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动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新进入动画业界的毕业生,很少有编剧、美术顾问的能力。事实上,这一问题也可以在大学的教学系统中看出其线索:基础色彩、素描基础、艺术史、摄影、平面设计等这些旁系专业课程与动画教学缺乏系统的横向沟通。然而,几十年前,新中国的动画教学系统的开创者们已然将这一系列的课程纳入到基础动画教育的体系之中。特伟、严定宪等人不断强调动画电影或电视是一类综合性的媒体艺术,雕塑、水彩、建筑、文学、电影、曲艺甚至美术考古等所有旁系学科资源应当融入教学系统中。
关键词:文本创新;跨学科;教学改革;传统元素;良性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动画教学中传统图像资源的整合研究”(2020SJA2306)研究成果。
现今动画专业教学中,动画专项科目的训练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画专业本身系统庞大的特征,所以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学习和大一、大二基础课程的衔接就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呼应不够本就是个需要重视的方面。张松林曾经说过:“动画教学不是美术教育,也不是电影教育,而是一门综合学科。”[1]对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来讲,需要培养出有着合格的传统修养以及开阔的现代艺术视域的专业人才。现今这个问题放在了每个动画从业者、教育者和开设动画专业的教学实体面前,是必须要着手纠正和改进的。从动画产业界和动画理论学界的宏观视角分析,在现代高校的动画教学中纳入更系统、更全面的“大美術”结构,利用传统艺术资源将戏曲、壁画、水墨、书法、皮影、宗教等古老艺术传统融入到现今教学中,将是中国现代动画教学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另外,着眼于现代传媒艺术,在大一、大二的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现代摄影、现代文学和现代绘画的观念和方法融其课程,对这些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亦具有重要价值。细致来谈,就是在已经有的动画教学系统中,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把传统美术的图像系统有序、有趣地延伸到教学中去,其实是当前中国动画教育乃至未来中国动画创作的必然走向。换句话说,如何利用好当代艺术观念和已经长期积累的传统中国元素,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教育文化和动画产品,事实上是一个连贯的问题。此类议题的研究在近年的学术发展中已经可以看到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既有动画的教学工具和方法的实验;也有中国学派动画创作与世界各国独立动画的风格分析;还有绘画和工艺美术之图像学研究;更有动画教学中传统文学叙事以及符号意象表现等专题。这些都对今后的动画教学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对这些基础学科进行详尽、科学地改良?本文主要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讨论:一、当今动画教学的基本方向;二、基础教学中跨学科方法的衔接;三、动画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现今动画教学的基本方向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大学就设立了动画专业,随后一些大学开办涉及动画专业的院系,社会各类动画培训和各种制作机构也应时而起。一方面,我国动画专业的学科建设有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关于动画教学的学术讨论亦在不断的深入。聂欣如在《动画概论》(2014)中,详细阐述了动画艺术同电影、造型、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的关系,以及日本动画与中国动画在形式上的探索等。葛宗南在《中国动画教育研究》(2017)中也谈到中国动画教育教学的种种弊端,比如动画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脱节、普遍重视技术培训而轻视史论教学、重视三维动画,轻视手绘动画、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他所指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美术资源、大美术理念与动画教学的脱节问题。他认为要形成动画教育体系阶梯化,建立一支懂动画、有制片经验的师资队伍;重视动画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应用动画软件的能力和手绘能力;加强国内、国际院校的学术交流等途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薛燕平在《世界动画电影大师》(2010)、《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 流派 大师》(2008)、《妙手偶得——中国定格动画简史》(2007)等专著中,谈及传统文化和美术资源对西方和中国早期动画家之影响,也在书中大力强调动画教学中传统视觉元素和戏剧电影等旁系艺术资源的重要性。杨瑛在《中外动画教育的现状与启示:以中、美、韩高校动画教育为例》(2019)中,着重论述在中国动画教育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多数的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对动画教育尚缺乏系统教学体系的科学规划。同时,也对世界动画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动画教育现状进行比较,试图探索一条适应中国动画发展,特别是具有特殊条件、环境以及要求的海西经济区的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二、基础教学中跨学科方法的衔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动画本身的基础教学有素描、速写、人物造型、水彩、油画和动画表演,这些课程毫无疑问是培养动画基本技术和方法的主干课程。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课程是独立的,甚至与学生以后的动画学习关联不大,仿佛还是某种兴趣培养亦或高考培养程序下的产物。事实上,要看到这些课程本身与传统图像、传统文学资源甚至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中,加入这些内容,本不是一件难事。
从学术系统上看中国动画史,可以发现“绘画性”和“视觉性”的动画一直是现代中国动画创作的一个主线,同样也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动画教育教学体系的参照和重要特征。学者吴炜华在其文章《试论新动画电影的文本创新与话语变迁》里,提出了用文本和跨文化的传播理论来学习、解释动漫艺术的文本以及技术创新[2]。这是个值得关注的理论点,并且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很多跨文化的文本解释,比如中西方古代绘画系统、语言系统等。另外,在专业的绘画和造型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民族艺术的框架中,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比如,彭慧媛《1961-2019 民族动画中哪吒银幕形象的嬗变》,其中详细解读了民族动画的视觉语言的变迁,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哪吒”形象之嬗变。毫无疑问,在教学中可以参考其绘画语言、叙事风格之间的比较,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怎么处理大量本土图像的符号[3]。除此之外,也可以参照郭春宁先生在《互文记忆体:哪吒作为“反者”神话的动画再生产》中提出的,用互文记忆体的方法来探究“哪吒”动画风格的演变和再发展。也就是说,可以在课件中重新梳理像哪吒这样的传统图像谱系,并以此为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传统文化的资源图景[4]。
当然,这一切的改进和理念的进步,需要教师们具备更多的文化修养。要求教师能够将跨学科的各类图像和文本解释交织在一起,汇总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讲授一边改进,力求与真正的动画专业课,比如剧本创作、原画、视听语言等形成相互配合的整体。
三、 动画教学改革的目的
每所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过程和目的都不一样,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就如同华云刚先生在文章《论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中所谈到的那样,国产动画艺术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一方面又要与当代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动画人才及其作品,才能够有能力在今天的国际文化环境中表现出中国独特的“本土性”和“国际性”[5]。所以现今高校的动画教学,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学者于苗提出:“中国动画电影在接受和吸纳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认知,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与表达。”[6]
如上文所述,在动画教学中,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入中国传统的图像和文学叙事系统,是中国动画教育者应该运用的优势资源。聂欣如指出,在20世纪早期,中国动画人特伟、万氏兄弟等人就确立了这一特定风格,让中国动画在开始阶段,就具备了强烈的原生价值,也得到了世界学界的认可[7]。但另一方面,民族化的动画艺术、纯粹形式化的实验,对此的质疑其实一直未曾中断。实事求是地说,强调本土风格只不过是一件形式的“外衣”,但更重要地是让这些本土的图像资源和风格能够表现具备真实生活的灵魂和当代艺术的特征。所以,在动画创作链环的初始阶段,即培养动画人才开始,就必须明确作品的主体与形式是相互连接的整体。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动画风格和技术的进步。田星也认为在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史上,动画电影追求极具风格化的“民族性”。这不但要求美学形式以及电影技术的创新,同时还要在故事题材上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改编。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奇幻的“中国故事”之中,能够在西方影视世界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8]。
再详细划分,动画教学系统应该在叙事能力、传统图像资源的整合两方面加强对初学者的引導和培养。对前者而言,动画电影学者杨晓林认为民族风格、历史教育和传统的儿童片策略可以向长片、全龄化、品牌化和成人化等方向倾斜,这就为动画教学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教学改革路线: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9]。对后者来说,动画教育的革新同样很重要。
几代优秀动画教育者和创作者的实践表明,传统图像资源是中国动画创作应该加以利用的优势。刘念在《题材与故事:中国动画的剧作现状及路径开拓》(2018)中,提出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之路离不开创作观念的创新、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动画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校动画教学程序中,教师讲授现代动画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和吸纳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壁画、版画、雕塑、民间传统美术的财富。并且根据当代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认知,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动画电影语言特征的重构。这既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也是动画教学改革的具体环节和内涵。总体而言,本文把动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这一切入点中,将专业动画知识教授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方向做一个梳理。将涵盖在本土文化系统中的传统图像资源延伸到动画学习中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动画创作自身风格和内容的一般性理解。把“图像”和“传统”当作动画教学整体系统的一个“维度”和“方法”来探讨,有利于提升动画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画专业技术。学者艾胜英对此有精辟的总结: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动画行业内,需要动画行业工作者树立民族文化意识,讲有中国精神的故事,形成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11]。
参考文献: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7.
[2]吴炜华.文本重构中的新时代镜像:试论“新动画电影”的文本创新与话语变迁[J].艺术评论,2019(11):62-69.
[3]彭慧媛,李柯颖.1961-2019 民族动画中哪吒银幕形象的嬗变[J].电影新作,2019(6):90-95.
[4]郭春宁.互文记忆体:哪吒作为“反者”神话的动画再生产[J].艺术评论,2019(11):70-80.
[5]华云刚.论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电影新作,2019(6):101-103.
[6]于苗.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现代表达[J].当代电影,2018(9):168-170.
[7]聂欣如.新中国动画的“民族性”问题[J].艺术百家,2018(1):157-163.
[8]田星.“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之旅:动画电影、“民族性”和古典文学改编[J].艺术百家,2018(2):157-162.
[9]杨晓林,张语洋.新中国动画70年的叙事策略嬗变论略[J].民族艺术研究,2019(6):28-37.
[10]刘念.题材与故事:中国动画的剧作现状及路径开拓[J].当代电视,2020(1):103-109.
[11]艾胜英.探寻中国精神在动画中的书写之路[J].当代电影,2018(8):110-112.
作者简介:王文,硕士,南京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