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生态环道北碚示范段入侵植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2021-09-06 01:56董政邓先保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危害性防治对策调查

董政 邓先保

摘 要 采取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方法,对缙云山生态环道北碚段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分布及危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入侵植物共有15科25属28种,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及耕地边缘;2)入侵植物以菊科为主,大部分来源于美洲;3)入侵植物对灌草丛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农作物产量和草坪景观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立项,开展区域入侵植物系统的调查评估,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入侵植物;危害性;调查;防治对策;重庆市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9.006

北碚区位于重庆核心区的西北面,境内因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刀峡风景名胜区等丰富自然景观及西部科学院旧址、张自忠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享誉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的迪拜国际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等称号。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北碚区政府在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统筹制定了打造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全力用好“两座山”“一泉水”,缙云山生态环道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缙云山生态环道主要沿缙云山麓修建,位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城市和农业生态区之间,该区域为两者生态功能的过渡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项目建设形成的工程裸地为入侵植物生长提供了场地,交通工具帮助了入侵植物的扩散。

本文所述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延续的种群,成为改变和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1]。当一种生物成功进入另一个生态系统,并顺利地生长繁殖,一旦引发生态危机,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2-5]。入侵植物与本地物种竞争生存空间和养分,给农业经济、生态经济等多个领域带来巨大损失,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6]。笔者在项目实施区域进行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分布及危害调查,旨在为项目决策者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助推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缙云山生态环道示范段是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环道全长64.52 km,工程总投资34.66亿元,地跨北碚、璧山、沙坪坝三个行政区。环道按照“生态屏障路、产业提升路、景观旅游路”的功能定位,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原住居民传统大院风貌保护、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进行建设。其中北碚段长34.5 km,投资金额18.53亿元,地跨澄江镇、十里温泉城、北温泉街道、歇马街道;海拔介于200~300 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土壤为紫色土,植被以灌草丛为主。

2  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路线主要以道路为基础,详细记载入侵植物种类、数量、位置和危害程度。野外不能识别的物种进行标本采集,室内根据相关文献[7-11]进行鉴定。结合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http://www.chinaias.cn/wj Part/index.aspx)和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第二批,最终整理成缙云山保护区入侵植物名录。

3  研究结果

3.1  入侵物种组成

入侵植物名录列于表1。

该区域共有入侵植物15科25属28种,分别占北碚区入侵植物总数科的75.00%、属的67.56%、种的62.22%,占重庆入侵植物总数科的71.42%、属的64.10%、种的62.22%(见表2)[12]。

就科属而言,种类最多的为菊科(Asteraceae)9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4种,其余为1~2种。结果表明,菊科植物是该区域入侵植物中最大的类群,占该区入侵植物总数的30.76%,这与菊科植物生命力强、繁殖迅速、结实率高、抗逆性较强,且瘦果具有适宜传播和扩散的结构与机制等生物学特征有关。

3.2  入侵植物生活型

就生活型而言,28种入侵植物中,草本 24 种,占85.71%,包括喜旱莲子草、野茼蒿、绿穗苋等繁殖力强、入侵性高的物种;木本 2种,占 7.14%,包括蓖麻和马缨丹;藤本 1 种(菟丝子),占3.57%。入侵植物的分布范围常常与其生活型及生境相关,相对于木本植物来说,草本植物因为种子小更容易传播,而且生命周期短,结实率高,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易形成单一种群,因此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3.3  入侵植物来源

闫小玲对分布于中国的675 种入侵植物原产地进行了考证[13],本文根据其统计結果对项目区28种入侵植物原产地进行分析,分析显示18种来自美洲,占总种数的64.28%,如一年蓬、苏门白酒草、喜旱莲子草;9种来自欧洲,占总种数的32.14%,如白车轴草、阿拉伯婆婆纳;1种(蓖麻)来自非洲,占总种数的3.57%。从上数据表明,美洲的入侵种类最多,这可能与美洲、重庆两地气候相似有关,缙云山所在的重庆市属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同美洲大陆部分地区气候相似,该气候型特别适宜植物生长,入侵种更容易找到适宜的生境,从而定植扩散。

3.4  入侵植物分布及危害

3.4.1  对灌草丛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缙云山生态环道位于缙云山保护区边缘,为森林生态系统与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过渡区域,主要植被类型为灌草丛。灌草丛为重庆丘陵地区重要的植被类型,处于植被类型演替的重要阶段,物种多样性丰富。由于位于过渡区域,人为活动频发,已分布了一年蓬、小蓬草、钻叶紫菀等入侵种类,这些物种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形成优势群落,严重影响了灌草丛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进而影响其生态功能。

3.4.2  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缙云山麓的澄江镇、歇马街道发育了肥沃的紫色土壤,非常适宜农作物生存,为重要农耕区域。肥沃的土壤也为喜旱莲子草、牛膝菊、藿香蓟等入侵物种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入侵植物生长迅速,与玉米、红薯等作物争夺光照、水分、肥料和生存空间,降低了农作物产量。

3.4.3  对景观的影响

缙云山生态环道所在的区域为著名的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景观优美,前来生态旅游的游客众多。缙云山生态环道建成后又增加了一道自然景观。根据现状调查发现,苏门白酒草、钻叶紫菀、鬼针草等入侵植物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于缙云山麓,而且植株高达2 m,秋季产生大量带冠毛或芒刺的果实,非常影响自然景观;红花酢浆草、土荆芥、藜等物种入侵草坪,影响草坪物种生长和景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初步调查表明,缙云山生态环道北碚段共有入侵植物15科25属28种,就科属而言,菊科最多9种,占总物种数的30.76%;就入侵植物原产地而言,美洲种类最多,18种,占总物种数的64.28%。就分布和危害而言,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灌草丛和农田边缘,呈带状和斑块状分布,主要影响灌草丛物种多样性和农作物产量。

4.2  防治建议

对于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建议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14]。

1)立项缙云山生态环道入侵植物专项调查评估课题,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本文仅对缙云山生态环道北碚段进行了入侵植物初步调查,已发现28种,而缙云山生态环道还涉及沙坪坝区、璧山区30 km的区域。因此,应作为整体立项进行入侵植物物种、分布、种群数量、传播途径、危害特性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根据目前物种调查结果,建议采取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比较分散的入侵植物,在入侵植物结实前,进行拔除并集中处理;对于集中连片分布的,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处理,但要注意药的用量并避开雨季,防止二次污染。

3)利用缙云山保护区周边各乡镇现有森林防火检查站,对进出人员和交通工具加强入侵植物检疫,防止带入和扩散。

4)缙云山生态环道后期绿化时,尽量用乡土树种,慎用外来树种,并做好严格的检疫,防止带入。

参考文献:

[1] IUCN/SCC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 by invasive species[EB/OL].

[2] Williamson M. Biological invasion[M]. New York: Chapman & Hall,1996.

[3] 向言詞,彭少麟,周厚诚,等.外来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控制[J].广西植物,2002,22(5): 425-432.

[4] Jessica G,Padilla D K. Are invasive species a major cause of extinctions?[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04,19(9):470-474.

[5] 丁建清,王韧.化学除草剂对恶性杂草水葫芦的控制效果[J].植物保护学报,1998,25(4): 373-374.

[6] 齐雪丹,杨柳,邓洪平,等.重庆市北碚区入侵植物区系特征与成灾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51-56.

[7] 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 Weber E,Li B. Plant invasions in China: What is to be expected in the wak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Bioscience,2008,58(5):437-444.

[9] 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精)[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10] 徐海根.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1] 万方浩,刘全儒,谢明,等.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2] 石胜璋,田茂洁,刘玉成.重庆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5):863-866.

[13] 闫小玲,寿海洋,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3): 287-313.

[14] 闫志佩.外来植物种的入侵危害及预防对策[J].枣庄学院学报,2005,22(5):52-57.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危害性防治对策调查
猪病防治中抗病毒药物的选用探究
浅析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理论
城市污染水防治探讨
酒的危害性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