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活血通窍法治疗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异常患者的效果

2021-09-08 07:18彭晶王文利万姣
当代医学 2021年25期
关键词:通窍前庭活血

彭晶,王文利,万姣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北京 102200)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随着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前庭功能异常引起的耳源性眩晕逐渐增多[1]。除眩晕症状外,患者多伴有听力减退及耳鸣、耳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耳源性眩晕急性期的治疗方法较多,可缓解症状,但部分耳源性眩晕患者缓解期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等症状仍存在,与耳石器异常有关[2]。中医学有整体调节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已成为治疗眩晕的重要选择,依据眩晕不同症状“四诊”辨证,施以方药,疗效甚佳。临床中耳源性眩晕以老年人多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患者肝肾亏虚已久,气血皆不能上荣于耳和头,久则瘀血及痰浊内生,阻于耳窍,发为眩晕[3]。总结其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补益肝肾、活血为主。本研究旨在探讨益肾活血通窍法治疗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异常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异常患者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2~60 岁;病程6~34 个月;突聋 15 例,梅尼埃病 10 例,BPPV 8 例,前庭神经炎 7 例;球囊 16 例,椭圆囊 13 例,球囊和椭圆囊11 例。观察组男 15 例,女 25 例;年龄 43~60 岁;病程7~33个月;突聋12例,梅尼埃病11例,BPPV 9例,前庭神经炎 8 例;球囊 14 例,椭圆囊 14 例,球囊和椭圆囊 12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颞骨CT、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符合《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 版》中耳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包括突聋、梅尼埃病、BPPV 和前庭神经炎等。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辨证及分型,主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次证:耳鸣耳聋,头重脚轻,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涩,主证+次证符合≥3 项+舌苔+脉象即可确诊);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先天耳部发育畸形、急性感染、颅脑占位性病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由于神经源性、脑血管性及颈性原因导致眩晕;由于昏迷、痴呆、认知障碍导致不能正常交流;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研究或不按要求治疗、检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改变不良的作息时间、饮食及生活习惯,避免各类情志刺激。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河南中杰药业,国药准字H41023380),每次4 mg,每天3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遂成药业,国药准字H20067316),每次5 mg,每天1次。观察组采用益肾活血通窍法治疗,方药组成:杜仲、桑寄生、川芎、丹皮、生、熟地黄各15 g,菟丝子、当归、丹参、石菖蒲、茯苓各10 g、升麻、炙甘草各6 g,每天1剂,分为2袋(每袋200 mL),早晚各1袋,持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2个疗程结束后,由高级职称中医师通过四诊观察中医证候,参照《中医证候诊断疗效标准》,包括主证、次证、舌苔及脉象,采用证候积分法,计算证候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同时,评价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变化情况,分为4 个等级,基本治愈:头晕、目眩及伴随症状消失,证候改善率>95%,日常生活和学习均回归正常;显效:头晕、目眩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证候改善率>75%,日常生活和学习轻微影响;有效:头晕、目眩及伴随症状较之前好转,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影响,证候改善率>50%;无效:头晕、目眩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证候改善率≤50%。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

1.4.2 临床观察量表 记录各项观察量表,包括前庭症状指数(VSI)、Berg 平衡量表(BBS)、眩晕障碍量表(DHI)等。VSI评分:由6个项目组成,采用0~10分评分,分值范围0~60分。BBS评分:评分由14个项目组成,采用0~4分评分,分值范围0~56 分。DHI 评分:评分由10 个常规项目组成,是为4分,有时为2分,否为0分,总计40分。

1.4.3 前庭功能 测定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包括颈源性肌源性电位(cVEMP)和眼源性肌源性电位(oVEMP),仪器为日本光电肌电诱发电位仪。步骤如下:按照操作规范,依次连接接地电极、记录电极、参考电极,设定仪器频率、强度,双耳同时给声,测试中保持胸锁乳突肌或眼外肌的紧张度,记录N 波潜伏期、P波潜伏期、N-P波振幅等。

1.4.4 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纳差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VSI 评分、BBS 评分及DHI 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VSI评分、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SI评分、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SI评分、BBS评分及DHI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ion of VSI score,BBS score and DHI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SI评分、BBS评分及DHI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ion of VSI score,BBS score and DHI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注:VSI,前庭症状指数评分;BBS,Berg平衡量表评分;DHI,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aP<0.01

DHI评分34.36±4.15 23.72±4.06 11.59 0.00 33.85±4.62 17.63±3.27a 18.12 0.00组别对照组例数40观察组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VSI评分27.06±3.24 20.69±2.27 10.18 0.00 27.59±3.51 15.94±2.03a 18.17 0.00 BBS评分25.31±4.69 38.95±6.25 11.04 0.00 24.87±5.03 45.63±6.82a 15.49 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cVEMP比较 治疗后,两组cVEMP P波潜伏期低于治疗前,N-P 波振幅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VEMP P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N-P波振幅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VEMP比较()Table 3 Comparision of cvem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VEMP比较()Table 3 Comparision of cvem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组别对照组例数40观察组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N-P波振幅(uV)52.13±3.26 54.61±2.88 3.61 0.00 51.74±3.41 56.93±3.02a 7.21 0.00 N波潜伏期(ms)13.45±0.58 13.60±0.54 1.19 0.24 13.60±0.57 13.79±0.51 1.57 0.12 P波潜伏期(ms)24.68±0.51 23.76±0.47 8.39 0.00 24.53±0.54 23.34±0.45a 10.71 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oVEMP比较 治疗后,两组oVEMP P波潜伏期低于治疗前,N-P波振幅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oVEMPP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N-P波振幅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oVEMP比较()Table 4 Comparisionof oVEMPbetween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治疗前后oVEMP比较()Table 4 Comparisionof oVEMPbetween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N-P波振幅(uV)3.89±0.46 4.35±0.44 4.57 0.00 3.95±0.50 4.72±0.42a 7.46 0.00对照组40观察组40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10.21±0.51 10.15±0.57 0.50 0.62 10.42±0.52 10.26±0.49 1.42 0.16 16.12±0.42 15.72±0.43 4.21 0.00 16.23±0.45 15.34±0.41a 9.25 0.00组别 例数 时间N波潜伏期(ms)P波潜伏期(ms)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患者均获得随访及观察,无病例脱落,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血压升高1例;观察组发生纳差4例,恶心2例,经对症处理后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眩晕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较多,与多种内科疾病相关,如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及康复科等。我国眩晕的发病例数达6 500万,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部分自行缓解,严重时终身患病率达20%~30%。由于眩晕疾病谱广,出现眩晕症状时,多数患者倾向于神经内科问诊,但病因不明确,漏诊和误诊率均较高[4-5]。耳源性眩晕在眩晕中占比>70%,患者因眩晕频繁发作,进而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和耳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急性期采用药物保守或减压手术,可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6]。有研究发现耳石器与人体重力平衡和直线运动有关,耳源性眩晕多伴有耳石器及前庭功能异常,尽管经过有效治疗,缓解期症状仍会存在[7]。

近年来,中医治疗眩晕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改善前庭及耳石器异常方面,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补虚而泻实,调节脏腑气血及阴阳,恢复人体正常生理状态[8]。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与“跌仆”“头懵”类似。继承先人的理论及治疗经验,现代中医认为眩晕以虚为主,与肝肾二脏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所谓眩晕者……七情内伤,皆能导致”,表明眩晕与情志失调有关。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若恼怒过度或忧郁伤神、情志失遂,气血运行不畅,皆不能上荣。“肾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藏精、生髓,髓海不足,不能上聚于脑而养神[9]。眩晕病变中各种病因会相互转化,因年老体弱,肝、脾、肾脏腑亏虚,气血运行乏源,血脉瘀滞,极易导致瘀血[10]。《直指方》中认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读》曰“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均详细指出了眩晕与瘀血内阻的关联。

益肾活血通窍法全方中杜仲、桑寄生、菟丝子、生熟地黄等药皆归于肾经,杜仲、桑寄生二药合用,补肝肾、益精血,菟丝子味辛甘,补肝肾、益精髓,《本经》载“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用之使补肝肾之力更甚;生、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生用于清热滋阴,熟用于养血补肾,“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均为君药。川芎、丹皮二药为“活血祛瘀”之良药,功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丹参、当归主补血、活血,使补而不滞,活血不伤;石菖蒲化湿祛浊,通耳窍,《名医别录》谓“聪耳明目,益心智”,《药性论》称其主治“耳鸣”;茯苓健脾宁心,使全方补而不滞,均为臣药。炙甘草补益和中、调和诸药,为佐药。上药相互配伍,使全方攻补兼施,可明显缓解眩晕。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表明益肾活血通窍法治疗效果显著。

耳源性眩晕患者中前庭功能的检查十分重要,与平衡维持、人体运动密切相关。目前VEMP成为耳源性眩晕患者的一项常规电生理检查方式,通过颈前肌群或眼肌的电位波形传导,反映球囊和椭圆囊功能及通路的完整性[11-12]。综上所述,益肾活血通窍法可改善患者的前庭功能及眩晕症状,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通窍前庭活血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通窍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