美育
《教學论》告诉我们:学生应始终处于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课堂的美育,一是要与学生做到真正的互动、合作,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尊重他们个体生命的存在,才可为后面进一步美的感知做铺垫。美学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人格,并在心理自由的方面也寄予空间,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质上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动力。
二是对文本的研究,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成根据学生的成长经历,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授。以六年级下册的《京剧趣谈》为例,作为科普性的文章,这篇课文节选自《京戏之谜》,许多教师都会重视标题中的“趣”,但细看文章,会发现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京剧“马鞭”和“亮相”两个艺术形式。如果将课堂的时间都用于分析两个艺术形式如何表演,或许不如一个简短视频呈现出的效果更为清晰。两者间“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并列关系,其实都符合中国的美学,从而理解“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概念,且可追问“为何电影不是这样的画面”,以这个思路去引发学生的思考,理解戏剧的美,领悟戏剧中“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一种留白,是一种空间,是一种别样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