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李春红秘书长主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刘印春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蒋兆理副司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论坛通过线上下结合的形式召开,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160位代表参加了现场会议,近5000位代表参加了线上视频会议。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抑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温度上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国际国内紧迫的形势下,中国科协及时谋划和召开针对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国际性论坛,为国内外政府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环保组织开展深度对话与交流搭建高端平台,论坛围绕北京国际大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重大议题,从战略与政策转型路径与方法,投融资与市场,最佳实践与示范项目等不同角度,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联络长效互动机制的建设,并为全球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更全、更先进的科技解决方案。
刘印春讲道,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的潜力,推进林业碳汇发展,开展碳排放交易,广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综合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重点支持能源地带与高效利用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着力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持续推进科技支撑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截止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了18%,相对于2005年降低了48.4%,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的约束性指标和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的行动目标,彻底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为落实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始终坚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进程,坚定不移地支持多边主义,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并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难难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十四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蒋兆理认为,此时期是量变向质变的关键期,也是碳达峰的窗口期。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深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持续推动落实碳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建立完善有利于碳达峰碳综合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与有关兄弟部门配合制定并实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推动全国碳市场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继续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的智慧与中国的方案,这些工作都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撑和贡献。
碳中和问题是四个时代的巨变,第一个是从工业化时代变成信息化时代,第二个是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时代,第三个可能是核聚变时代,第四个是化学燃料变成化学材料的时代,也就是达成循环经济的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从宏观角度详细讲解了未来要实现碳中和、实现循环经济,能源体系如何搭建的问题,以材料循环利用减少大量的能耗为基础,提出化工能源技术研究方向和新的思路。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薛勇介绍了科研热点天地空气一体化监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技术,是未来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和技术研发的科学基础,同时也会应用到未来碳中和进展及成果的监测。
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北京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张信荣分别围绕2060碳中和思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探测研究进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工作、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等内容作了现场特邀主旨报告。同时,会议还安排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代表处亚历山大·费舍尔(Alexander Fisher)主任和BP集团戴思攀(Spencer Dale)首席经济学家围绕德国碳中和经验分享和世界能源转型展望在線做了主旨报告交流。另外,论坛还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绕碳中和技术创新”的主题,开展了国际对话(图10),交流低碳技术和绿色发展模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集思广益、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