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摘要:目的:探究对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开展挂线引流法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一次性切开挂线疗法)和观察组(53例,挂线引流法)。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挂线引流法治疗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挂线引流法;一次性切开挂线疗法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由肛腺感染化脓所致,根据病理表现分为肛腺感染、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形成三个阶段。患者以肛周持续性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还伴有发热、全身乏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1]。本研究旨在探究对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开展挂线引流法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6~45岁,平均(35.15±5.15)岁。观察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25~45岁,平均(35.26±6.52)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挂线引流法:帮助患者取俯卧折刀位,進行骶管麻醉,常规消毒肛周皮肤、肛管内黏膜;完善各项检查后确定内口位置,明确脓肿范围,于肛缘外脓肿作放射状切口,深度直达脓腔,医师用食指探查脓腔,分离纤维隔后排尽脓液,使用探针查明内口位置;自内口约0.5 cm处切开黏膜并延长至肛外;结扎内口处两侧黏膜创缘,同时切除肛窦;切开内口下括约肌,充分暴露内外括约肌间原发感染灶并进行搔刮清除;若患者脓肿范围较大,可在肛缘外脓肿上作放射状切口,使用刮匙刮除感染、坏死组织;在各切口间松弛处挂入橡皮筋作对口引流;对在坐骨直肠间隙顶端等深部的脓腔,需在内口创面至脓腔顶端间挂单/双股橡皮筋,若患者脓腔壁特别厚,可在脓腔顶端置引流管并固定;术后药液坐浴,清洁伤口并定时换药。
对照组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疗法:基础操作同观察组,对坐骨直肠间隙顶端等这些深部脓腔,可在内口创面至脓腔顶端间挂单/双股橡皮筋,适当紧线;术后脓腔常规冲洗,定时更换油纱条,逐步拆除引流用橡皮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疼痛情况。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肛周脓肿属肛肠科常见疾病,多发于抵抗力较差的中青年人群,具有发病急、预后差等特点。传统单纯切开引流术操作简单,但术后副作用大,术后肛瘘发生率高,仍需再次行肛瘘切除术。现代医学认为,治疗肛周脓肿期间,处理内部伤口是关键,需保证切口引流通畅,并对内部伤口脓肿进行彻底清除。一次性切开挂线法可确保引流通畅的同时,有效清除内口、括约肌间脓肿病灶,但该术式仍会损伤患者肛门功能,导致术后恢复效果欠佳。挂线引流术以中医“水逐线流”为原理,治疗时只挂线而不紧线,确保顺利引流的同时缩小创面,促使患者创口尽快恢复并改善预后。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对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开展挂线引流法治疗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高昆.中药药线对口引流法与高位挂线低位全部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比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6):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