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引领中国这艘承载伟大梦想的巨轮前行的,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秉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中国“站起来”
面对中国近代以来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以毛澤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创立毛泽东思想,在黑暗的中国高高擎起熊熊燃烧的火炬。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下简称“马列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1921年,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照亮了亿万同胞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前程。
党成立伊始,由于在思想上准备不够,还没有自己的理论。虽然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和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及对农民运动的论述,开始注意到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但总的说来,党并未真正认识到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际革命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理论创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而酿成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所导致的大革命的失败,以及之后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照搬照抄苏联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爆发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经验而导致的中国革命一系列城市武装斗争失败。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表现出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本领,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并围绕什么是中国革命、如何进行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写了大量著作,对中国革命性质、动力、对象、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答。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创新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并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理论创新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解决了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或者根本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讥讽教条主义如同庙里的泥塑一样: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提出“反对本本主义”,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根本准则。毛泽东强调运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对国情的科学认识作为共产党人“行动的向导”,这构成毛泽东思想中最突出的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根本特征。关于如何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提出了一些看法,概括起来大致如下:一是研究国际国内现状,以避免“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二是研究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近百年史。三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尤其是注重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间环节,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毛泽东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延安时期,毛泽东编写了《农村调查》一书。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有关“十大关系”的调查,成为我们党全面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开端。20世纪60年代,他3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调整国民经济、克服严重困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理论创新 引领中国“富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历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左”的思想弥漫的三岔路口,邓小平否定“两个凡是”,及时有力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志在打破精神枷锁。他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由此,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从孕育新时期理论到实践伟大创造的新的伟大革命。在这一实践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明确“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结束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争论等。邓小平理论在解放思想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强调在干中学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显著特点。邓小平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并善于从中汲取智慧,总结升华,及时有效地加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股份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都是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邓小平强调从干中学、在学中干,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改革開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新思想的鼓点再一次在中国这片热土擂响。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时沉着应对,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棒”,围绕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事关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达到2019年的99万亿元,得益于党在指导思想上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的引领。
理论创新 引领中国“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而提出,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整体上进入“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新的“赶考”。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为了解决所面临的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确保了我们解决阻拦在全面小康路上的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辉煌,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引领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引领着中国这艘巨轮,胜利驶向民族复兴光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