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彭睿洋
铭记这些为国家的和平繁荣付出一生的“三线人”和那段用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岁月。
——題记
“邓稼先”“原子弹、氢弹”“两弹元勋”,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是初中课本里就讲过的知识点。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他们当时“很艰苦”,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艰苦”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去感受这两个字的力量,5月3日,随父母自驾走进了“两弹”的诞生地——“三线”建设时的902基地,现在的绵阳梓潼县城南长卿山下“两弹城”,它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部所在地,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等众多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曾在这里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怀着打了鸡血似的心情、充满好奇、崇敬感,以目不转睛和不遗漏每一个展馆每一个细节的态度,将讲解员的一字一句,都熟记于心。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得不令人感叹、佩服、点赞。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旧居和他“我明天还要动一次小手术”的手稿。
讲解员把我们带进他的办公室,从摆设上,实在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有一对沙发,一部电话,一台手摇计算机。还好,墙上这些邓稼先手写的字条,值得我驻足留意许久,感慨良多。
“我明天还要动一次手术”,思前想后,邓稼先在“手术”前,加了一个“小”。他不想让大家担心,但那时的他,已经罹患直肠癌晚期,工作人员说,他的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体内不停出血,他的生命值一直在减少。
邓稼先的另一张手稿,里面对病情也只说了一句话,“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可能这是我见到的,这位科学大家第一次,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病痛。而其他时间,他说的依旧只有工作。
我注意到这份邓稼先的手稿中,提到了“星球大战”,即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电磁轨道”应该指当时提出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有人说,这是个对西方世界都有着“幻想”意味的科学发展规划;有人说,这个计划订得太高远,让当时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都望尘莫及。而邓稼先那一辈科学家,拿着一年仅有9000万的科研经费,却要跟踪这样一个高深的科技规划。
就在邓稼先写下这篇手稿的同一年,同样在这个山沟里的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位科学大家——王淦昌和另外三位科学家共同向党中央上书,要制定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今天,我们把它叫做863计划。我们能看到的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型运载火箭,核聚变试验装置等大国重器,就是这份计划的产物。
贫穷,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贫穷,没有限制他们殚精竭虑为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贫穷,更没有限制他们把知识,青春,甚至生命贡献给祖国的决心;这些是贫穷无法限制的东西!
今天我们走进“两弹城”,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忆,他们在“三线”坚守一生,只愿以一人之身成一国之事,全万家之福。这不是怀旧,我们是要记得;我们不仅要记得,更要传承。游览虽已结束,但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将深深地影响我,勉励我天天向上。(指导教师: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