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壁画中技法的运用分析

2021-09-07 10:25吕彦霖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吕彦霖

摘要:传统壁画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成为我国美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种类之一。加上现阶段所留存的较多属于石窟壁画模式以及寺庙话模式,最终成为现代壁画艺术模式的基础形式。其中壁画作品和艺术形式无论在笔触使用还是色彩搭配上,普遍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根据。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特点,并且结合我国壁画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和进程,进一步说明了传统壁画中的技法应用。

关键词:传统壁画  石器时代  艺术模式  装饰器物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26-03

壁画,主要指的是在墙壁使用颜色形成的作品,是人类在发展和成长历史上较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其历史发展可以有效追溯至原始设备的洞窟符号。而壁画模式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附属部分,其墙壁天花板则是装饰墙壁、美化环境的主要艺术模式之一。

一、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增多,其中最早发现的壁画在汉代,我国无论是结构数量还是壁画绘画规格都较为广泛。比如: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都存在着不同艺术水平的壁画结构。其中壁画内容丰富多变,不仅包含神话传说,还包含了历史故事以及生活环境等。

而汉代壁画是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大型建筑结构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进而有效反映出汉代统治阶级的孝道。魏晋朝代之前,所呈现出的壁画主要以神话和人民生活为主。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则出现了大量宗教模式壁画,其中甘肃、河南等地区的壁画和石窟寺中,留存了大量关于佛教的壁画。从魏朝开始,大量洞窟出现,直至唐代,已经形成了壁画的艺术最高等,其中以莫高窟、克孜尔石窟等作为主要代表,进而普遍显示出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水平。

二、中国传统壁画艺术发展历史

(一)石器时代

我国传统壁画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而对于壁画艺术模式来说,石器时代则是中国传统壁画模式的源头时期,并且随着石器制作方式的完善和优化,原始艺术开始进步和发展。但是在若干年以前,中国传统绘画技术和结构比例仅仅表现在陶瓷器皿结构上的新石器时代纹路和装饰。其中在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相继发现了岩石壁画,致使更多的艺术家和历史学家将中国传统壁画艺术模式的源头推进至旧石器时代。而在众多发展过程中,还包含许多人物画像。根据历史发展和推测,宗教以及巫术所产生的壁画成为石器时代壁画图像的主要结构,比如: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而发展至新石器时代后,更多的壁画内容和模式则从宗教转化为人类的活动,比如: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等。其中岩石壁画的整体结构更加复杂化,所表现的内容也从单个物体转化为多个物体相互连接,石器时代的壁画艺术模式是我国壁画发展的主要技术结构,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壁画绘画发展的整体流程。

(二)秦汉时代

秦汉时期是我国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明确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发展,尤其在秦始皇正式统一中国后,无论在政治管理、文化交流还是经济结构领域,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和改进。同时为了进一步宣传自身的丰功伟绩,秦始皇不断扩大壁画艺术模式和题材,显示出王权的高度统一,但是从本质上看,这种政治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推动了壁画艺术发展。

对于皇权集中统治来说,西汉皇权同样重视政治方面的宣传和道德说教绘画,进一步在人民心中增加皇权印象,而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壁画的艺术形式则转变为嘉奖功臣的有效模式,由于宫殿壁画在绘画工程中具有非凡的建树,所以皇帝们同样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皇权政治,使用壁画宣传模式,控制社会稳定和人心。在秦代墓室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发展全新的艺术形式,但是汉代墓室中却已经发展了大面积壁画艺术模式,比如: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成为汉代壁画的重大艺术发现。而在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在墓室壁画挖掘和清理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汉代墓室结构壁画的神秘面纱。随后在挖掘数十年中,在全国各个地区逐渐发现了至少40多座带有壁画艺术形式的墓室,为我国详细研究和探讨汉代壁画绘画艺术模式和发展状态,提供了详细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中壁画模式墓穴发展过程中,汉代成为了开创历史的先河,不仅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得一笔,并且还为壁画模式增加了全新的艺术模式。

在传统壁画结构中,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文章详细记载了当时皇权宫廷中,其奢华、浩大的皇室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三、传统壁画中技法应用

(一)筆触用法

在中国传统壁画绘画过程中,线条是图形的基础结果,因此笔触的使用方式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表现力度。由于线条结构是中国传统绘画结构中的基础条件,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中基础和特殊的外部形态造型技术手段。比如:谢赫在《六法论》一文中曾经提出使用骨法用笔技巧,其主要指的是线条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力量结构。而在中国传统绘画结构中,线条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绘画作品的质量层次,这种特点同样适用于传统壁画作品中。比如:元代永乐宫壁画作品结构中的线描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出笔触使用方式的核心表现。特别是在我国古代壁画作品中的《朝元图》,画家将笔触手法和线条表达出相对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传统壁画艺术作品中,线描应用过程中包含了十八描结构中的铁线描技术方式以及兰叶描技术方式,保证线条结构刚劲流畅,并且在作品结构中相对比较统一,且具备丰富的旋律感。比如:在我国著名三清殿的西壁结构中,作品整体体现出穿蓝色长袍的太乙神,其人物形态活灵活现,臂膊弯曲、肩膀微抬,双手托笏,衣纹简洁明了,并且外部形态的线条仅仅使用四条兰叶线作为主要结构,进而表现出太乙神的沉稳谨慎,而人物身旁的托盘玉女,则使用更多的线条表现出女性的柔美感,其衣着的宽大衣袖通常使用兰叶长线条来表现,整体外部形态十分挺拔舒展,一气呵成,整体壁画画面极具气韵,画面简洁,贯通流畅。

北京法海寺壁画在绘画和制作过程中,充分传承了《朝元图》作品线描的整体表现力度,其中线条在画面整体结构上的表现,主要使用的是单线进行外部勾勒,与《朝元图》相关模式相比较,其壁画外部形态模式比较柔软,但是壁画在实际绘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属于自己的作品特点,比如:中锋在笔触使用过程中,大多数具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其线描的主要表现结构模式也相对多样化,其中无论是人物外部造型还是服装饰品、装饰器物都需要使用铁线描技术手段进行全面表现,其中人物衣物飘带和纱罗需要使用兰叶描技术进行外部勾勒,进而表现出衣物自带的质感以及飘飘欲仙的感觉。除此之外,在作品结构中,线条的运用除了铁线描技术手段以及兰叶描技术以外,在壁画结构中仍然存在者许多神灵鬼怪外部形象,其人物大多赤裸上身,身体结构十分清晰,而在面部绘画过程中,大多数使用十八描技术手段中的钉头鼠尾描方式,保证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同时在中国传统壁画设计以及绘画过程中,大多数植物或者人物外部饰品等同样需要使用线条描绘技术手段进行画面的绘制,进而更加客观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质感。

(二)颜色搭配

中国传统壁画绘画发展过程中,颜色的搭配同样需要技术人员格外重视,其中传统壁画的颜色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保存多年,跟自身材质具有明显联系。其中我国传统壁画在绘画过程中,大多数传统颜色分为植物形态和矿物形态,其中植物所提取的颜色属于水色模式,在壁画结构绘画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清透,但是颜色覆盖能力相对较弱,比如:藤黄、花青等。而矿物所提取的颜色一般属于石色,大多数需要天然矿物进行研磨制成,所以大多数天然矿物的颜色十分鲜艳,覆盖能力相对较强,比如:朱砂、石青、石绿等相关颜色,其中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等全部使用了矿物质颜色。除此之外,敦煌壁画在颜色选择过程中,大多数使用土红色进行线条勾勒,并且增加石青、石绿、蛤粉等相关颜色进行结构渲染,进而有效呈现出宏大气势的综合效果。而永乐宫在壁画结构中,主要以石绿、石青颜色作为基础颜色,加上红色、紫色以及深褐色等作为辅助,所以呈现出的颜色效果十分明显、丰富。

(三)染色技巧

我国传统壁画数量相对较多,其中包含: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所以在颜色渲染技巧方面,由于矿物质所呈现出的颜色具备特殊性质,所以在壁画结构中大多数使用勾填技术方式,直接使用颜色进行平涂,再将外部轮廓空出,这种技巧呈现出的壁画结构效果相对较高,能够最大限度保证颜色的鲜艳和线条的结构表现力。比如:永乐宫壁画结构中,大多数使用的勾填技术方式,其颜色虽然厚重,但是存在着丰富的变化。除此之外,在壁画开展绘画过程中,除了需要在作品边缘使用勾填法以外,还需要进行局部晕染,除此之外,在壁画绘画过程中选择晕染方式非常重要,能够将人物形态以及外部事物的内部结构充分展现。比如:我国法海寺中所存在的壁画,大多数采用晕染技能手段,其技术方式主要作用则是刻画没有明确边缘线路的图形结构,比如:人物面部轮廓,眼眉、鼻腔区域、唇部区域以及面部下颚区域等,都进行技巧性表达,保证壁画结构晕染处理过程中能够保证局部轮廓三维立体,进而更加真实。除了人物的结构刻画,其北京环境中,同样使用了晕染技术手段,比如:云彩线条和颜色的刻画、花卉结构表现等,而人物其他轮廓线中的皮肤与其他大面积技术处理过于沉重,仍然需要使用平涂技术模式。其环境晕染主要指的是高度晕染,在我国传统壁画绘画和制作过程中,其渲染部分则需要按照图片结构进行全面渲染,进而实现结构立体化的最终效果。比如:山西太原的壁画作品中,对于人物面部主要属于低程度渲染,从本质上看则是在结构凹进去的部位进行结构渲染,比如:眼角、嘴角等部位,而提上环节在壁画作品以及传统轴画结构中相对比较少见。

(四)贴金技术操作

在我国传统壁画绘画过程中,贴金技术操作是传统绘画中常见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通常需要使用胶质物质与土壤粉末进行相互混合,进而形成膏状物质,在绘画过程中,需要使用设备一端带有孔洞的管道,按照图案结构,将隆起的花纹进行贴金处理,这种基础的特殊技巧则在于贴金位置的线路和花纹需要高出平面,以便于后续贴金、银箔、上色等相关操作,所以这种画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具备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还普遍具备一定程度的结构厚度、刚度以及复杂性。

在壁画绘画过程中,沥粉贴金技术手段主要由沥粉和贴金两种技法相互配合,进而形成全新的技术手段,因此兩种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进行组合使用,而在中国传统壁画结构中,沥粉贴金技术手段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比如:永乐宫壁画结构中,各种金属物体、女性视频、武士盔甲等都相继使用了沥粉贴金技术手段,致使整体壁画的立体结构感不断增加,致使壁画整体立体性增加。而在法海寺壁画结构中人物自身金属配饰、宝石璎珞、铠甲甲胄、宝瓶等物品结构上,同样需要使用大量的贴金技术手段。

沥粉贴金技法在壁画结构使用过程中,能够在绘画表面形成凹凸的立体结构感,进而保证壁画结构的实际效果,描金技术手段在我国传统绘画过程中相对比较常见,但是在壁画结构中却应用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描金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并且作品绘画工程中,不允许更改。比如:法海寺壁画结构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描金技术手段,保证在壁画结构中的金银饰品的描金图案整齐协调,灵活多变。

四、结语

由此可见,我国历史发展十分悠久,不仅有效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一定程度上还以此作为基础,充分发扬,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模式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所以更加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在研究过程中,我国历史壁画在技巧使用过程中,对于艺术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对于壁画艺术形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徐丽静.永乐宫壁画技法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16-17.

[2]王俊杰.基于可见光谱的古代壁画颜料无损鉴别方法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05):21-22.

[3]吕少华.设计学视域下敦煌壁画色彩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02):162-168.

[4]陈舒舒.中国传统壁画的当代价值——论壁画专业的学科融合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9(06):237-238.

[5]张珍.浅述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图》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20(04):15-17,26.

[6]胡新安.永乐宫壁画重彩技法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研究[J].东京文学,2019(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