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

2021-09-05 19:18张华
回族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山意象空间

张华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看,都具有典型的地理学特征,构成了与中东部差异极大的自然图景。天山以其雄伟、峻拔的品格吸引着无数文学家的目光,承载着无尽的文学想象,已然成为象征新疆的一个文学空间符号。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汪曾祺的《天山行色》、张抗抗的《天山向日葵》等,他们以“到访者”的身份,叹服于天山之美,震撼于天山之奇,妙笔生花成就佳作名篇。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家刘力坤,她笔下的天山又呈现出怎样的样貌呢?散文集《天山之北》从书名看就有明确的地理空间指向,彰显着一种空间意识,建构起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联系。从三辑内容看,散文集以天山北部这样一个地理空间为书写核心,勾连起这里的植物、动物、村庄与人。天山、天池、博格达峰、卡拉麦里山、北塔山、马牙山,村落、城市等空间区域共同构建起天山北部的地理空间,不仅富有鲜明的地理学意味,而且成就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和谐共处的文化场域。

刘力坤笔下的天山与到访者眼中的天山最大的不同应该就在于地理基因。地理基因是一种根性存在,是无法抹去的地理胎记。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为地理和文学产生关系提供了可能。正是地理基因孕育、催生了作家的地理情感、地理感悟,进而凝练成地理意象、审美取向植入文学作品中。正如清代孔尚任所言:“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天山之北》通篇能够吸纳天山草木之精华、山川之灵气,也得益于此吧。

《天山之北》近乎全景式地展示了天山北部雄奇多姿、美轮美奂的地理景观。包括雪山冰川、高山草甸、低山草原、平原绿洲、戈壁沙漠等多种地貌,尤为称奇的是冰川地貌最典型的刀脊、角峰、冰碛垄、蛇形丘、羊背石等。仅天山山脉的沟谷,就有天山大峡谷、白杨沟、菊花台、水磨沟、泉水沟、八一沟、石树沟、老鹰沟等,极尽笔墨书写自然造化之美,凸显自然风光的万种风情。

自然地貌总是和与之依存的植物、动物分不开。天山的绿腰带雪岭云杉、博格达峰的雪莲、卡拉麦里山的野驴、天山马鹿、天池蟠桃园,成为特定地理空间的标记和符号,增加了天山北部的姿色、灵性与诗意。

地貌、环境、气候、植被为天山北部打开了一幅立体卷轴,写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并不止于此。地理空间培育了作者的地理情感,地理情感反过来又在文学作品中对地理空间产生影响。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不同于自然风景的呈现,凝合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生成。“作者不仅仅是书写作品的个体,更是将作家特殊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作者把文学活动当作一种艺术家情感表现的实践。”①《天山之北》一方面是对现实空间的再现,另一方面又是创作主体基于现实的想象,用主观情感催发、勾连现实和想象合力构建的文学空间。

在天山意象的整体统摄下,独具区域特征的艺术符号与地理标记——雪莲意象、博格达峰意象、天池意象渐次展开。天山一直是新疆文学经典的空间意象,传达着新疆多民族特有的情感、精神文化内涵,折射出写作主体对现实的观照方式。新疆的自然景致往往是人化了的,熔铸着感情,更彰显着精神。文中散发着王者之风,威严、高贵、坚毅的博格达峰,圣洁如仙子的雪莲是“大寒之地长出的温暖天使,是疗愈我们身心的优钵罗花”,就是明证。大自然铸就了新疆人的精神文化性格,执着坚毅、坦诚率真、纯洁质朴。由此看来,刘力坤笔下的天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标志。

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从来不单是客观的地理场所,也隐含着历史、文化等内容。

作为自然基础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从一开始就同时是文化环境,安德森曾说:“文化,是我们的第二自然。”②《天山之北》就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跨越。那么,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地理空间一般指实际的辖区范围、面积大小,文化空间则通常指文化生产过程中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③地理空间是文化空间产生的基础,文化空间虽然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空间,但二者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建构文化空间,首先要寻找区域的歷史文脉和集体记忆。历史文脉和集体记忆是区域形象传播的根基与基因,是一定地理条件下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天池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地、亚洲腹地地质地貌的浓缩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是《天山之北》浓墨重彩渲染的地理空间、文化空间。

神话传说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西王母的“蟠桃园”、王母鹿苑等构建了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建立的人与空间的独特关系,以此为原点,成为后世文学所表现空间的原型。刘力坤探寻了天池神话源头及所属古典神话谱系,试图借古典神话打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以强大的情感动力和心理投射强化集体记忆,并上升到文化哲思层面,文中写道:“天山天池因为有了神话,山川湖海有了文化之魂,有了神性,有了灵气,有了与人交流的通道。”“瑶池相会”这一极具区域空间属性的神话,延展出多少价值空间。

寻找文脉的另一个途径是打开“时光隧道”,《天山之北》借助文物考古、历史遗迹、典籍记载进行历史场景形象和空间的艺术重构。如岩画、石堆墓、石圈墓、石磨盘、红陶罐等,探寻人文历史的同时,对地球时空穿越之旅经历的三亿五千万年的时光也有涉猎。寻访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历史与当下实现对话的过程。散文《时间的颜色》与远古的对话和思考比较有代表性。

人与自然共在的审美关系、生态关系是散文集的一大亮点。人与植物、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观,在《天山之北》中随处可见,凝聚着作者的成长记忆、地理感悟、生命意识、生命体验。多民族文化交融下形成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天地观、自然观、生命观以朴素的形式在多民族居住者中传承、散播着。

其实这本散文集在写作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首先是寻找、定位自己的言说方式和风格,以此加强散文言说的辨识度。如果单纯写景、抒情过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并略显空泛;文本中既有科学描述,又有个人体验,那么,如何完成这种客观性介绍与主观性叙述、抒情之间的切换问题,进一步加强文学性是不是解决困境的途径?童年生活记忆和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为文本的真、实、情添色不少,但如何由个体自我情感的投射扩大到群体的共识与认同,在超越个人之上有更全面的原生态文化展示?关于丝绸之路新北道是不是着墨不够,未及展开?

什么样的散文可以称为好的散文呢?我很认同这一观点:“它必须触及生命个体灵魂的复杂性。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时代,没有这个复杂性,遑论思想发现和灵魂深度。”④思想发现和灵魂深度应该是刘力坤今后散文创作要开掘的深井吧。

新疆文学一直在有意识地建构新疆形象,传播新疆形象。《天山之北》对“大美新疆”的形象诠释无疑是成功的。作者努力从自然空间、文学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中让读者更立体地认知这方热土。

注释:

①孙宏哲,吕聪聪.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王寂北疆纪行书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8

②(英)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紫辰,合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8

③郑海娟.澳门当代文学中的小城意象.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37

④任晓燕.全国80后新锐散文述评.芒种,2020(12):133

猜你喜欢
天山意象空间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空间是什么?
来自林间的风
创享空间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