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走进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达小学,举办了哈达小学和香坊区工农兵小学语文专场。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3课《花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董晓烨老师观摩本次活动后,写下了对本课内容的思考。
记得苏东坡有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明好的书读百遍也不会厌倦,熟读深入思考就会明白其中深意。真是这样!不仅仅是每每再读会有新感受、新发现、新思考,甚至还会推翻之前自己的想法,意识到以往竟然还有误读。老师的误读往往会直接造成学生阅读的问题。《花钟》是教材中的老课文了,以往我们也看到过一些优秀课例,在品词析句方面做得比較扎实。这次有幸借《黑龙江教育》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更是看到来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南岗区的两位优秀教师带来的鲜活课例。两位教师的理念不同、设计不同,个人教学风格也不同,呈现了两节各具魅力的课堂。或精彩热烈,或清新自然,相信学生都会在课堂上有成长有收获。而作为我们听课的老师来说,除了盘点听课收获,再次重读文本,更是大有发现。
一、关于文本解读
《花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既具有一定的科学严谨性,又具有一些文艺色彩,行文优美生动,让人读起来既有知识性的收获、思维上的启发,又有审美的愉悦。
(一)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尤其是教材编者和老师们都关注到了文中对于不同花开花的说法——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舒展开洲际的花瓣,昙花含笑一现。教材课后的第三题目标就指向“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借鉴课文的表达进行仿写”。因此我们看到的课堂多是让学生关注到这些表达的生动形象,并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接着就是进行仿写了。文中的“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往往就会成为被批评被改造的对象,这样表达不生动,所以我们要学习前面那些带有拟人修辞的表达改写这两句。
司空见惯,但仔细读来却不应该这样理解。
首先,简单地说运用拟人的修辞就生动具体的说法并不合适。我们需要读出这样表达的好处,是因为那些不同的说法突出了不同花的不同特点。因为牵牛花的花像小喇叭,所以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因为是睡莲,才说“从梦中醒来”;因为昙花开花时间短,所以“含笑一现”。所以——准确地写出不同花的特点才是基础。
其次,老师们对于“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的说法觉得写得不生动,不如前面那些写得好,并直接改写这两个句子,作为“读写结合”的一个练习。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既然作者都可以准确并生动地表达那些花开,那么为什么这两句却不着色彩,写得这样普通呢?把我们改后觉得生动的句子,加上修辞的句子再放回原文里去读一读,感觉会更好吗?
当然不会。作者原有的表达,读起来感觉错落有致,有艳丽的也有雅致的,有生动的也有平实的,这种感觉应该是——恰当。这种富有变化的表达,更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更能注意到前面那些表达的妙处。要是都改成一种风格,反倒不好看。所以,科学小品文在追求不同表达效果的时候,不会为生动而生动。
再次,由此我们读文会继续发现,这种“变化”之美就蕴藏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表达中。不仅仅是对于花开的不同表达,还有对于花开时间的表达,有的比较严谨地说“五点左右”“中午十二点左右”“七点左右”“九点左右”,有的则就说“凌晨四点”“七点”“晚上八点“。是到了“凌晨四点”就准时开放,不差分秒吗?当然也不是。“左右”这样的说法固然符合科学小品文的科学严谨,但一味都加上“左右”,恐怕阅读的美感也被“左右”没了。但这几个“左右”已经在行文中定了调子,期间的那些看似准点的时间也就不会误读成“分秒不差”了。这样,表达的变化有了,意思也不会被歪曲。除了有没有“左右”的变化,还有时间词语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都会有一种灵活、富有节奏变化的美感,就像一段错落有致的旋律才更动人心弦,反之就会带来沉闷呆板的感觉。这样读来,便更能体会作者在科学严谨表达的基础上,兼顾了读者阅读审美的需求。
(二)关键语句的概括作用
教材中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文中的“小泡泡”也提示了文章中的一、二自然段各有句子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那么,首先需要找到这样具有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子。第一自然段的关键句虽然在第二句,但是阅读起来也很容易找到。但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有认为是第一句,也有认为是第二句的。阅读时,我们看到第一句话是个问句,直接用来概括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句呢,写得又不全面,所以需要修改,把后面的“昆虫活动的时间”补充进去就好了。
那么,第一句用问句的目的是什么呢?上下文一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用这个问句做自然的过渡,从前面第一自然段写观察后的发现,过渡到探索其原因。这样的过渡衔接紧密,渗透着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作为科学小品文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跟随作者思路探寻其中的奥秘,这个问句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同样用改造的方法,试着修改这个问句——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也可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但这样的教学,我们在很多公开教学中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好处多多的问句,就是因为本身是问句,价值就被忽略掉了,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三)文章内在结构
这篇小文就有三个自然段,先写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同,再写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最后科学家根据花开时间不同修建了花钟。内在的思路是什么呢?先观察有所发现,再探寻其中原因,再进行发明创造。这不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吗?这样安排文章的顺序不也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妙处吗?
二、关于如何学
文本解读出来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落实呢?课堂上如何上学习真正发生呢?
(一)体验观察发现——探寻原因——发明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不同表达的好处”时,就可以经历这篇文章提出的“观察发现——探寻原因——发明创造”的思考过程,感受到阅读发现的乐趣。读文,交流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关于开花的不同表达的好处,到体会到科学小品文的科学、形象,始终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和思维提升紧密结合,最后自己能够创编一段这样的文字。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发现不断有增量,对于文章表达好处的感受也不断丰富,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元,由简单的“我知道了”,“我理解了”到丰富的“我发现了”“我比较了”“我分析了”“我总结了”,实现阅读思维的提升
(二)问题从学生中来,并将由学生解决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这一课阅读中需要让学生实践和锻炼的一个阅读本领。可是,这个任务仅仅作为一个教学任务由老师布置给学生们,感觉并不好。怎么能变成学生的需要呢?在学生阅读完一个自然段的时候,请他们来小结,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可能会感觉有点啰嗦,不简练,也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自信,自己总结的准不准呢?那想想办法呢?再回头读读文章,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哦,原来文章中就有那么一句话可以帮到我们呢。先有需求,去寻求方法,自主探究出来的“宝贝”是不是更宝贵呢?
第二自然的学习更是需要“学习真正发生”。在找句子的时候,遇到了实际的问题,我们怎么想办法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经历这个解决问题,想办法的过程。包括到底是用第一句概括,还是用第二句概括,也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讨论起来。最后发现,适当修改后,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可以的。顺便就可以把作者第一句为什么用问句来写,也思考清楚。
总之,老师不要把阅读课当成是回答老师问题课,更不是学生的汇报表演课,而是让学生真阅读,真经历,真思考,真提高。前提是——老师们真备课,潜心解读文本,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 编辑/魏继军