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嫚
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解放思政”教学主张的首创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政治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荣登“中国好人榜”、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荆楚好老师”、荆楚楷模、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汉市道德模范、武汉市年度教师、教育部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编者。2019年3月18日,参加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并发言。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续千年。探索浩渺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首颗原子弹爆炸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果,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我们如何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呢?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探究了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的有效途径。
“特别能吃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特别能吃苦”,是由载人航天领域的特别工作环境锤炼而成的。为了适应太空环境,航天员们必须经常地接受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前庭机械功能训练、失重和飞行训练等“魔鬼训练”。当前,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优越,缺少吃苦的精神,表现为学习动力较弱、动手能力不强。为此,学校可以把学科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校内思政课进行学习,体会航天员敢于直面困难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验生活,从而培养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讲授“青春飞扬”这一主题时,笔者通过播放中国航天员宣传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并感受中国航天员在时速100公里高速转动的太空离心机里面,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自身体重8倍重量)的考验,离心机上的他们,面部肌肉严重变形或者严重下垂,胸部压抑,呼吸困难。通过这些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
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一次主题教学活动——“走,我们一起去追‘星”。教师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中国航天员的光辉事迹,如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费俊龙、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聂海胜、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翟志刚、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等,引导学生懂得新时代应该追这样的“星”。通过他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航天人取得成绩的不易,对青春应该有怎样的渴望和追求,懂得青春飞翔的力量来自自信和自强。
为了培养学生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学校可以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及校园劳动,通过军训以及劳动教育磨炼学生品格、锤炼学生不怕吃苦的品质。
“特别能战斗”,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特别能战斗”,是由载人航天事业的高风险挑战历练而成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航天人无数次地创造了航天奇迹。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中国航天日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中真正得到收获,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学校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开展“逐梦航空 青春有我”系列主题活动。
以优秀的专家引领人。“什么是航天”“我国航天技术有多厉害”“中国航天研究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校可以借助校外资源,如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活动,带给学生特别的航天课,邀请湖北省航天技术发展研究院专家培训团队成员作为培训讲师,以“梦想远航星辰大海”作为培训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以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鼓舞人。学生通过观看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学习航天员勇于挑战和拼搏的精神。如观看航天电影《飞天》,学生了解了主人公张天聪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面对选拔失利、昔日战友离去、年龄偏大等种种压力,毅然选择继续留在航天员大队终圆飞天梦的故事,深刻体会到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以英雄的事迹感染人。通过“致敬航天英雄”人物展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介绍航天人物事迹的相关书籍。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班队会等形式,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学习航天人勇于拼搏、不断挑战的精神。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航天人的奋斗故事、体会航天成绩的取得是不断拼搏和挑战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特别能攻关”,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意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特别能攻关”,是在抢占载人航天技术制高点奋斗过程中磨砺而成的。虽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起步晚,但从最初起步,我国便瞄准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卓越的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或开展社团活动,将敢于担当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中。
笔者所在学校有科技航模校本课程,思政教师与校本课程教师联合开发科技航模飞模课程。思政课教师给学生讲授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历程,如在讲授“做负责任的人”这一主题时,笔者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员在太空探险,攻克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事例,使学生懂得在任何技术难题面前,他们都敢于担当,最终才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学校成立航空航天模型社团,招募对航空航天飞行模型制作和参赛感兴趣的学生。航空模型的学习和训练是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迎严寒、战酷暑,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许多飞行操控的技术知识,还锻炼了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和创新的意志。
“特别能奉献”,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的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特别能奉献”,是由航天人秉持的精忠报国理想信念鑄就而成的。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正因为中国航天人不言代价与回报,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奉献一切,才能成就这番事业。学校可以深入挖掘载人航天教育资源,在传承航天文化与精神中增强心系祖国的情怀。
在讲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主题时,笔者结合“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的时政新闻,引导学生了解“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的感人事迹。万卫星即使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仍然不知疲倦地工作,以实际行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国家打造世界一流空间探测器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学生深切体会到航天人的奉献和爱国情怀。
为了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学校可以组织“太空课堂”,让学生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参观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开展航天科技研学体验航天科技的精湛;参加省市区科技协会组织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增强对航天知识的了解。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汲取载人航天精神的力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迈向太空的轨道上,中国航天员的脚步稳健。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开发与整合资源,做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努力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