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玫
(河南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2020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在训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及亲切关怀。人民警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及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一直是党和人民可以完全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在政治上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工作中做到业精技良、能拼善赢的同时,其自身的心理稳定性及积极的心态也同样不容忽视。心理资本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民警因其人格特质、成长背景、社会支持资源等因素的差异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心理健康状态,且应对方式、家庭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的不良因素,也可能为其带来不同的职业困境。因此,审视基层民警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了解帮助他们激发自身积极心理能量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以及抗压耐挫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心理资本最早是应用于投资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2002年赛格利曼将其扩展到积极心理学范畴,用以表示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之后,以路桑斯为代表的研究者将心理资本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并重新定义,在2007年正式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资本概念。他们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1]。从结构上讲,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特指个体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自我效能指个体拥有的付出必要努力并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自信心;乐观是能对当前或将来的成功做出积极归因的心理品质;希望指个体为了取得成功而坚持目标,在必要时能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的能力;韧性指在遇到问题或困境时,个体继续坚持、快速恢复最佳状态,并采取迂回方式获得成功的心理品质。路桑斯的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并沿用至今。
心理资本的概念虽然是在二十一世纪才基本确定下来,但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却早已有之。戈德史密斯和泰特加(1998年)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对人生信念、情感、认知等的综合[2]。霍森(2003年)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耐久、稳定的心理内在框架[3]。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心理资本具有“类状态”的特性,既可以投资开发,又相对稳定,是状态性与特质性的综合[4]。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心理资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不少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心理资本的测量。针对心理资本开展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自我报告法,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测量工具的使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采用稍加修改的标准化问卷对构成心理资本的变量单独测量,如采用罗森伯格(1965年)的自尊量表(SES)衡量心理资本水平;二是分别测量希望、韧性、乐观及自我效能中的一个或几个维度来合并表示整体心理资本,如路桑斯开展的一系列心理资本研究[5];三是用已有的整体量表测量心理资本,如莱彻(2004年)以大五人格量表[6]为工具,科尔(2006年,2009年)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开展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幸福感、就业率呈正相关;与倦怠、离职意图等行为呈负相关。通过纵向研究,有学者发现个体内部的心理资本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并且对上级评价绩效和客观销售收入均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
我国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起始于 2004 年[7],多直接采用国外已有量表开展研究,其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最频繁的测量工具就是路桑斯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也有研究者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其进行修订,本研究采用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就是其中之一。该量表由张阔等(2010年)在PCQ-24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编制而成。此外,还有张墨(2009年)编制的用于测量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调查问卷[8];肖雯,李林英(2011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9];范兴华,方晓义编制的适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问卷[10]等。
当前国内已有的研究当中,对象大多是教师、医务工作者、大学生和公务员等群体,对警察群体的研究还相当匮乏。此外,由于各地警情的不同,已有的针对警察群体的研究结果[11]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与普及,因此探究基层民警心理资本的现状、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采取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选取了河南省内的基层民警413人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中男性298人(72.2%),女性115人(27.8%)。主要涉及五大警种,其中治安警146人(35.4%),刑警90人(21.8%),巡警84人(20.3%),交警14人(3.4%),综合室民警79人(19.1%)。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12]由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张阔于2010编制而成。该问卷共计 26 道题目,包含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式 7 点评分,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7 分表示完全符合,数字越大,表明符合程度越高。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四个分量表系数从 0.76 到 0.86,提示问卷拥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次调查自2019年11月开始,为期一个月,由L市基层公安分局组织当地民警无记名填答问卷,然后由课题组采用SPSS23.0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及分析研究工作。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反映个体拥有的心理资本状况,分别是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样本中的基层民警心理资本总分均值为4.704±0.954,理论中值为4分,说明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均值高于理论中值,其中高于理论中值的327人(79.17%),等于及低于4分的86人(20.83%),提示基层民警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较为理想。
表1 基层民警积极心理品质描述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民警与其他职业或群体之间积极心理资本状况的差异,将基层民警的测试样本与大学生、乡镇公务员、武警战士样本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基层民警与大学生群体在心理资本状况方面,无论是总分还是各分量表得分都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
表2 基层民警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差异分析
通过比较还可以看出,基层民警与乡镇公务员在自我效能与韧性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希望与乐观方面存在差异,且这些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基层民警与乡镇公务员积极心理品质差异分析
表4显示,在与武警战士的比较中发现,两个样本在乐观方面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极显著差异,而自我效能上则呈现出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表4 基层民警与武警战士积极心理品质差异分析
分别以性别、警龄、警种等人口学情况为特征变量,对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显示,警种、入警方式、经济评估、健康评估、慢性病情况、职业认同在心理资本及其四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基本都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水平(见表2)。
表5 基层民警心理资本人口学差异比较
续表5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影响个体劳动生产率的个性特征,能够应用于工作中开发个体的新潜能。积极有效的心理资本运用可以提升个体的绩效,为其带来更多的职业竞争优势。本研究的数据显示,79.17%的被试分值高于基准分值(4分),20.83%的被试分值等于或低于基准分值(4分),可以得出结论,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状况整体较好。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极有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基层民警拥有执法权,其自身存在心理优势,有一定的优越感。二是基层民警的薪酬水平。就整个社会层面而言,其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是其他一些职业人群望尘莫及的。三是基层民警属于公务员序列,其职业相对稳定,比其他职业面对淘汰和裁员的风险要小得多,此方面的压力水平自然也就低得多。
由表5可以看出,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总分均值为4.704±0.954,各量表分值中,最高分为乐观项(5.033±1.121),第二位为希望项(4.992±1.105),第三位为韧性(0.474±1.060),最低分为自我效能(4.315±1.075)。这说明在实际工作和生活方面,基层民警自我效能感要低其他三个方面。如前所述,自我效能是个体在面对挑战性工作时有信心通过自身付出和努力来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个体在工作中的挫败体验,影响到基层民警的工作绩效和职业认同,甚至引发个体的职业倦怠,因此,基层民警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维度的低分提示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状况,将该样本的数据与其他已有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基层民警样本与大学生、乡镇公务员、武警战士样本都存在一定水平的差异,且部分还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基层民警的所有心理资本都要优于普通大学生,这充分证明了已有的理论:心理资本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也是可以投资开发的,是可以通过成长和发展不断培养和优化的心理品质。基层民警年长于大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心理资本储备中拥有更多的积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与乡镇公务员样本和武警战士样本对比时,这种压倒性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总分方面,基层民警与乡镇公务员和武警战士区别不大,且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即可以对数据上的些微差异予以忽视,但在具体的维度方面,差异则会表现得十分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基层民警样本与另外两个职业人群样本在自我效能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在该维度上基层民警的分值同时低于乡镇公务员和武警战士,且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基层民警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众所周知,警察职业是以高风险、高压力为特点的职业,基层民警在工作中遭遇突发情况甚至是危险形势的概率也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虽然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力,但基层民警的权力更多是针对违法现象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警察权力的履行以及警务工作的完成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基层民警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高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在其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虽然也已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甚至是极显著水平,但差异远不如自我效能维度表现的突出,由此可见,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状况十分微妙复杂,而其自身的工作性质会为心理资本状况带来较大的影响,使其在心理资本的不同维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1.警种差异
通过单因素检验,发现不同警种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四个维度中,韧性维度总分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01),希望维度达到了显著差异(p≤0.01),自我效能与乐观维度也因警种不同而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在调查所涵盖的五个警种中,除巡警的均值高于整体样本均值外,其他四个警种的均值低于整体样本均值(4.70±0.95),其中交警的均值最低,仅为3.97±0.72。虽然个别警种的样本大小不同可能导致结果出现误差,但各警种心理资本高低不同的情况也需引起注意。不同警种民警的心理资本差异与其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等有关。如交警露天工作时间长,特别是在冬夏两季对个体生理与心理提出的劳动要求更高,心理资本的损耗也会在无形中加大;刑警工作时间不固定,尤其是在大、要案侦破期间压力大且集中,极易引发各类身心疾病。
2.入警方式差异
经过调查发现,研究对象的入警方式主要有考试或招聘、毕业分配、随配偶调入、调动工作、部队转业安置及其他六大类。除韧性维度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外,总分及另外三个维度均表现出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且总分、自我效能及乐观三项表现出的差异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在六类入警方式中,均值最低(3.60±1.67)的是通过调动工作进入基层公安系统的,这可能是由于在进入新调动的单位前,人们普遍会有一个较高的期待,一旦新单位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则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体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资本状况。研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均值分数最高的两类群体:毕业分配(4.85±0.86)进入单位的以及由部队通过转业安置(4.81±1.07)进入单位的。这两类被试的特点就是一直接受体制内的管理,具有较高的服从意识和大局观念,相比其他的入警方式,以这两种方式入警的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状况更好,因此可能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3.经济评估差异
通过研究中的数据检验发现,在对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估时,认为自己的收入大于支出的那部分被试的均值最高(5.14±0.82),其次是认为自己的收支是平衡的那部分被试(4.77±0.94),均值分数最低的则是认为自己入不敷出(4.55±0.96)的被试,且他们之间都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总分、自我效能与乐观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希望达到显著差异。可见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手中有粮者”更容易做到“心中不慌”。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如何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工作。以积极态度面对工作的个体往往在心理资本的储备和运用中更加高效顺畅,而以消极态度面对工作的个体往往更易出现工作倦怠,从而更多地消耗其心理资本的储备,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
4.健康评估差异
在比对健康状况评估时发现,认为自己健康(5.23±0.92)的被试均值最高,认为一般(4.67±0.80)的被试均值次之,而认为自己的健康存在问题、有疾病(4.00±0.86)的被试均值最低。且除总分达到的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外,其余四个维度均值都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水平。目前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的观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从本研究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同样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职业的原因,不少基层民警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的躯体状态会影响到基层民警个体对自身资源的调动,以应对疾病带来的躯体反应。因此,如何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其心理资本的水平,并进而影响到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5.慢性病情况差异
对于自身是否有慢性疾病的评估也会表现出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全部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极显著水平。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此类疾病虽然不会突然发作,但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并不小。在漫长的病程当中,个体的痛苦体验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并不断带来消极的躯体体验,这些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健康还会导致个体心理能量的大量损耗,从而影响到其心理资本的储备和运用。在本次测量中,35%的被试报告患有慢性疾病,他们的各项心理资本均值(4.40±0.89)都要低于整体样本的平均分,而报告没有慢性疾病(4.87±0.95)的被试的心理资本均值明显高于有疾病的被试。这些充分地说明了,被试对其躯体健康的认知对于其心理资本状况的影响,乃至对个体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作用。
6.职业认同差异
在对职业的认同方面,研究表明越是认同警察职业,并将之视为人生重要追求的被试,心理资本状况越好(5.03±0.90),而完全不喜欢这个职业,仅仅将之视作“饭碗”的被试,其心理资本状况就要差得多(3.96±0.83),且这些差异全部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极显著水平。警察的职业认同是警察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如果缺少了职业认同,警察在工作中就无法做到以不懈的努力去换取社会的安定平稳与人民的安居乐业,并感受来自于工作的满足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众所周知,警察职业是所有应急性职业中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的。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警察,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执拗、冷漠等心理特征,甚至产生离开警察队伍的想法。如果没有对自身职业的真正认同,就很难真正调动所有的积极心理因素、心理品质及心理潜能以应对警察职业为个体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因此,有意识地强化警察的职业意识,增加职业价值认同,对基层警察的心理资本储备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
以上述调研分析为基础,可从如下途径着手,通过形成制度、开展教育的方式提升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储备。
职业认同作为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克服了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而把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它所形成的职业工作的动力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状态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职业认同感会影响个体的成就感、忠诚度、向上力以及事业心。警察的职业认同,就是警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13]。这种内在接纳与肯定认同不仅源于自身在处理警务工作时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来源于在社会环境当中受到的赞赏与认可。在2020年8月26日的“授旗训词”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警察牢记宗旨使命,忠诚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14]。授旗仪式之后,广大人民警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用忠诚与担当,维护好社会的安全稳定;用奉献与拼搏,彰显法治的公平正义”的决心。这些正向积极的职业情感在增加民警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的同时,也在激励着他们努力进步,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此外,通过广泛地宣传警察队伍中的英雄人物及模范形象,可以树立起积极的身边典型和榜样。基层民警通过观察身边的同伴经过努力而取得的荣誉,就可以评估与之背景、经历、情形相似的自己也可以获得一样的成功,进而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努力且自发地工作,自觉寻找并发现现有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增加基层民警的职业认同,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职业中遭遇的风险与挫折。
作为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使命的特殊组织,警察职业环境当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基层民警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积极心理资本储备。
1.要优化职级职务晋升机制
警察是隶属于公务员序列的,其管理制度的职级结构呈金字塔状,这决定了每天在一线“风雨兼程”的基层民警当中,只有少数表现特别优异的个体才能够获得晋升的宝贵机会。虽然他们大多都有一定的执法水平和专业素养、相对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但是相对于有限的上升空间而言,基层民警的职业发展依然还是会受到制约,能够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上升空间本质上讲还是十分有限的。对于那些晋升概率小的基层民警而言,无论是认清现实,降低期望值;还是付出加倍的努力,实现人生逆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本,来维持心态的积极平和。因此能给民警在工作内容、报酬、成就感等方面带来更多积极变化的科学合理的警察晋升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民警晋升机会少,晋升空间窄的问题,增加晋升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则会为广大基层民警带来更大的“希望”,创设更有“效能”的环境。
2.要优化薪酬与回报机制
本研究的数据表明,对自身经济状况评估的不同,也会对基层民警个体的心理资本状况产生影响。基层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以及公共财产的安全,打击犯罪行为;进行治安行政管理和监督;承担警卫及其他特殊任务。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职业的高强度、高风险及连续性。与政府机关其他部门的公务员相比,虽然薪酬并不低,但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无偿加班,尤其是个别地区及个别警种需要面对高危险高对抗的工作环境,付出与收入就显得有些失衡。此外,不少基层民警在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时,加班费或者补贴未能及时发放到位,甚至需要自己“贴钱”时,这种失衡感就会更加明显。因此,切实落实民警加班补休补助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对于基层民警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
3.要优化警营文化
警营文化即警察的组织文化,其理念对组织成员有着重要的内化作用,它可以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激情,也可以引导他们积极、热情地面对工作压力。通过各种积极的警营文化和管理活动,可以有意识地纠正一些偏见和错误认知,使组织成员产生具有价值性的行为准则,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促使其更加客观地看待当下警察的职业环境,理性认识其面临的职业风险,从而更加有效地接纳其肩上的职业责任。
4.要重视基层民警的健康体检制度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基层民警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大多处于身心亚健康的状态,甚至年纪不大已经罹患慢性病的民警也不在少数。研究发现,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同样会影响到基层民警的心理资本储备。因此,开展心理培训工作时,对健康理念的强调也应是宣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体检机制,做到早发现,治未病。另一方面要及时为基层民警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健康问题,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研究证明,在人口学资料当中不同类型的群体在心理资本状况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交警是几个警种当中心理资本最弱的;以调动方式进入单位的民警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对自己的经济及健康状况评价持乐观态度的个体心理资本水平也相对积极;而通过警校或部队入警的个体以及将警察职业视作人生追求的个体心理资本储备也更加丰厚。因此对所有的基层民警开展完全相同的相关教育,容易产生针对性弱,教育效果差的现象。在开展心理资本提升培训工作时,鼓励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层民警开展不同的活动,把更多的侧重点放在对其积极心理能量的培养和开发上。此外,针对心理资本水平低的基层民警,应该展开原因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座谈及讨论等方式,贴近基层,了解造成民警心理资本偏低的原因,根据原因开展个别心理咨询,通过实行拓展训练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使其能够妥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危机情境和应激事件,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资本的整体状态是提升基层警察整体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对基层警察心理资本现状的了解、寻找警察心理资本状况的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基层警察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产生积极正向的引导和带动,从而提升基层警察的心理资本整体水平,乃至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