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响
作业本来是教育的常态,然而,近年来,作业成为学生和家长的一大 “痛点”,正如那句戏言: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去年底,江苏一家长因为作业问题大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短视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舆论关注,也是写照。
好友聚会,朋友也因孩子学习问题向我倾诉。朋友的孩子到了小学中年级了,他发现科任教师每天争先恐后地布置各自的家庭作业,各科作业信息一天达十几条之多。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无外乎抄写、默写、背诵、阅读、日记打卡等;数学教师不是布置做练习册、口算,就是群里发试卷让学生打印完成;英语教师在背诵、朗读打卡作业外,还有抄写单词、句子……各科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同类计算已经练习一周,甚至有的题目已经布置重复了,还在巩固中;字词句子已经抄写 “烂”了,还在抄写;中年级每天规定字数和内容的打卡日记已经无话可写了,还要写下去;英语单词已经烂熟于胸了教师还是不放心,继续抄写默写……内容单一,还是几科作业交叉叠加,一周下来几乎每天都是如此,每天近乎同样的作业孩子要做到很晚很晚。朋友说,关于作业的布置似乎陷入一种自我重复、自我消耗的境地,过度的各科作业没少做,孩子天天很疲惫,陷于自我重复、自我消耗之中,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太少了,自我探索发展的时间没有了,志趣培养无暇顾及了,成绩和学习能力却提升甚微。
现今, “内卷化”席卷教育的诸多方面。何为 “内卷化”?这是华人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先生在研究中国小农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是,意思是 “向内演化,或绕圈子”,就像一颗成熟了的卷心菜一样,始终在原地卷着,既不会再长高,也不会再变大了。宽泛地讲,所有无实质意义的趋同重复的内耗、 “没有发展、不断重复的简单再生产”,都可以称为内卷化。
不可否认,适当适量适切的作业布置和反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有些教师只是每天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任务,更多的是让孩子带着任务独自回家做作业,至于完成作业时的态度和学习习惯,作业的质量、书写工整度、做题正确率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指导。由于农村家长的指导能力有限,孩子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如此的课外作业对学习的促进非常有限。
一些教师信奉 “熟能生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布置大量不加选择的机械化抄写作业,结果铺天盖地的作业压迫着学生的神经,导致孩子苦不堪言。一部分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科作业慢慢开始偷工减料,草草完成,逐渐养成了作业马虎应付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十分不利。少数教师并没有真正研究过作业,也没有真正潜下心来进行高质量的作业设计, “拿来主义”居多。何况没有针对性、缺少变化和灵活性的练习题并没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内卷化严重。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消磨殆尽,好奇心和想象力会逐渐丧失……
部分教师布置作业过多过难,重作业数量轻作业质量,重教学成绩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学校对教师作业教学协调管理能力出现问题,科任教师各管各的,各布置各的,没有合力统筹协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能力不自信,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希望用作业来弥补;教师的教学评价亦出现偏差,不会精准布置作业,只好撒大网眉毛胡子一把抓。
解决作业 “内卷化”的问题,不仅需要学校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统一规范进行作业教学协调管理,更需要学校对师生进行减负、减压,亦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作业观,精心研究作业的有效性,及时予以指导、反馈。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要把握好比重、难度、数量与形式等方面,科学控制作业量,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分层作业设计;还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认真挑选作业内容,切忌机械重复的抄写与题海战术。作业的形式,则要更为开放式、个性化、多元化,如面作业与口头作业、实践探究性作业相结合,自主性作业与合作性作业相结合,多一些学生参与设计作业,多一些 “菜单式”作业布置,以此规范教学行为,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当然,消除作业的内卷化现象,并非单单依靠学校就能实现,家长亦责无旁贷。朋友是少数较为开明的家长之一,现实中更多的家长反倒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太少是不负责任,于孩子的成绩提升无益,哪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他们就不乐意了。很多家长在社会功利性思潮的影响下,在 “短、平、快”生活节奏的影响下,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性焦虑思想影响下拼命 “作为”。周末假期里,家长、孩子皆一头扎进各种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班,陷入鏖战。孩子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辗转于各类辅导班,不仅要努力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完成辅导班的课外作业,奔波应付,身心疲惫。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当,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实现假期 “弯道超车”,甚至还可能出现 “倒车现象”。
教育之道,顺天应人!那个叫郭橐驼的人能把树种好,不正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害其长” “不抑耗其实”, 使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吗?教育本应顺其儿童之天性,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放下焦虑和浮躁,拥有 “慢慢来”之心态、 “自然无为”之心态。
“无为”是讲从 “无为”的态度去 “有为”,超越功利,自然而为。 “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以 “无为”来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反对强作妄为、贪求无厌。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亟须借鉴 “无为而治”之思想,行无为之教,释放孩子的天性,解放孩子的头脑。不急于一时,不揠苗助长,关注教育的过程体验,关注教育的长远效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正所谓:有为之为有费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教育的内卷换不来孩子的美好前程,社会要去“教育焦虑化”,教育要去 “内卷化”,还孩子们一个清新自然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