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队列之末》中女性的伦理选择

2021-09-07 05:54陈慧敏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金斯伦理丈夫

陈慧敏

《队列之末》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代表之作。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三位女性在追求爱情和自由旅途上做出的伦理选择,揭示社会发展中女性面临的伦理困境,教诲个人应重视人性因子的作用,社会应建立和谐的伦理规范。

《队列之末》是福特重要的小说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国内外的研究注重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未曾关注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况。20世纪初,英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人们在精神与物质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旧道德观念交替,女性面临选择的伦理困境。本文通过分析三位女性的伦理选择,阐述福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首次提出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范式。文学伦理学批评主张把文学看成是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方式,注重文学的道德价值。它拥有自己的批评术语和话语体系,如伦理环境、伦理秩序、伦理选择等,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容易掌握的批评文学的工具,提出斯芬克斯因子(Sphinx factor)观点,解释文学作品的复杂性。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人自身和兽之间做出身份选择。20世纪的英国女性面临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压力,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时代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杜舍门夫人:自由与责任间的伦理选择

“与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紧密联系的一个词是‘传统。”首先,杜舍门夫人是传统女性的理想类型,是“家庭天使”形象的典型代表,她面临着那个时代女性普遍遭遇的家庭伦理困境。她的伦理身份是一位牧师的妻子,根据时代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准则,她必须承担起守护家庭、照顾丈夫的责任。但是,她与丈夫的夫妻关系是名存实亡的,他们之间保持着柏拉图式的夫妻关系。其次,由于丈夫患有精神病,杜舍门夫人经常被虐待,在这光鲜亮丽的婚姻外壳下实则是一道道伤痕。然而传统的道德准则要求她必须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塑造她完美的妻子形象。

杜舍门夫人是传统道德环境下的牺牲品,她不能自由地选择婚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杜舍门夫人与麦克马斯特相遇并擦出爱情的火花。可是作为有夫之妇的她不能追求自己真爱,只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外界的道德偏见让他们无法在一起。摆脱家庭选择自由还是继续忍受,她面临着艰难的伦理选择。“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它们共存于每个人身上。”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她身体里博弈,最终的结局是兽性因子的胜利。爱情的萌芽让杜舍门夫人再也无法忍受丈夫的酷刑,背叛伦理而兽性大发,在一次事故中让丈夫结束了生命。解脱后,她选择投入麦克马斯特的怀抱,去寻找下一个人生归宿。

在重视家庭背景的时代,杜舍门夫人和麦克马斯特没有高贵的家族基因和强硬的社会关系,克服困难后的二人走在了一起,杜舍门夫人是以丈夫为中心的女人,她将丈夫的荣誉与耻辱与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庭是她维护的全部。随后,她变得自私自利,对金钱和地位非常在意,她疏远好朋友瓦伦汀,因为她没有钱也没有地位。后来,据传瓦伦汀为提金斯生了一个孩子,她没有为好朋友挺身而出,力证其清白,反而质疑瓦伦汀,因此二人友谊决裂。

她选择了自由,贫穷的出身使她想改变自己,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方式却是培养自己的丈夫。19世纪对女性的要求就是做好一名妻子,因此她唯一的办法是嫁给一个好丈夫,帮助丈夫努力向上攀爬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地位。这样的她完全迷失了自我,她认为拥有金钱和地位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此过程中,她忘记了最初的内心,而在名利中丧失了自我。

二、瓦伦汀:传统与自我间的伦理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瓦伦汀受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束缚,她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义者,对于战争持反对态度,希望一切都可以和平解决,原因是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她希望提金斯不要去前线,不想要他流血牺牲。当时,强烈的家庭意识是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阻碍。尽管她有一些进步的思想和行动,但她最终的梦想是结婚并建立自己的家庭,她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好妻子和母亲。当她遇到一位已婚绅士提金斯时,她对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从所有对话中,我们知道她爱他并且想和他在一起,但他结婚了,且有妻子和一个孩子。出于道德上的限制,她对这份感情保持沉默,尽管他不爱妻子,她也克制着对他的强烈感情。

面对道德混乱的现代社会,福特笔下的女性不得不“用看不见的武器与沉默的对手进行长期斗争”,瓦伦汀就是一位与传统性别伦理斗争的女性。她意识到自己被定位于传统的被追求、被照顾的女性角色。“特定的伦理身份承载着特定伦理环境所要求的伦理责任、义务以及权利”,瓦伦汀拒绝接受男性社会给女性的角色定位,并不缄默于男权文化的女性规范。瓦伦汀选择突破传统,保持自我。她的主体意识主要通过追求经济独立和自我人格的解放体现出来的。

瓦伦汀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提金斯离开后,她伤心难过,非常想念他,但她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成为一名体育老师,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在与人交往时,她充分尊重他人并为他人着想。当她最好的朋友杜舍门小姐与一位疯狂的主教结婚时,她对她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并经常帮助她做一些家务活。父亲去世后,她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通过自己辛苦工作赚取的酬劳养活母亲。在父亲的影响下,瓦伦汀学识丰富,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

瓦伦汀是福特塑造的能融合“纯真”和“才智”的理想女性。福特在《队列之末》中将瓦伦汀塑造成向往自由生活、追求独立人格、反对传统道德、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她不像杜舍门夫人那样依赖家庭的名声,众所周知,她的父亲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她的母亲没有任何收入,她的兄弟需要上学。尽管她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她从未想过通过嫁给有钱人来改善自己的地位。她勤奋工作获取少量收入维持家庭的支出,对于她来说,她感到非常满足。精神上的独立使她能够面对生活的艰辛,因为她认为男女无异,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养家糊口。

三、西尔维亚:激情与道德间的伦理选择

提金斯的妻子西尔维亚是一个“不信奉传统道德原则的人”的典型女性代表,她对男女关系持开放态度,而且穿梭于上流社会,交际上游刃有余,是著名的交际花。在小说的开头,我们从她与丈夫的谈话中得知,受情感的驱使,西尔维娅与一位男士私奔,家里为了掩饰其行为,对外谎称外出旅游,西尔维亚这种行为因违背女性伦理而深受当时社会的谴责。

她与丈夫提金斯存在很深的矛盾。提金斯是一位英国绅士,善于克制自己的情感,注重维护家庭声誉,他与西尔维亚的婚姻完全是出于绅士的责任。他非凡的自制力在西尔维亚眼中,是一种对她的侵犯,一种拒绝承认她可以接近他的手段。但两者之间存在分歧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之间宗教信仰不同。西尔维亚讨厌她冷漠的丈夫,婚姻对她来说几乎是牢笼。

但尽管她和丈夫在许多方面都不快乐,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存在。她没有选择与丈夫离婚,她的宗教信仰告诉她,婚姻是神圣不能侵犯的,不允许离婚的她被迫选择继续维持不幸福的婚姻。提金斯也可以为了家族声誉,接受西尔维亚重新回归家庭将妻子私奔的事情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以礼相待。在激情与道德之间,西尔维亚选择回归家庭。

四、总结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道德问题始终存在。即使是当今开放和包容的时代,妇女也始终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倫理困境,这些问题是在历史中沉淀积累的。妇女的社会地位、精神状态和情感变化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研究三位女性角色的伦理选择,关注女性的价值和社会发展潜力,发现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决心、实现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是女性摆脱困境的必要条件,读者也能通过三位女性在关键时刻的伦理选择,重新审视传统的伦理秩序。

猜你喜欢
金斯伦理丈夫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
——莫里斯·威尔金斯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一起盗窃案
DNA结构中的第三个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