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淑华
(玉山县逸夫小学,江西 上饶 334700)
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其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得到全新助推力,使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清晰地掌握新课改理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教学实践。
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及其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这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学课程展开设计工作,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等,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地设置阅读、习作及汉字教学等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创造独特的学习体验,从以前的理论教育逐渐地变为实践教育。教师需要适当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其留出自主发挥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已然不是课堂中独具发言权的主体,教学需要让小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在意识到这点之后,语文课程教学相应地应做出调整。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还不具有学习的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差。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更愿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把课程教学的内容重复提炼,直到学生理解为止。基于此,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很难感到快乐,不利于激发其对学习的乐趣。
“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尽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教学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部分教师会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获得充分体现,学生很难真正地投入课堂学习,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教学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成绩就是对其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反映,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们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活动的目标逐渐地从提高学生成绩转变成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很难实现教学评价的创新,以小学生的成绩为评价准则是许多教师难以避免的选择。
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分工,使其各司其职,保证每个学生均能够在学习小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小组中找到自身定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课程教学引导者,应当合理地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基本情况及学习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组织探究性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保证小组组员的地位“不可或缺”,教师需要对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明确的分工,既使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做什么”,也使他们明白缺少自己,小组合作任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林务官为什么展开打扫森林的工作?打扫之后的森林会变成什么样?”随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学习能力较低的小学生就能够负责查字典的工作,帮助小组成员通读全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能够帮助学习能力较低的小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分析,同学之间互相鼓励,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小学生先对教师的问题给予解答:因为林务官感觉杂草很多,所以他才会选择打扫森林。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可以补充、完善答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讨论整合得到完整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做出总结,引入正文进行讲解,并且在下课之后,再请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受。学生经过二次讨论,充分意识到:需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人类应当保护环境,才可以为动物与人类自己创建美好的家园。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优化小学生的阅读素材,不断开阔其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当在备课环节中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优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有效地使用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展开课文赏析过程中,要在黑板上示范思维导图的绘制。如果思维导图的结构较为复杂,教师应提前使用软件将其展示到多媒体设备上。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直观地学习每个章节的学习重点,避免关键部分的缺失。
例如,《海底世界》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海底的声音、明暗度及动物等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三点来画出思维导图(如图1)。很明显,这三点就是主干,具体而言,声音主要包括蜜蜂和小鸟的声音,明暗度包括五百米之上和五百米之下两部分,动物主要包括海参、(一种)鱼、乌贼、章鱼及贝类。学生将主干及支干画出来,就可以展现完整的思维导图。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让小学生投入语文阅读的情境中,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阅读。
图1 《海底世界》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新课标作为自身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意识到目前的课程教学标准,从而不断地改进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在未来投入更多的热情,对新课改进行细致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