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彰玮
内容摘要:董一菲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并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教学名师。她的教学主张用唯美的诗性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化文脉,以达到师、生、教材三情汇融,诗意课堂中蕴含着诗意生活的真谛。同时借助诗意课堂的五大建构使学生学会诗意的生活,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关键词:董一菲 诗意语文 诗意课堂 诗意生活
董一菲,诗意语文的倡导者。自1993年起,诗意语文在她的心中萌芽成长,也伴随她从新手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2]3这份宣言是董一菲的诗意情怀,也是诗意语文的初心。诗意语文是老师带领学生遨游在语文课堂中,沉浸在语言文字里,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认识语文的美,生活的美,理性的思考,诗意的生活。学生从诗意课堂中寻见诗意生活的真谛,从中找到实现诗意生活的路径,最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由诗意课堂感悟诗意生活
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体现在诗意课堂上。在课堂中她用充满诗性、唯美的语言诗教,唤醒学生的诗心,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文脉,达到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三情汇融,通过学习感悟使学生从诗意课堂中品味出诗意生活的真谛。
1.诗性诗教,贯穿课堂。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从最早的《诗经》到汉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意因子早已注入我们生命中,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华文化是诗意文化。”[5]诗浪漫、唯美、深情,寄托着历代中国人的梦想。自先秦时期,就通过诗来教化民众,《诗经》便是用来教授的一本经典著作,诗教传统也绵延数千年。董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是对其的延续,将它贯穿于课堂的起始,引领同学们感受诗的魅力。学习苏轼《赤壁赋》中的豪迈旷达之情;品读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浓浓思念之情;赏析余光中经典诗句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等。旨在通过诗教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诗意、温情和民族精神,并融入以后的生活中。
2.诗心诗意,唤醒心灵。董老师认为,诗心诗意,融美于心,好课如诗。语文本身就富含诗意,充满人文气息和审美性,诗意语文的课堂更是秉承着这种理念。师生之间诗意唯美的对话,教材传递给学生充满诗意的内容,老师对教材诗意个性的解读等。这些师生互动是两颗诗心交流碰撞,使课堂煥发出勃勃生机,“诗心为核,诗意外化,表里合一”,[2]5老师传递给学生诗的内核和精神,唤醒学生的心灵。董老师的课堂一般是用诗词提问点评,学生用诗词回答,这些美的语言、对话、互动体现董老师对学生诗心诗意的唤醒,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
3.诗意语言,潜移默化。语文课具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它的语言一定是再三斟酌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董老师的课堂充实而美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的语言运用。她首先用优美的导入语言,蕴涵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们获得审美感染和熏陶。其次精美的解读语言,用贴合、诗意的语言带学生们走进文本,揣摩作品,尽力使教学语言与作品中的语言完美融合。精致的对话语言充满着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深情,有激情飞扬,有静穆沉重,有诗情画意。精彩纷呈的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解读。丰富的情感语言,老师设置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用感染力强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情感,个性解读教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睿智的点评语言独具特色,董老师用充满诗意的语句和优美的古诗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进一步证明,或引导进一步学习,充满着对学生的肯定和她的教学智慧。
4.三情汇融,诗意成长。语文课堂是学生、教师及教材之间的融合。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为主体,老师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尊重其差异性,达到师生、教材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教师和学生善于发现教材中的诗意和情感,并通过教材传递,以情传情,使教师、学生及教材三情融合,进而产生诗意情感的共鸣,从而构成诗意课堂,学生们在其中诗意的成长,诗意的生活在大地上。
5.文化文脉,浸润生活。语文是学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及文脉。诗意课堂从全方面、多角度展示了语文的魅力。我国的文化从汉字存在之时就熠熠生辉。诗意语文来源于优秀的中华文化,董老师从1993年起就在诗意语文中融入中华文化,她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诗歌专题教学,有离别为专题的古今离别诗和离别观、有作者为专题的《斑斓李贺》等等。这些教学中渗透着中华文化,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美和博大精深。同时把握文脉,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走过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与名人们对话,感受先哲的智慧和情操,开阔自己的视野,以便在诗意课堂中学会诗意生活。
二.诗意课堂蕴含着实现诗意生活的路径
诗意语文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育人,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的长远发展。说明诗意语文是由诗意课堂走向诗意生活,诗意课堂是实现诗意生活的路径。下面从诗意语文的五大建构看诗意课堂怎样走向诗意生活。
第一,文本解读要充满诗意、个性和哲思。文本解读的是否深刻,充满个性和哲思,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取决于老师所读的书。语文老师要多读书,面对一篇文章,要看它的结构、布局、艺术手法、遣词造句,既要读出最大众化,又要读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老师专有的内容。董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般说苏轼是个旷达的人,董老师却提出苏轼是个有趣的人;继而提出他是个讲哲理的人。她富有诗性和哲思的个性解读使学生深层次的了解文本和作者,认识到不一样的苏轼。
第二,诗意课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诗意课堂上,老师需要具备好的文学素养、专业的教师技能及其他的学科知识,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学生展示一个满载诗意、文化和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努力并超越以前的自己,无论教学技巧还是教学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董老师结合自身的长处,不断的磨练,最终形成诗意语文。她的课堂充满浪漫气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和魅力,意识到诗的光彩夺目,生活中无穷魅力的诗与远方。
第三,诗意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是绚烂中显朴素,简洁又意味深远。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在与学生交流之后,即刻生成的。短短的一节课,老师的语言要充满诗意和感染力,那必然是“台下十年功”。因此她能灵活的运用语言教学,在绚烂时缤纷至极,冲击着学生对美的想象,让学生的心灵跟随老师的语言律动,充满热情勃勃生机;当褪去光彩后,沉静深刻又含蓄深情,用简洁诗意的语言和学生对话,使学生在绚烂后仍可回归简朴,回归初心,诗意生活。
第四,打通、融合、和谐共生是诗意语文追求的课堂境界。打通语文课堂的界限,语文的界限。语文课堂不只是为了成绩、分数,更是为了学生、国家及民族的未来。因此打破这种功利化的界限使学生在诗情画意的课堂中学习语文,感受文化的魅力。甚至可以打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文史哲不分家”,它们互相补充。融合是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师生及观者感觉浑然一体,完美结合。最后指教材、师生之间和谐共生。教材是老师和学生的纽带,两者通过教材来实现民主、平等的对话,以此和谐共生。
第五,精致、意味和机智是诗意课堂上的细节追求。每一节语文课可能都不如教学设计上的完美,作为语文老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让课堂生成多一份精致、多一份诗意的意味。董老师在执教陆游《卜算子·咏梅》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教梅的花语,于是删繁从简,反而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关于梅的想象。這样的课堂多了一份随机生成性和朦胧诗意的意味。
诗意语文的五大建构,每条都直指老师、学生、教材和课堂,以课堂和教材为纽带,默契配合。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走出诗意课堂,仍然享有诗意生活。
三.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9这是诗意生活最早的一种追求。诗意语文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诗意文化的熏陶,以诗意润泽心灵,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情爱,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成绩及语文素养。有一位老师认为诗意语文应该研究好中高考,帮助平民二代的孩子们更好的发展。这便是其实用之美,倡导诗意语文的老师们会对中高考试卷进行研究分析。因此它不只是诗意充满人文性的,还有工具性、实用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长远的发展,培养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之魂和汉语的无穷魅力,以便师生共同的栖居。诗意语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传递给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及语文和生活中的真善美。老师肩负起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学生在其引领下读书学习,诗意生活,享受人生中可贵而美好的年华。
综上所述,董老师的诗意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用文化浸润并滋养其心灵,诗意语言陶冶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的道路,将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更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1]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2]董一菲.自由呼吸的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许书明.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J].中学语文,2013(7).
[4]史世峰,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理论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教师,2020(8).
[5]冯铁山.诗意语文的基本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