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战天斗地

2021-09-07 19:16
中国银幕 2021年7期
关键词:王进喜焦裕禄战士

足 迹·历史回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国家制定了长期持续的“五年计划”,为中国恢复经济,发展科技,集中全国力量复兴农业、工业创造了条件。建设国家的行程中,面对恶劣的大自然,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毫不退缩,与大自然进行了激烈的抗争,在大庆油田上,在风沙盐碱地的兰考,在1998年抗洪的大堤上,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都有无数共产党员奋战的身影,他们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统一部署,以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一个个“战天斗地”的奇迹。

◉《铁人》

电影《铁人》以王进喜、刘思成兩代油田“铁人”为故事原型创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党的号召下,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王进喜带领一帮石油工人奋勇开赴条件艰苦的大庆,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贫乏的物质条件,圆满完成了艰巨的钻井任务。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如今,新一代石油人以王进喜为榜样,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修建油井,继续为建设新中国和四个现代化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足 迹·光影刻盘

向大庆进发

王进喜在党和国家“石油大会战”的感召下,从玉门油田开赴大庆,一行人刚下火车,便在拥挤的车站寻找设备,打听未果。王进喜大喊一声“走!”,一个大全景随着秦腔声起,整个车站展现在观众眼前——成千上万的石油工人在车站整顿,一派热火朝天场景让人热血沸腾。镜头一转,一间四壁漏风的木屋内,石油工人们在此生火做饭,作为背景音乐的秦腔铿锵有力,几组工友做饭休息的快切镜头后,转到王进喜,他正在精神抖擞地唱秦腔为工友提劲。“喝汤,喝汤!”饭做好了,工友们蜂拥而上,小工友端着碗问道:“不是说锅子里下挂面了吗?挂面在哪儿?”“总共就下了两把,你捞捞试试。”王进喜担忧工友们状态,“一下车,大家都懵了,这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工友解释道。此刻,王进喜发挥了领导作用,开始和工友们开玩笑聊天,活跃气氛,“东北再冷,能比西北冷到哪儿去,谁曾想,能冷成这个毬样子。”最后话锋一转,“会战就是打仗,打仗,就是为国家卖命,你要是个爷们,就顶着枪往前冲,闭着眼睛往前冲!”他叮嘱大家别躺着睡结冰的地面,最好背靠背睡觉,转身将袄子抱上,出门找设备去了,长镜头跟拍他从室内转至室外,东北裹挟着雪花的凛冽寒风迎面而来。

用身体充当搅拌机

劳模王进喜在誓师大会上一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让石油工人们干劲十足。在“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激励指引下,王进喜和工友们靠滚杠加撬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将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树立,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几个过渡片段之后,镜头转到正在井上热火朝天干活的工人,突然镜头抖动,黑色泥浆子猝不及防从井口冲天而出,铃声大作!镜头剧烈摇晃下,井上的工人呼喊道,“来人呀!井喷啦!”工人们纷纷往井边跑去,王进喜慌张地杵着拐杖从屋子里出来,一边在雪地上艰难地行进着,一边指挥着工人做补救工作,以侧面、背面及正面仰拍的镜头分别呈现了王进喜焦急奔跑的状态,随后快切到无法抑制的井喷画面。在得知没有抑制井喷的重晶石之后,王进喜毅然决定用加大水泥比重解决井喷问题,可是没有搅拌机,水泥无法正常使用,王进喜瘸着腿紧急地走到水泥坑边,话还没说完,就像一根铁钉一样跳进了水泥中,用身体充当搅拌机——音乐高昂激荡,工人们跟随王进喜的脚步,前赴后继跳入水泥,挥动双臂。镜头定格聚焦了王进喜,水泥溅起,他义无反顾,共产党人的坚毅与钢铁般意志,在这一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足 迹·记忆加载

★《铁人》剧组为了还原原型故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再到大庆油田,辗转行程上千公里,被称为“一部真实再现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史诗。”

★吴刚透露拍摄那场著名的“井喷”片断时,钻井台口压力巨大的泥浆喷出来,溅到了吴刚的脸上,浓度灼人的泥浆液迸进他的嘴里、眼睛上,若非抢救及时,险些让吴刚双目失明。

◉《焦裕禄》

电影《焦裕禄》通过对焦裕禄这样一个不朽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展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务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

足 迹·光影刻盘

整顿作风

霜雪寒冬,兰考车站。大批灾民拥挤在候车室里、露天广场上,他们无不翘首以盼着国家运送物资与人力的专车从这里开过;与此同时,站台旁,国家调来的大批救灾物资积压在此,风吹雪打无人问津……镜头一转,在目睹陷入水深火热遭遇的人民后,兰考县委第二书记焦裕禄的脸上,写满了焦灼与凝重。县委工作会议上,焦裕禄眼中含泪声嘶力竭:“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群众在挨饿,可救灾物资却积压在车站整整8天,这是犯罪啊,同志们!”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默默低下了头。

十万群众送别英模

1966年春,焦裕禄的遗体被迁回兰考,并尊重其遗愿安葬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当地近十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葬,真切地表达了对这位好书记的敬爱、怀念之情。那天,黄河沙丘上人山人海,数万群众披麻戴孝,拉着“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横幅跟随送葬队伍一路前行。特写镜头一一扫过焦裕禄的家人、同事、领导以及众乡亲们,巨大的悲痛雕凿印在众人脸上,挥之不去。棺木入土的一刻,成千上万的人齐刷刷跪倒在地、放声痛哭,他们竭力呼唤:“焦书记,您回来呀!”随着一抔抔黄土覆上棺木,焦裕禄化身大地,永远守护一方人民。

足 迹·记忆加载

★1990年,影片配乐吕其明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1960年代,吕其明就看到了有关焦裕禄的报道,深受感动,所以当导演邀请其为影片作曲之时,他欣然应允。

◉《惊涛骇浪》

影片以1998年大抗洪为背景,全景式地再现百年不遇的严重水灾。成功塑造了在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中各个行业,各个身份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军人,他们以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以严防死守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与人民群众一道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创造了我国抗洪史上的伟大奇迹。

足 迹·光影刻盘

誓死守卫大堤

“我们一定在48小时之内将堤坝加高加固30公分,不,40公分。”军长一声令下,镜头切至暴雨中的大堤,大雨将镜头模糊,将人声淹没,战士们扛着沙包在大雨中泥泞间来回奔跑,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奔跑,泥巴裹满裤腿,绿色的军装已经被泥土裹挟得看不清颜色。镜头一转,水库设计专家在大雨中观测水库,“要么我和水庫一起站着,要么我和水库一起倒下!”他遣散了水库的工作人员,打算一人独守水库,水位一到就开闸放水。堤坝旁,一个上升镜头,将战士们奋力打桩的过程全景呈现,军长在大雨之下,穿过正在输送沙包的战士们,和当地工作人员交流,“张军长,万一这水库要是垮了,就只能靠这里了,这里要是塌了,你我就只有提着脑袋进北京了!”听罢,张军长叫来团长,命令道:“营里一个不留,全都拉上来!”镜头又回到水库,耄耋之年的专家站在水库前,撑着一把红伞发出了信号枪,水库倾泻而出。在茫茫水雾之中,红伞飘扬,悲壮之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堤坝上的小战士光着上身扛着沙包艰难行进,镜头变为他的主视角,眼前模糊一片,一个慢镜头,他口吐鲜血倒下,大特写推进,倒在泥水里的小战士停止了呼吸,嘴角还挂着血。

足 迹·记忆加载

★导演翟俊杰表示,《惊涛骇浪》中有名有姓的角色有24个,人物个个鲜明独特,没有绝对的主角配角,却都有着各自人物命运的脉络。在抗洪的大背景之下又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如父子情、夫妻情,还有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甜蜜恋情。为了带给观众视觉冲击,让影片看起来大气恢宏,又用了很多数码特技。

★影片拍摄时,正是最热的六、七、八三个月份,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是三十八九度,气温最高的时候地表温度是接近六十度,剧组的藿香正气水每天都消耗的很快,但演员们一直坚持拍摄,包括在水中堵决口等都没用替身。

★为了营造气势磅礴的大场面,拍摄过程中,共动用部队兵力18万人次,最大场面动用部队4000人,群众3000人。

★影片中战士在水中救险的危险镜头是演员冒着危险实拍的,当时拍李幼斌、赵有亮用人墙堵决口的一场戏时,因为水大而急,每个人身上都死死地绑住了一根绳子,连导演摄影都如此。影片中逼真的决口、洪水湍急的场面,则是剧组在荆州习口人工搭造的长800米、宽20多米的堤坝,并利用水库的泄洪闸制造决口和被淹村落。

★导演希望通过镜头将影片细节的真实感人表现出来,开始是用慢镜,然后是48格、72格。

◉《惊天动地》

《惊天动地》根据2008年人民子弟兵抗击汶川地震的故事改编,讲述了地震发生第一时间,人民子弟兵赶赴受灾第一现场解救危难之中的群众、成功化解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次生灾害危机等英勇事迹。呈现了一个伟大民族在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畏艰险、百折不挠,在灾难面前镇定自信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

足 迹·光影刻盘

解放军来啦!

战士们行进到坍塌的山前,发现进入映川的路被封死,只能组织突击队用冲锋艇突击进入。湍急的河水边,暴雨之下,战士们目光如炬,无所畏惧,旅长选拔突击队队员,“谁是独生子女?请举手”他问道,镜头转向战士们,一片寂静。旅长有些诧异,继续问道:“听清楚啦!谁不是独生子?”三个短切镜头,“刷、刷、刷”战士们全部举起了手。旅长沉默了,他走到一个小战士身边,将他的手放下,“你怎么不是独生子?”小战士倔强地又举起了手,“我就不是独生子!”暴雨仍然在下,“同志们,在人民危难之际,作为党员我们理当冲锋在最前面,我们一定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完成这次抗震救灾的光荣任务!”旅长第一个跳上冲锋艇,冲着战士们喊到:“灾区的父老乡亲们在等着我们,小伙子们,跟我上!”一辆辆冲锋艇随即开出。而映川灾区,群众们在废墟上自救,徒手搬着石板,已经精疲力尽,“谁来救救我的儿子……”镜头切到远处巍巍青山的大远景,隐约有绿色的人影闪动,一名群众揉了揉眼睛,直到从绿色人影身后,升起一面红旗,他激动万分地叫道:“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

足 迹·记忆加载

★影片中亮相的诸多武器装备都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是当时陆军机械化部队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展示。

★在拍摄进入涵洞救援专家的戏时已经是秋天了,气温降到了十几度,由玻璃钢搭建而成的涵洞内是没腰深的泥水。这场戏的大量镜头需要演员们泡在泥水里前行。尽管之前已经用电热棒将水温加热,演员们裹了保鲜膜保护身体,但几个镜头下来已是好几个小时,他们从水里出来都禁不住瑟瑟发抖。

★影片以男主角某摩步旅旅长唐新生和政委何东平带领部队演习途中发生了大地震,在通信中断没有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决定孤身前往灾区救援作为开场,拍摄这场戏时,现场部署了30多辆轮式步战车整装待发,近200名参拍战士,参与其中的演员,头发、脸上、嘴里、鼻子里、衣服里就沾满了厚厚的沙尘,中午吃饭时往往就是沙子和饭一起嚼,磨得牙直疼。到了下午,五六级的大风吹得地面飞沙走石,简直是遮天蔽日,摄影用的大炮被吹得剧烈摇晃,导致拍摄不得不中断。

足迹·主创心声

◎ 吴刚

《铁人》中饰演王进喜

“我当时先看的尹力导演拿给我的剧本,刘恒老师写的本子太好了。我跟导演说,我一定一定能演好‘铁人’这个角色,你要给我机会。从那时一直到拍摄结束,是王进喜的坚持和信念,一直鼓励着我。为了体验生活,我去了大庆,在纪念馆感受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待就是两天,回来翻阅了很多他的资料,同期声听他的声音,剧本我不记得看了多少遍,后来又去了新疆,和导演沟通这个角色。我记得当时拍井喷时非常危险,气压非常大,我的手套都给打飞了,可见压力多大,拍摄时大家都在玩命,直接往上冲,拍完一段之后我的眼睛瞬间就看不见了。但为了赶天光,我闭上眼睛走位置,把两个镜头拍完才上救护车。也不负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李雪健

《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

“《焦裕禄》展现的是我们父辈的故事,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出生在山东菏泽,离兰考县不远,小时候也经历过饥荒的生活,非常感同身受。共产党员一定要向焦裕禄学习,因为他的事迹体现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习主席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前辈们有很多精神值得发扬,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那时,焦裕禄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心。现在要谈焦裕禄精神,是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的问题。现在仍然需要焦裕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适用,永不过时!”

足 迹·链 接

★《红旗渠》★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10年的时间,在丛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总长1500公里,被人们称为人造天河。《红旗渠》描述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最后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靠人民的坚韧意志,战胜天堑,修好水渠的真实故事。纪录电影《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这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

★《惊心动魄》★

电影以2003年全国举力抗击“非典”为背景,女军医杨萍在得知非典疫情时,临危受命,踏上去往疫区列车,在列车长、乘警长的全力帮助下,将疑似病人找出,却面临整列列车被感染的危险,继续在列车上与疫情抗争。影片中,医生、铁道人员以及最后上车的急救病专家,都在党和国家的部署下,万众一心,为战胜非典疫情贡献了一份力。

猜你喜欢
王进喜焦裕禄战士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焦裕禄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CHINESE IDOL
国际主义战士
学习焦裕禄 争做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