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哈姆雷特》汉译对比研究

2021-09-06 11:48朱静文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汉译哈姆雷特翻译

朱静文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和梁实秋译本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文及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对译文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让读者意识到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引发读者对译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产生新思考。

关键词:翻译 《哈姆雷特》 汉译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作品,书中扣人心弦的剧情和作者登峰造极的艺术渲染手法,为这部著作赢得了一代代人的青睐。近些年来,致力于莎剧翻译的译者可谓是层出不穷,至于被誉为“悲剧作品之冠”的《哈姆雷特》,其汉译本更是多达几十种。其中,诗体译本当属卞之琳先生的最佳,而在散文体译本中,朱生豪与梁实秋先生的译文则最深入人心。本文选取朱生豪和梁实秋先生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学界也通过不同视角对《哈姆雷特》朱译本和梁译本进行过对比分析。其中包括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基于语料库,对比分析二者翻译策略的差异;从认知语言学出发,对二者译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目前并没有学者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朱、梁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二者差异和影响的。

一.翻译目的论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1978年,费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这一概念。根据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同时译者应以译文的预期目的为主,采用符合实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原则

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里的“目的”有三种解释,但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而译者应该在此目的下,决定采取何种翻译方法。

2.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需语内连贯,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换而言之,译者在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创造出的译文对读者来说有意义。连贯性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3.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必须符合语际连贯的标准,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对原文负责,用忠实的方式翻译。这里的“忠实”与译事三大难“信达雅”中的“信”有一定区别。根据忠实性原则,译者翻译时虽然要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可以跟着翻译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忠实性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读者地位的新视角

文化转向前,译者多被视为“传声筒”、“翻译机器”,只需机械地逐字翻译原文,更有甚者如“文本中心论”、“对等论”,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弃婴”,认为源语文本和原作者才是文学翻译的出发点。但是,文学作品并非“自存自足的实体”,译者也并非翻译中的“弃婴”,被动接受一切。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会参考目标读者的文化知识背景,确立翻译目的(如科普原文或将译文用作学术研究资料补充),故读者亦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因此,翻译目的论给我们提供了译者与读者在翻譯过程中地位的新视角——译者、读者举足轻重、不可小觑。

二.走进译者

为了让读者明晰朱、梁二人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在下文从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二人译文,笔者将在此简要介绍朱生豪先生与梁实秋先生的生平。

1.朱生豪

朱生豪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诗人,1929年被保送至杭州之江大学,学习中国文学与英文,大学期间的学习也为其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和英文基础。朱生豪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存亡之秋——中国遭受倭寇侵略,国人文化意识淡薄,日本侵略者嘲笑我国落后得连莎翁译作都没有。满怀爱国之心的朱生豪为了使莎士比亚这位大诗人的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并希望能在中国舞台上再现莎剧精华,便接手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翻译任务。1944年,由于劳累过度,朱生豪先生患肺病早逝,年仅32岁。

2.梁实秋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并于1923年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因此梁实秋不仅通晓中国古典文化,还精通英语语言和文化。1930年,受胡适委托,梁实秋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与朱生豪不同,梁实秋作为当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文学无阶级性,并且认为文学可以与抗战无关。因此,梁实秋翻译莎翁原著,并非出于爱国主义或普及大众,而是为了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去研究原著,梁译的目标读者大多也是为了研究目的而阅读。

三.目的论视角下译文对比

(一)目的原则角度下译文对比分析

如上文所述,朱、梁二人的翻译目的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在翻译莎剧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不尽相同。朱生豪翻译目的在于使莎翁巨作,得以再现于中华,并让中国大众,得以作品之神韵精髓。同时,朱生豪先生反对译文拘泥于字句形式,因此意译、归化便是上乘之选。而梁实秋翻译目的在于传播异域文化,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研究莎翁原著,故采取直译、异化可谓明智之举,有助于展现异域文化特征。

1.直译&意译

例(1):

原文:Have stoop' d my neck under your injures,

And sigh' d my English breath in foreign clouds,

Eating the bitter bread of banishmen.

朱译:忍受着难堪的屈辱,在异邦的天空之下吐出我的英国人的叹息,咀嚼那流亡生活的苦味;

梁译:但是我俯首承受了你们的欺悔,在异乡的云雾之中吐出我英国人的叹息,吃着放逐中苦口的面包;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此段中,梁实秋采用直译,将“foreign clouds”与“bitter bread”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分别翻译为“异乡的云雾”和“苦口的面包”,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而朱生豪先生追求原文之神韵,在体会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后,将上述词语灵活的翻译为了“异乡的天空”和“生活的苦味”,在充分传递原文神韵的同时,也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所理解。

2.异化&归化

例(2):

原文:HAMLET

So long? Nay then, let the devil wear black, for Ill have a suit of sables.

朱译:这么久了吗?哎呦,那么让魔鬼去穿孝服吧,我可要去做一身貂皮的新衣啦。

梁译:这样久了?不,那么,让鬼去穿黑衣裳吧,我要穿一件貂皮袍子了。

黑色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寓意是死亡、凶兆与灾难,一般在葬礼上,为表哀悼,西方人常着黑衣入场。在此句中,朱生豪采取归化策略,将“wear black”译为了“穿孝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亦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相较之下,梁实秋为了保存和反映原作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采用异化的策略,将“wear black”译成了“穿黑衣裳”,有助于传播异域文化。

(二)连贯性原则角度下译文对比分析

在连贯性原则的角度下分析,由于朱、梁二人的翻译目的不同,二人的译文风格也有所不同。朱生豪的译文准确少误、通俗易懂,语言灵活流畅、朗朗上口,并且具有较强的舞台表达效果与感染力。朱生豪在译者序中,也曾表示在翻译莎翁原作时,会首先将自己视作读者,仔细阅读译作,看看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随后又从舞台下观众的角度出发,反复吟唱咀嚼译文,看译文是否通顺、朗朗上口。相较之下,梁实秋的译文则略显生硬,连贯性不如朱生豪的译文,但更严谨保真。二者译文连贯性的差别也是由二人的翻译目的不同所致,一为“普众”,一为“导学者”,翻译风格必将有所不同。

例(3):

原文:CROWN

But age with his stealing steps,

Hath clawed me in his clutch,

And hath shipped me intil the land,

As if I had never been such.

朱译:小丑甲:

谁料如今岁月潜移,

光景催人急于星火;

两脚挺直一命归西,

世上原来不曾有我。

梁译:乡甲:

但是老年偷偷走过来,

一把将我抓过去,

将我送到土里来,

好像我从来不曾这样的。

在此段文字中,朱生豪使用韵脚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节奏,用“移”和“西”、“火”与“我”押尾韵,巧妙地传递了源语的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一氣呵成之感,更适用于舞台表演,同时也更为普通大众读者所接受。梁实秋的译文则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读起来略显生硬,更适合知识分子阅读和研究,并不容易为中国大众接受。

(三)忠实性原则角度下译文对比分析

在忠实性原则的角度下分析,朱生豪译文的语际连贯性则略逊一筹。因为梁实秋认为,翻译过程中“忠实”这一标准尤为重要,译文在内容、形式,以及文体风格上都应尽可能做到忠实于原文。相较之下,朱生豪翻译时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和神韵,并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他认为译者应努力避免因硬译而造成的晦涩难懂,提倡必要时可对原文进行删减或增译处理,从而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从下文朱生豪部分译文的增译和对粗俗语“净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翻译理念。

1.增译

例(4):

原文: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朱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梁译: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上例是《哈姆雷特》中最著名的独白,在翻译这句独白时,梁实秋选择忠于原文的语序、词性及句式,并将“the question”直译为“问题”,贴近原文,保真度很高。朱生豪则倾向于用原文词句的引申义翻译这段独白,使得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并将“the question”译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增译了“值得考虑的”这一形容词。其实仔细研读朱生豪版的《哈姆雷特》可发现,朱在翻译时常常进行增译,且形容词居多。在这段独白中,朱生豪虽未完全对应原文,增译了“值得考虑的”这一形容词,原文之意趣与神韵仍能完整传达给读者,达到其翻译目的,故并未违反忠实性原则,反而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

2.粗俗语的“净化”

例(5):

原文:HAMLET   Lady, shall I lie in your lap?

OPHELIA   No, my lord.

HAMLET   I mean, my head upon your lap?

OPHELIA   Ay, my lord.

HAMLET   Do you think I meant country matters?

OPHELIA   I think nothing, my lord.

朱译:哈:小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

奥:不,殿下。

哈: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嗯,殿下。

哈:您以为我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我没有想到,殿下。

梁译:哈:小姐,我可以躺在你的大腿裆里去吗?

奥:不,殿下。

哈:我的意思是说,把我的头放在你的大腿上面?

奥:好,殿下。

哈:你以为我撒野吗?

奥:我不以为什么,殿下。

在上段对话中,朱生豪对其中的粗俗语采取了“净化”处理,将“shall I lie in your lap”譯为了“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仔细研读朱的译文可发现,朱生豪对莎翁原著中不甚雅驯的语句做了不少的“净化”处理,翻译时对一些淫秽之词几乎全部删去。据统计,朱生豪删去的粗俗之词连同其较费解的地方约莫每剧两百行以上。对同一句话,梁实秋翻译时则毫无顾忌,直接将其翻译成了“我可以躺在你的大腿裆里去吗”,文化传真度的较高。梁实秋在译者序中也曾说到:“我翻译中首先注重之事是忠实于原文,虽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故其译文的语际连贯方面做的更好。其实细细品味,莎士比亚剧作的一大显著特色就是粗俗语,插科打诨却又妙趣横生,对增强舞台效果反而起了不小的作用。朱生豪此处将“shall I lie in your lap”译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非但削弱了莎剧的舞台效果,更是无法精确传达原著之神韵,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无法明确原著的内容。因此,朱生豪先生对粗俗语的”净化处理“违反了其翻译目的,使其译文的语际连贯效果较差。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对比分析了《哈姆雷特》部分选段的朱生豪和梁实秋的中文译本。具体来说,首先,站在目的性原则的角度,因为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方法都不尽相同;其次,从连贯性原则出发,我们可以观察到两译本的翻译风格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忠实性原则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对译文进行了部分增译和删减。而无论是翻译风格的不同,还是翻译策略、方法的不同,以及进行的增译与删减,都是由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的。由此可见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翻译目的又是译者从读者出发,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与交际需求而确定的,因此,翻译目的论也打破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论”,同时给我们提供了译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Vermeer H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C] //L.Venuti(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Routledge.2000:221-232.

[2]樊书知.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译本之比较[J].海外英语,2015,(07):165-167.

[3]孙一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哈姆雷特》<第二幕>朱生豪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13):170-171.

[4]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6]唐春英.翻译目的论概述[J].世纪桥,2018,(18):90-91+100.

[7]王亚敏.朱生豪《哈姆雷特》的审美再现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6,23(01):120-123.

[8]王珍.《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10.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汉译哈姆雷特翻译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出版探微
英美人名的含义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哈姆雷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