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源 王晓宇 刘佳伟
课程建设全方位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自2001年教育部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建设是推动教育改革、实现科学育人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小学校的课程建设仍然存在思想观念陈旧、育人功能缺失、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推动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学校如何从理念到行动,做好课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开发出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校本课程,推动课堂建设有效实施?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多位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究如何突破课程建设瓶颈。
议题一:重规划,如何做好课程建设的前期规划?
李晓艳: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适性扬长,播种未来”的办学理念。为使办学理念落地,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与探索。
角度多元的课程开发。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紧扣学生必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根据对国情、地情、校情、学情的诊断,结合“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我与家庭和我与自己”这五个维度,开发适性课程。适性课程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课程内容丰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不同科目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二是课程形态丰富,听的课程、玩的课程、做的课程、读的课程、运动的课程应有尽有。
三是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包括校外导师课程、专家课程、教师课程、娃娃课程、家长导师课程。
四是课程实施方式多元,包括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混合式学习。
多样化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注重系统化、专业化、情境化、个性化、游戏化和生活化。例如:iSIES适性课程线上平台不仅是一个学习资源平台,也是一个课程评价平台。该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多维度的采集和分析,并通过个性化评估、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评价。此外,平台还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王珊: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实现学校课程体系化、整合式、智慧型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整体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终身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高位运行和独特的办学条件等因素。
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郑州七中”)结合学校历史进行课程规划。郑州七中是一所具有70年光荣历史和红色基因的学校,创造了厚重而又辉煌的学校文化。学校秉承“成才先成人,育智先育德”的优良传统,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体验式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雅教育思想,梳理出学校的三大课程理念:课程即发展资源、课程即体验活动、课程即学习经验。
学校紧紧围绕博雅教育的核心思想和课程理念的主要内涵,构建起基于博雅教育的整体育人体系,将育人目标明晰为:家国情怀、博学多识、素养高雅、思维创新。并依据育人目标将课程分为身心修养、人文艺术、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究五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中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个梯度。博雅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教学诊断,提高课程質量。学校建立教学诊断领导小组,开发统一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体检诊断。
第二阶段: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以“课程资源整合”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深入探索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26个子课题组根据“郑州七中课程资源整合方案”,利用392节同课异构课等教学活动,对时间、空间、人力等课程资源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实践研究与资源整合。
第三阶段:明晰育人目标,构架课程体系。学校把关注的目标进一步锁定在“生命成长”上,思考教师与课程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师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并以“多元的课程,科学的管理,优美的环境,多彩的活动”为指导,构架学校课程体系。
第四阶段:重塑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温度。学校把注意力聚焦在“师生关系——提升课程质量的支点”上,评选“博雅教师”和“博雅少年”,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以“亲近、信任、尊重、理解、关爱、融洽”为关键词重塑师生关系。
第五阶段:推进智慧教育,完善博雅课程。2016年,智慧课堂在郑州七中全面推进,加速课程个性化,使赋能生命成长的博雅课程更加完善。
曾宇宁:深圳市坪山中山小学(以下简称“中山小学”)在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树立了“以生为本”的课程观。
育人目标。学校确立了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习性教育:习惯引领发展,性格影响未来”为办学理念,以“健康、文明、智慧、高雅”为一级目标,以“知行合一,积习成性”作为培养策略的课程体系,并力求通过课程活动帮助孩子积累和建构良好的习性。“积习”中的“习”包含习体、习礼、习文、习艺、习慧、习志,对应二级课程目标。每个“习”又细化为3个要素,“六习”下18个要素对应具体的课程评价指标,由此构建起涵盖学生综合素养的习性培养目标体系。
课程结构。学校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通过习性教育,学校建构起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的习性教育品质课程体系,落实培养健康、文明、智慧、高雅的人这一育人目标。
学校统整国家和校本课程,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三大模块,构建习性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课程组合,给学生构建起不同指向、不同层次的习性课程结构。
一是基础课程。习性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广博、最厚实的是基础课程,即国家课程。学校将国家课程标准与习性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并通过全学科、全方位的习性教育渗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性。
二是拓展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整体状况,中山小学开发了全员参与的拓展课程,包括节庆活动、社会实践、假日研学、习性教育四大类。拓展课程要求做到“四个有”:有教材教案、有专用时间、有专人任教、有总结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